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2019-10-31 09:16欧胜峰冯巨滨韩钊韵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初筛双歧大肠癌

欧胜峰,冯巨滨,韩钊韵

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直肠癌和结肠癌[1]。有研究表明,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目前,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清楚,大肠癌早期并无症状,而进展期的生存率低于10%[2,3]。早期诊断率和预期生存率低,是导致大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筛查诊断尤为重要[4]。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通过比较大肠癌患者与非大肠癌健康体检者的肠道膜菌群情况,探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早期诊断筛查大肠癌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大肠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0~75(62.7±7.2)岁;经病理检查确定TNM分期:Ⅰ期63例,Ⅱ期37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8~72(63.3±7.8)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5]中大肠癌的诊断标准;②检测前2周内未曾服用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制剂,如抗生素等;③未进行过放疗、化疗者;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及其他器官衰竭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粪便样本污染或留取量不足者。

1.3检测方法 大肠组织(膜菌群)样本:两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一次性活体取样钳(常州市智业医疗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在乙状结肠处取新鲜组织,用PBS缓冲液清洗后,装入无菌EP管内在-80℃保存待检。

两组取约0.4 mm的粪便(腔菌群)及大肠组织(膜菌群)样本,加入3.6 ml稀释液进行研磨,梯度稀释并接种到相应培养基,大肠杆菌、肠球菌进行需氧培养,类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进行厌氧培养,使用梅里埃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大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进行鉴定并计数。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相关指标:①两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的检测结果;②双歧杆菌与肠杆菌计数的比值(B/E):B/E值≥1提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正常,B/E值<1提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③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膜菌群检测结果与B/E值;④肠道膜菌群检测在观察组大肠癌患者的早期筛查率。

2 结 果

2.1两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检测结果及B/E值比较 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膜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著下降,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观察组腔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著下降,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大肠杆菌与对照组类似。

2.2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膜菌群检测结果与B/E值比较 见表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Ⅰ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类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观察组Ⅰ期患者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著下降(P<0.05)。

2.3观察组大肠癌的早期初筛结果 观察组中确诊的100例大肠癌患者,肠道膜菌群检测早期初筛88例,初筛率为88.0%,漏诊率为12.0%。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早期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90%,然而多数大肠癌患者在早期阶段症状不足[6]。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大肠病变的金标准,但很多患者惧怕结肠镜检查的痛苦而拒绝检查,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寻找有效的非侵入性筛查方法是提高大肠癌早期检出率和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关键。本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含量出现明显异常,说明大肠癌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的检测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人体肠道菌群包括膜菌群和腔菌群。研究认为,粪便无法代表肠道菌群的特征,肠道内膜菌群和腔菌群组成成分存在差异[7]。肠道定植抗力可反映肠道内正常菌群对(潜在)致病菌群定植的抵抗能力,用B/E值表示,B/E值≥1提示人体肠道环境良好[8]。本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道膜菌群中的大肠杆菌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腔菌群相较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提示大肠癌患者膜组织中大肠杆菌的变化较为异常,但大肠癌患者的膜菌群和腔菌群的变化并不完全不同。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也不相同,Ⅰ期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调,Ⅱ期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剧,提示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大肠癌的发展有关。观察组肠道内腔菌群和膜菌群的B/E值均下降,且Ⅱ期患者的B/E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Ⅰ期患者,同时Ⅱ期患者双歧杆菌含量下降幅度大于Ⅰ期患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幅度大于Ⅰ期患者,提示随着大肠癌病情发展,肠道内有益菌不断减少,潜在致病菌逐渐增加,肠道环境逐渐恶化。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膜菌群检测在观察组大肠癌患者早期初筛效果较好,初筛率达88%。同时,本研究中取样前的肠道清洁状况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

表1 两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检测结果及B/E值比较

表2 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膜菌群检测结果与B/E值比较

注:a为Ⅰ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为Ⅱ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为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肠道膜菌群检测大肠癌的初筛率较高,方法简便,易于普及,为早期筛查大肠癌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初筛双歧大肠癌
3种食品中双歧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长双歧杆菌与婴幼儿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清远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现状与初筛对策
警惕大肠癌的蛛丝马迹
一株不产“透明圈”解磷菌的初筛及其溶磷能力的初步测定
大肠癌 早期诊断很重要
浅谈街头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