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西藏大学生在思政及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案例分析辅助,尝试探讨如何提升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下新媒体的应用优势与应用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西藏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西藏大学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同样,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思想意识、价值观、行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和谐稳定与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由此,从西藏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環境层面考虑,强化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尤其是重视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优势等,对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效益,突出高校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引导等意义深远。
一、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易受西方文化思潮攻讦影响,信息甄别能力低
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对我国青少年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击力度加强。包含西藏高校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各高校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等频次极高,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大,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但是对多元文化思潮的甄别能力有限。西藏高校大学生作为西藏地区建设的助推者,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西方别有用心国家争夺的焦点。利用宗教、民族、地理、个人利益制造争端,通过污蔑、诋毁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传播本国价值理念拉拢西藏高校大学生,是此类人群惯用的手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及信息技术、5G等的普及更是为此类不良行为提供了遮掩的良好屏障。
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使电脑、手机等新媒介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MSN、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大范围应用等,同样也为分裂分子、别有用心人士、破坏分子等的反动言论发布,或者以偶然性事件在以上平台上的炒作等提供了土壤。西藏高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象牙塔下,实践经验少,思辨能力尚未成熟,对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加之其日常接受的均为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党领导的基本认知,使其面对不明出处的反动言论很难及时采取对抗措施,甚至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传阅、点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信息、帖子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高校思政教育很难对其传播过程及不良言论进行及时跟踪、监督、筛选、应对等,这也为反动分子诱导西藏大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包含西藏高校在内的我国各区域高校在日常思政教育中,的确关注新媒体和网络教育平台,但是受限于网监制度和必要的惩处手段不健全、思政教师的引导针对性有限、对学生网络使用学情的认识度不高或者监控能力不足等,对在人道主义掩护下,西方国家极力向大学生群体鼓吹其母国的生活理念、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攻击、诋毁我国的恶劣行径认知不足,应对能力有限,由此导致我国各区域高校很难及时应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备受诱导、渗透的问题,西藏高校中此类困境尤为明显。
(二)身心沉迷于虚拟世界,心理防范及意识形态安全匮乏
在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推广的当前时代中,网络信息呈现出复杂纷繁的发展态势,受到监管部门缺失等影响,网络不良信息向学生手机的传播很难及时受限。毒素的宗教信息、娱乐信息、缺乏伦理道德的信息以及网络诈骗等借助互联网直接或者间接地破坏学生的价值观、信仰乃至身心健康。微网络的出现增加了大学生沉溺虚拟网络世界的可能性,与网络游戏为伴,对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无暇顾及或心理脱离网络外的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成为部分大学生当前迷失于网络的基本表现。网络世界固然会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乐趣,其资源的丰富性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与之同步出现的是上课低头族增多,依赖网络资料作业缺乏创新,复制甚至抄袭网络中的他人作品,上课不听讲,沉溺于玩手机,或者缺乏主观判断能力,借校园贷为网红直播刷礼物导致自身负债累累等。以上各类不良行为和生活、学习状态的背后实际是学生责任意识的丧失,正确价值观与成长背离。高校思政教育如果无法及时感知学生以上情况的发展,或者难以为学生以上不良行为及生活状态的正向性引导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的教育资源、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和思想引导时,那么网络暴力有可能会延伸到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沉溺于虚拟信息世界的惯性思维、行为会带来制约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各要素的恶性循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内容,经济直接影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仅用几十年的实践来达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百年发展成效显然是不可能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各类来自显性或者隐性层面的风险及问题,这也是国内反动分子和西方发达国家攻击和诋毁我国的重要攻击点。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成效、民众生活水平不同,西藏地区属性特殊,但是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其经济水平、城市服务能力还是有所差距。此种差距性反馈到西藏大学生的思想中,容易因攀比心、不平衡心态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的构建
(一)全面调研学生所需,丰富版块内容,提升引导性针对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的资源选择可按照双线兼顾的方式操作,比如,在逐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功能的基础上整合校内网络资源,按照高校当前发展战略及学校特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内其他高校思政教育网站模板、功能的设计方式,尝试创新版块表现形式与功能,多角度展示校园文化的个性化、时尚化。
在网站内容展示优化和调整方面,要摒弃冗杂纷繁的设计模式,可尝试打破传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将各类影视作品和音乐等思政教育参考资源直接嫁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惯性思维,可有主题的选择适宜的、贴合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的资源,或者选择社会热点及学生身边的榜样事迹来丰富探讨实践活动和榜样力量引导活动。
在栏目设计方面,要按照清晰新颖、简单大方的原则,确保学生页面浏览时对栏目信息能一目了然。栏目链接跳转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要保持,以提升用户体验度,使学生使用导航或者跳转链接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所要了解的信息内容。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思政信息教育共享工作作为应用平台构建的辅助,可开设搜索窗口及友情链接项,共享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校际、院系的文字链接、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多渠道多角度覆盖学生日常所思所想,进一步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逐步渗透引导优势。
在应用平台教育资源内容应用方面,要全面摆脱文本、图片或者视频等单一化应用形式,放弃枯燥简单的鸡肋型教参资源内容。可尝试交互搭配视频、图片、文本等,并重视对当前时事和社会热点的引入与把控,保持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之辅助高校思政教学课程阶段性引领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行合一教育的应用,为保障平台构建及平台供应内容契合学生心理与情感诉求,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建议在内容选择和主题设计时,除按照学生日常学习、心理、生活等的动态变化趋向设置网络内容脉络外,还可利用网站在线问卷、学校思政教育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各系导员的微信群、网络互动意见栏和社区平台等全面调研和观察学生,以精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借此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和网络引导教育的针对性。
(二)整合新媒体资源,借力良性互动,强化隐性思政渗透
QQ群、微信群可作为提升隐性思政渗透实践性的教育微平台。由于QQ群、微信群等已然成为大学生手机、PC电脑安装的必备软件,在QQ群、微信群中教师可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编辑和发送教育视频、教育图片等方式提升教育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完成师生间依托新媒体平台的情景模式对话。为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力度,建议辅导员按照专业、班级、年级的差异性划定不同分组,使用“一对多”“一对一私密沟通”的方式,发表、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及时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扭转学生不良行为等。考虑到微博社交功能相对齐全,诸如个人状态、招聘信息、新闻报道、社会热点等均有可能在其中推送,教师可开通个人微博,或者由学校开通校园、团委、院系、心理教师与学生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配备专人全面负责微信平台、微博的使用与监管,学校可依托高校微博、微信体系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校际沟通频次,并借力思政教师的“微”引导,对学生心理、情绪动态的关注,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微信和微博可推送通知公告、安全警示、生活贴士、微视频等的优势需要被有效发挥出来。比如,思政教师可按照学生心态的波动,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通俗易懂的图片故事等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新媒体平台对思政教育张力、成效正向性影响等。
三、隐性思政教育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引导的辅助
(一)强化组织功能发挥,辅助学生梳理正确两论五观
我国高校分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能力和程度不同,区域和高校在发展中对学生思政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以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健康和意识形态安全引导为例,建议学校利用思政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宗教观、民族观、伦理观、爱国观、文化观和无神论、唯物论。学校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组织功效,强化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反对民族分裂、强化民族团结、热爱祖国、为“中国梦”的践行而努力等思想的灌输。学生自治组织可借力各类主题性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校园文化周等辅助思政教师、团委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警醒、对抗能力。
(二)政校联袂完善教育规章制度,激惩兼顾,强化思政核心素质教育
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对区域发展的反哺能力不可忽视。由此,建议高校所在地政府,如西藏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出台或者更新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网络监察制度、人才引进及激励制度等,为隐性思政教育平台的落地执行提供依据。考虑到学生缺乏竞争意识、空闲时间居多、合理分配时间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意识有限,故而,高校可立足当地实际发展情况,适时考核学生在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诱导下的对抗能力、辨识能力等。此类需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方式,实际也是隐性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实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显微,赵亚军,马小华.微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学理论,2019(1):169-170.
[2]韩建萍,王飞.高校思政显性和隐性教育结合运行体系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6):37-38,41.
[3]周厚思.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44.
[4]张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运用及优化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8(46):46-48.
[5]徐向阳.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河学刊,2018(5):131-132.
作者简介:扎桑(1984-),女,藏族,西藏拉萨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