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供需结构体系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矛盾突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成为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制度性创新。本文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探讨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 全要素生产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出发,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制度结构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运动规律,并从中找出了不同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提升的规律和制度基础。特别是,马克思在社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均衡条件、历史局限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相协调、创新驱動、结构优化、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探索未来社会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的历史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这对于我国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供需结构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具有动态历史和社会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框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如何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奠定了理论指导、基本原则与行动准则。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1 正确看待供给侧改革与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央多次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调控中综合运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着重提出在保持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侧重从生产端入手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单纯为了弥补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并非强调需求方面的短期政策效应,主要强调经济均衡的长期政策效应。我国目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需求侧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商品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在重视供给侧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需求侧管理。
2.2 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兼顾短期任务与长期发展目标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短期任务,也有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从短期来看,要抓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五大任务;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首先,供给侧改革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化解产能过剩,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企业提质增效;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减少资金占用,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通过“去杠杆、降成本”,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降低企业债务率,引导银行资金合理的流向实体经济,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其次,从长远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3 在供给侧改革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和交换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干预和引导。因此,供给侧改革应该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中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引导,企业和管理者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范必.供给侧改革应着重打破供给约束[J].宏观经济管理,2016(6)
[2] 王凯、庞震.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J].未来与发展,2016(12)
[3] 张志明、蔡之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6(8)
作者介绍:郭再欣,男,1965年,河南省开封市人,副教授,理学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