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应的语文学习任务的梳理

2019-10-30 09:34张鹏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探究课堂设计

张鹏飞

传统的语文学习任务包括阅读任务、鉴赏任务、表达任务、讨论任务、梳理任务和探究任务。单一性强,受众少,更多为竞赛和考试服务,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指出的真实情境要求、多样性要求、个性化要求和梯度要求。传统阅读任务,即通过速读、猜读、跳读、细度等方法指导,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阅读内容。并且从易到难,达成阅读能力的阶段提升。可惜这样的方法指导在传统课堂上也逐渐消失了。表达任务,即通过读音、呼吸、语调、情感的训练来指导朗诵演讲吟诵,从而让学生能够美文美读。但是这样的任务专业性强,受众少,在参加朗诵演讲等专项比赛时组织特长学生用得多;更多的表达任务体现在课堂前10分钟的好书美文推荐、新闻播报等常规活动中。学生轮流上台,颇受欢迎。鉴赏任务:在高中阶段的鉴赏任务更多的表现为考试任务。过去曾经有过的一文多解,一文多议,早就淹没在对标准答案的训练和追求中了。讨论任务:传统课堂的讨论都是主题性质的,唯一性强,闭环特征明显。现在流行的无领导力讨论,思维开放,参与性更好,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倾听、分享、辩论、总结,是很好的一种任务形式。梳理任务:传统的做法,更多在考试中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等方法对文本内容材料进行“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然后探究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思考什么样的表述、评价或结论是恰当合理正确合适的。未经梳理的文本,直接要学生去探究是肤浅的,空洞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没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甚至没有价值。探究任务:传统探究任务在回答文本阅读试题时出现频率最高,以理解为轴,由实而虚,进行思维提炼,缺少系统性的任务设计。传统的任务肯定有可取之处,没有它甚至无法完整地构成综合性任务。可是因为它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利性,让它单一化,受众面小的缺点暴露无疑。依据文本设计任务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个人认为,任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后面才是文本。這不符合考试的对应标准,但是更有情境特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而且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由简单而复杂,适合个性化评估。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第一部分“基本理念”里有“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言运用的方法,有效的提高语文能力”;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开头就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两部分均指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就是语文学习实践。那么语文学习活动和实践,如何完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演变?设计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任务是主要途径。细化而言,就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目标下,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写作任务应该能够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同理,基于真实问题的辩论任务是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习目标下的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习目标,语文经典篇目的诵读、改创、展演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习目标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学生生活的文化情境设计的文化任务。

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符合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也就是分年级连续性尺度模式。高一年级为水平1水平2,高二年级水平3水平4,高三年级水平5。连续性可以理解为四项评价要素一以贯之,贯穿学业质量标准的五个水平。每一个水平都细分为四项表现,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连续性的梯级任务设计有助于引导师生从关注知识转换为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也为创设具体情境为载体和以典型任务为内容的学科活动提供了依据。它是对应三类考试要求的,学业水平2对应的是毕业会考;学业水平4对应的是高考,学业水平5对应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即“自招”,这都为分层教学和测试提供了参照依据。

以小说的任务设计为例,如“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加入到整本书阅读诸如《平凡的世界》等,讲述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 就符合学业水平3-1的语言素养(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的任务要求;比如学生需要达到学业水平3-2的思维素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可以设计“侠义文学”单元阅读任务:1.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五位人物的个性特征;2.概括人物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写出你最想设计的人物、比较想设计的人物与最不想设计的人物,并说明理由,给出证据。再比如要求每人找出指定数篇小说的情节空白处,选择一处进行独立再创作,小组讨论改进,电子文档发到老师邮箱,定稿后发至班级公众号,或者编辑成电子书《空白》。这个任务设计就符合学业水平3-3的审美素养的要求(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觉)。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通过任务可以测评到自己的思维素养等级,从而为教学上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综合性的任务是新课标下任务设计的首选,可以将阅读、写作、鉴赏、辩论、表达、反思综合起来,达到因人而异的学习效果。综合性的任务与任务之间往往是交融的,指向单一的任务并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特征。综合性的任务则是根据真实情境的特点设计的各种任务的组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真实情境特点,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且用任务去驱动。具体而言,新型的综合任务大概有以下几类:

一、多样性个性化的电影课程任务

电影课程是搭建阅读写作交互循序渐进的成长扶梯。《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影视教育资源,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电影课程分为四个阶段: “观看与感知”,学生只需初步观看与感受,对世界有基本认知。“观赏与品知”,随着知识的摄入,能力的提升,学生开始获得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自信。“欣赏与品析”,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一部影片,并加以分析。“赏析与创作”,学生可以从专业角度进行学习,并尝试创作影片。例如“人与命运”的专题中,可以这样设计任务:看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百万英镑宝贝》(比较电影及小说《阿Q正传》《祝福》《项链》),思考并撰写随笔:(1)影片里命运给了麦琪什么?请你解读绣在战袍上的高卢语Mocuishle的寓意。(2)命运在影片里伤害了谁?作为对比,那些不被命运伤害的人在影片里是怎么样的存在?(3)导演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通过电影联想到了什么?

在开设电影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各个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随时调整电影和课程设置。调查问卷显示,各个年龄段学生对电影的认知和喜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看待电影更加理性、深刻。在低龄段,动作、科幻电影最受欢迎,而在高龄段,聚焦人性、道德、社会的电影则更加深入人心。通过读写电影课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观影前,可以根据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导入环节。比如,让学生穿上道具服扮演影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再现影片中的经典桥段;还有辩论赛、舞蹈、拼图比赛、功夫表演、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观影后,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电影的内容,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反馈作业。比如,“涂鸦表达”“花絮抢答”“故事延展”“经典语录赏析”“一句话说感想”等,包含写、评、画、演等多种形式。还有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相关电影的深度影评、动画人物的角色扮演、电影剧本的续写或仿写等。

电影课程任务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热爱中创作,极大的调剂和改善了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别样的角度认识世界。每一部电影,都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它可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伤害的前提下,去感受世界的炙热和人生的残酷,让学生能够去品读各种人生,了解各种社会形态,且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和思考。同时,让他们逐渐拥有内心的温度,去勇敢地面对世界、社会和未来。

二、戏剧化教学任务

以《雷雨》为例,任务(一),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剧本是立体的文本,对人与事的交代与呈现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盘交代,文本自身会有多处中断和省略。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填补,最好是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将剧本的空白处呈现出来,这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将阅读、分析鉴赏、表达、讨论、分段梳理甚至探究等单一的任务逐步完成,注意表演不是分角色朗读,应该有灯光、服装、道具、场地安排、导演、摄影、音响、戏剧舞台背景设计等任务角色的设定和安排,尤其要有对戏剧艺术的空间的阅读、分析鉴赏、表达、讨论、分段梳理甚至探究。时间上有初排(初步演练)、细排(推敲细节)、联排(带妆配乐)三个步骤。空间上有以书房为主体的周朴园鲁侍萍的命运空间,有以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的交互式体验空间,有等级化的会客空间,有社会矛盾激化的对抗空间。学生作为表演者必须对剧本加深理解,同时,作为欣赏者也会把表演与课文进行比较,这是判断也是欣赏。任务(二),模拟法庭。设计被告、原告(公诉人)、法官、辩护律师。要求各角色按照自己的人物理解戏剧冲突,设计辩护词,被告原告的申诉词、法官的判词。任务(三),将《雷雨》改写成小说。按照小说的情节要求,把剧本中的潜台词补充进小说文本。任务(四),写剧评。对戏剧中的矛盾之处、空白之处、对比之处、照应之处进行评价。不少于3000字。

三、整本书阅读任务

余党绪老师说:“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区别,主要在于它必须借助精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课外阅读是兴趣导向的,那么,整本书阅读则应该是一种让结构合理化、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活动。”只有让整本书阅读进入课程、进入课堂、进入教学,它才能发挥真正意义,否则它与课外阅读并无二致。所以,针对整本书阅读,任务驱动阅读是很有必要的。任务设置需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任务驱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方向,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过程收获阅读成果,以期达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阅读的转变。整本书阅读的典型任务有:绘制出以XX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画出XX的人生轨迹图(抓大事件和人生转折点);给XX人物作小传。以《红楼梦》的整本书学习为例,第一阶段布置前置性任务:(1)寒暑假阅读《红楼梦》。要求每天至少读一章,用批注法阅读(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查阅资料,解决文化常识;写感受)。(2)以5章为一个单元进行小结,梳理人物关系,勾勒思维导图,探究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旨。提出问题,撰写读书笔记。第二阶段课堂合作学习任务:用2到4个课时汇总学生自读的成果和提出的问题,形成交流成果。成立班级红学兴趣小组,对成果进行审核、编制节目单,确定交流会流程。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以论文、小品、传记为阅读成果展现形式,例如:《宝玉小传》《话说袭人》《王熙凤的起落人生》。第四阶段:结合历史,说说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任意截取一个情节背景探究)。

四、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节日任务

例如在教师节设计的综合性任务如下:

预设部分(一) 导语及初级任务设计

1.情境导语。

(1)同学们,来到新的班级,大家对班主任的印象如何?请大家谈谈。

(2)我们能否从初级印象开始,为班主任老师写个人物传记?

2.怎么写人物传记?请大家结合学习资源包(粤教版必修一)把单元教学小结的知识与单元5篇传记类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的回顾》)结合起来,辨识什么是传记,传记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几类,阅读和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完成初级阅读任务。

3.课堂学生独立学习,初级任务驱动下学生自动生成问题。

4.学生分小组通过课堂信息终端整理合成的有关传记类阅读的知识清单。

教师预设部分(二) 问题与辩论

1.教师展示预设的思考问题。

(1)自传的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写作时与阅读时有什么不同?

(2)在课文里,哪个开头给你启迪?有没有其他的不同于课文的写法?

(3)怎么在素材里面筛选文章需要的素材?有没有碰到过素材很好但与文章不搭忍痛割爱的情况?

(4)素材确定后,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自己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是叙事的角度还是阅读的角度?

(5)传记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文章里有没有自己渲染创作的部分?哪些创作不会影响传记的真实性?

2.课堂讨论,分角度选择立场进行课堂辩论。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时以微课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无领导力结构论坛”的要点:(1)首先人人必做自我介绍;(2)轮流表达自己的观点;(3)观点立场区别后进行分组讨论;(4)辩论(辩论阶段需要限时、非暴力沟通);(5)根据投票结果重新分组;(6)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终极陈述;(7)最后全体成员投票表决小组最终结果。

3.利用“智學网”在线学习设计的题库,学生自主进行专题测试,并得到实时数据反馈,老师答疑。

教师预设部分(三) 情境任务升级

1.共性任务。

分配写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班主任进行资料搜集和采访,合成撰写班主任的传记,一句一句修改到位,不少于1500字。这是共性作业。电子稿上传完成。(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支持阶段)

2.个性化任务。

要求在直系亲属里寻找有故事的人,拟定采访提纲,按照共性作业提供的经验,按步骤完成。

3.成就作品。

(1)电子稿修改完后上传给老师,利用微信及QQ课后进行一对一辅导,与单元阅读课文作比较,最后定稿。(个性化提升阶段)

(2)定稿后手写一份,上交。

(3)在班级公众号“异器”上定期更新。

教师预设部分(四) 情境任务升级:观看视频电影《甘地传》

辩论1:甘地说,“我不会为了任何主义而杀人!”,你赞同吗?

辩论2:非暴力抵抗运动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

五、自助式学习任务设计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阅读如何接近学生的阅读最近层次?自主性的任务设计第一阶段的阅读计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2.阅读如何才能与写作不割裂不分离?将写作分割出阅读,是应试的恶果之一。要破局,就要还原写作的原本状态,多写随笔,多练随机写作。因此,任务式学习的深度发展应该需要师生共生课堂,而这就需要把课外的任务设计课堂化,形成课堂任务设计系列,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设计目标。

自助式课堂任务设计就是这样的尝试。

以小说群文阅读为例。粤教版必修三和必修四的小说单元由短篇小说单元和中长篇小说单元构成。学生阅读基础差异巨大,一个班级的54个学生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只有2人,另外4人看过电视剧,大多数学生的初中课外阅读基本都是玄幻武侠悬疑等网络小说,虽然入校的语文成绩很光鲜,但都是中考压力之下老师辛苦“喂饭”的结果,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深度研讨的意识。根据学情笔者做了以下任务设计:请大家自主完成小说单元阅读,自愿领取学习任务,分组完成。

任务1:自愿报名参加戏剧表演小组,视报名人数确定分几个小组。在必修三必修四小说单元里挑选一篇小说,排练课本剧。要求有剧本、有导演演员道具化妆师摄影剪辑之类的分工、有信息技术的使用,最后必须公开展演,录制视频。

任务2:自愿报名参加创作小组,每人找出必修三6篇小说的情节空白处,选择一处进行独立再创作,小组讨论改进,电子文档发到老师邮箱,定稿后发至班级公众号,或者编辑成电子书《空白》。

任务3:自愿报名参加思维导图小组,每人将必修三必修四小说单元完成批注式阅读,提炼聚焦的问题,撰写小论文。小组讨论改进,电子文档发到老师邮箱,定稿后发至班级公众号。

任务4:坐在教室听老师脱口秀,做笔记,完成系列训练题。

全班54人,19人选择任务4,有两个组选择任务一,两个组选择任务二,两个组选择任务三。教师将教室划分为三个区域:授课区,19位同学面对教师围成半圆,坐着听老师讲解;讨论区,领取任务的同学如果需要讨论就在教室的后半部分,6个人一组围成梅花形状;任务完成区,学生分组后自行讨论任务完成的过程分配各阶段的任务,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在授课期间,借助学生自习时段巡视各个区域,答疑解惑提出建议。课后,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和邮箱与学生进行沟通,反复研讨任务的完成情况,提升学生对任务的认知。

任务完成后,教师请各个小组派代表陈述完成任务的心得。

自助式课堂任务设计的特点是:1.任务符合新课标的真实情境下完成复杂任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2.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组合成小组完成,既尊重了学生的愿望又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特征。3.在任务的设计上自助式任务可以形成梯度性,保证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能够选择属于自己的任务。4.充分利用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使得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成为课堂的主人。5.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学习界限。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学习不再是课堂的封闭空间里的行为,已经演变为学生的独立行为,主动的学习行为。6.自助式的课堂任务可以在选课走班不够条件的学校,创造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程设计。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相信会有更多的符合当地文化和时代信息特征的学习任务被挖掘出来。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石岐区大信海岸家园F区15栋601]

猜你喜欢
探究课堂设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