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福庵书法篆刻艺术,因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而流传至今。而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甚深,在我国篆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因独特的书法魅力与超凡书写功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时代。本文阐述了王福庵的个人简介及书法篆刻艺术对现代汉字的影响,笔者通过对王福庵生平事迹的研究,深刻认识到他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王福庵创建印社及作品解析、治印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欣赏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福庵;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书法、篆刻是我国自秦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实质区别,但又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在我国从古至今,每个朝代每个阶段都有大批的学者研究书法、篆刻艺术。其中有较多人试图将书法与篆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书法篆刻这样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文化瑰宝。而王福庵作为“天下第一名社”“西冷印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就是我国书法篆刻艺术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篆刻艺术家。他的书法篆刻造诣对当代的影响甚深,即便是现代也有许多年轻人去临摹王福庵的书法篆刻。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即便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但是文化的传承却不会因为年限而受到阻碍。本文通过对王福庵生平及书法篆刻艺术分析,充分感受到他作品中独特的魅力。
一、王福庵简介
王福庵生于1880年,卒于1960年,享年80岁。它是现代书法篆刻家,“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原名褆、寿祺,自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七十岁以后成为持默老人。王福庵是浙江杭州人,50岁时移居上海。他幼承家学,在文字、诗文、坚定、收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天赋与修养。他精通篆刻,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被行家肯定,被认定为学篆范本。王福庵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代的科举人,父亲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进士。他的文学艺术素养受家庭的熏陶及影响很大,加之他本人十分勤奋好学,后来完成多部巨著,对后人影响很大。
二、王福庵书法篆刻艺术对现代汉字的影响
王福庵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我国篆刻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他独特的书法魅力,并结合扎实的书写功力,在中国篆刻艺术上形成超凡脱俗的艺术格调,并开创了多字印的独特风貌。王福庵在年幼的时候,时承家学,成年后又转益多位师父。王福庵刻因最初属于浙派,并振兴浙派,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在印学发展尚具有开宗立派之功。当代书体大致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这些字体本身的形态就各具风格,千差万别。而目前社会,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字体。但无论字体种类多么复杂多变,各个字体之间基于对前人的借鉴仍有很大相同之处。且在每个不同风格的字体中,各个书体之间又会派生更多的书体。由此可见,各书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交融性。书法篆刻作品从形式上看,书法大多由同一种书体构成,而在书体的选用上也是一种意识的选择。但各种不同形式的书体又会错杂使用,这也是传统书法惯用的艺术手法。各种书体的交融使用进而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结合各种书体的优势与个人喜好进行创作。同时,后人也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摹前人的作品。而当代人对王福庵作品的临摹与学习也较为盛行,而他的书体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字体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王福庵的篆体与隶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且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也集成众多先人的优势。如今,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现代汉字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王福庵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一)王福庵创建印社及作品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杭州极为盛行金石书画,加之杭州本就人杰地灵,各种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相聚在一起,对各种书法进行探讨。当时,王福庵正在钱塘学堂任教,即当时的崇文书院,教学闲暇时间常与杭州古籍版本及金石书画大收藏家们切磋技艺,后又与金石书画家叶铭等人共同創设了西冷印社。当时,西冷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主。在与各路名家不断的切磋与自己努力钻研过程中,王福庵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体系的书体。而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历来练习篆文的人们都较崇尚“二李”。所谓“二李”,即一个是秦朝宰相李斯,另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他较为精通大篆,但后经过自身研习创为“小篆”;而李阳冰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小篆”。王福庵当时在练习书法时就极其崇尚“二李”,王福庵受这两位书法家的影响较深。王福庵的字体表现为,篆字雅隽,给观赏者以恬静之感。且王福庵的字体表现得更为圆劲、端凝,尤其是他的铁线篆别具一格,极具个性,当时受到很多前辈的赞赏及认可。当时的人们给予王福庵“当前篆书无过王福庵者”的盛誉。当时,他刻有的篆体且较为流行的有“千载笔法留阳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等闲章。从他流传的篆书即可看出王福庵自信而又严谨治学的一面。且通过分析、观摩王福庵一些早期的篆书作品,可看出他对晚清时期的篆隶大家邓石如及杨沂也青睐有加,从王福安的篆体中可看到这两位书法家的影子。他在自己的篆体中融入了两人的用笔外,又与石鼓文的字体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篆体笔意精到,古趣时溢,这是王福庵早期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而在中年以后,王福庵逐渐开始钻研“二李”的作品,并通过借用“二体”的下笔特色,用较为标准的小篆学写过《说文部目》。这个作品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对现代字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治印风格的形成
王福庵受书法大家前辈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别具风格的书体。当时,王福庵还是较为精通小篆,较喜欢金石书刻,同时,擅长一些算数。他在1913年便从钱塘学堂辞职,到铁路局工作。当时,他在铁路局主要负责测绘技术。他在1919年开始奔波于上海、杭州、长沙等多个地区。王福庵除了工作之外,会帮助朋友做些写字刻印的工作。曾经刻过一方治印,内容是“幕天席地”,这个内容也表达了他当时的境遇。王福庵辞去工作后,于1915年才有了他的第一部印谱。这个印谱就是《罗刹江民印稿》,共有8册,收入254方印蜕。但当时他还未形成自己的治印风格,仍处于转益多师的状态,在印面章法、印体的结构和用刀方式上都处于模仿的阶段。他通常会模仿秦汉及明清时期的前辈们,如白文仿曼生、让之、宋元等。究篆得隶。王福庵早期的隶书风格融合了清代隶书大家的优点,如金农、邓石等人。中年之后的王福庵,隶书字体浑厚古朴。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当时他对众多汉隶名碑的研究与临摹分不开。他在吸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风格与喜好并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的作品。他的隶书作品书体除擅长石鼓、钟鼎、秦篆外,同时融合了其他大家的篆体特色。同时,他还总结了汉印文字所用的“摹印篆”的规律,这为他形成自己的治印风格打下良好的基础。1920年之后,王福庵就职于北京政府的印铸局,参与印谱相关工作。而当时的文人墨客、晚清贵族、各家学者等仍较为热衷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的收藏。当时,王福庵的书印艺术早已闻名于江浙一带。之后又游居长江中游,因此它的书印艺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湘楚川汉之间名声大噪,故而在他在北京工作不久,便已闻名于京城的艺坛。各路文人墨客都十分追捧他的书印,前去索取之人络绎不绝。1959年,王福庵将其毕生所刻的精品闲章300余完方献给上海博物馆,就在他逝世的前几年,他为弘扬中华书艺的印学,亲自奉献出他的《福厂印稿》。王福庵通过对前人书法大家的临摹与借鉴,又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篆刻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王福庵生平事迹的了解,从而获悉他的作品风格的形成过程。虽然他在形成自己风格之前,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对前人都有所借鉴。但基于他的艺术天赋与个人后天的努力,以及他对书法、篆刻的热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至今影响现代人的艺术品位。希望我们在欣赏先人的作品之余能够借鉴前人的成功之道,在传承中华的传统艺术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艺术天赋与喜好,进行研究与创新,逐渐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进行创新与创造。
参考文献:
[1]许道坤.民国时期“新浙派”篆刻艺术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薛荣.王福庵印风研究与我的篆刻创作[D].南京大学,2016.
[3]刘文勇.王福庵书法篆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徐贵明(1965-),男,汉族,江苏南通人,高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书法篆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