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一语独霸的格局,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语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对于熟悉、信赖的氛围会形成心理上的安全认知,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就是夯实学生自主性课堂的重要保障。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氛围,为打造自主课堂保驾护航。
1.链接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借助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在课堂中营造出真切的认知氛围,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性思维。
比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教学,而是先从学生自己的入学经历谈起:孩子们,还记得你们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吗?或者开学第一天你们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一下子将孩子们的原始记忆激活起来,真正打开了学生的认知视域,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记忆,沉浸在自己曾经的开学时光里。
2.开掘资源,广泛扩展铺陈认知
对于课堂氛围营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原始经验链接课文内容,联通课文内容的诸多元素,激活学生内在认知能力。
比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就需要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精心营造学习氛围。可以根据“秋雨是颜料”“秋雨是气味”“秋雨是喇叭”等课文写作思路,将对文本的解读落实在幻灯片的图片和音乐的选择上。在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下,各种色彩、各种气味充盈在课堂中,课堂呈现出浓郁的秋天氛围,让孩子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知识,形成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聆听的方式,走进课文的认知体系,有效地渲染了民主而平等的课堂氛围,搭建了自主课堂教学的平台,为打造学生自主课堂保驾护航。
1.尊重个性,在把握認知中转变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课堂,顾名思义,即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彰显个性。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就一直倡导课堂教学需要以儿童为本位。铸造高效课堂,更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机械讲授为主体的模式,提倡用浓郁可感的氛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变学习方式打造自主性课堂。
比如学习《灰雀》一文中列宁与小男孩对话部分时,教师就紧扣人物语言“话中有话”的特点,将教学的聚焦点放在人物语言背后意蕴的探寻上。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并结合课文具体的情境,引发思考:从人物的语言中,你能联想到哪些信息?孩子们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中揣测小男孩捉了灰雀,但已经准备将灰雀放回来;有的学生从列宁的“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的”中领悟列宁知道灰雀去了哪里,他是想用这样的方法让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文本语言表层,而是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体验,转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认知思维,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探究,在汇聚智慧中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讲究团队合作,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在团队中共享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团队的学习成果,从而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认知体验。
《司马光》一文,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首篇小古文。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厘定三个教学板块:首先,借助熟悉的故事,自主朗读小古文,将小古文读通顺;其次,借助教材的注释,理解文中关键性词句的大意;再次,能够借助对大意的理解讲述整个小故事。教师可以在着重指导朗读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尝试理解大意,并根据事情发展的脉络来讲述这个故事。
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于博采众家之长,能够让学生在彰显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交融碰撞,形成团队的学习成果,并着力引导学生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认知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也需要抬头看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经验相对欠缺,就需要教师为自主课堂架设桥梁,实践性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切实锻炼的过程。
1.多元标准,在评价中营造自主氛围
单一而生硬的评价,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前进的方向,更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条死胡同。只有评价的标准立体化、多元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激活内在的认知思维,享受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
比如统编版三上《掌声》一文课后习题:如果是英子来讲述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这一练习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提炼,转换视角,再进行实践表达。由于学生能力不同,讲述的故事必然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我们决不能仅仅从孩子最终讲述的效果来对孩子进行评价,而需要从讲述的完整性、生动性以及视角转换之后用语的适切性等方面展开评价。正是有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我们评价学生时所关注的视域就更加广阔。
2.纵向联系,在反馈中营造自主氛围
评价的维度要多元,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呈现出多维化、立体化。我们不能一味地将所有孩子以横向联系的方式来评判高下,评选优劣,更需要尝试以纵向对比的方式展开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发展。
比如,统编版教材三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了达成这一语文要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所编选的课文入手,发现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富饶的西沙群岛》入手,结合典型语段初步感知语段中“关键句”的特征,以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后紧扣《海滨小城》夯实构段时“关键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学习本单元第三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组织学生对“借助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展开评价,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关键句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语段中关键句与语段在结构和意蕴上的联系,再通过创作一段以“关键句”统领的语段,对学生进行最终评价。
借助这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核心训练要素的养成,助力学生深入实践的认知,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