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
有论者提出:“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在于语文教学的逻辑性,然而,当我们在谈论语文教学要讲究逻辑性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逻辑性?什么是语文的教学逻辑?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逻辑性?诚然,教学逻辑并非新名词,但具体到语文科的教学逻辑,却心知而未能详言。准确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关乎语文教学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本文选择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六个基本问题进行简要阐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文科教学逻辑打好基础。
概念是逻辑的起点,理解概念至少包括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回答何为语文科教学逻辑的问题。
准确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我们综合已有教学逻辑的研究成果,这样来定义语文科教学逻辑。
从名词性的角度来看,语文科教学逻辑是指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及分析学生学情时遵循的规则;从动词性的角度来看,语文科教学逻辑是指语文教师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程与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基本规律与学习语文的特定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展开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思维过程。这种规则由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程与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基本规律与学习语文的特定规律等要素组成,这种思维过程是对规则具体运用的过程。从定义的两个角度来看,语文科教学逻辑本质上是语文教与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理论依据,或者运用理论依据确保语文教与学不断走向合理性与科学性。
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关于教学逻辑的内涵,不同论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目标、学科逻辑、学生认知逻辑、教学内容逻辑与教学活动逻辑等等。基于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的考量,我们主张将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内涵确定为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三个主要的方面,这样的划分,简洁且易于把握。学科逻辑指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语文课程与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学科认知内容及方式、教学目标的叙写与达成、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内容的确定等要素,解决的是语文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学的逻辑指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學生对语文学科本体与本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等的认知、接受及形成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解决的是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如何提升语文能力的问题。教的逻辑指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教学的共性规律、语文教学的个性规律的认识与运用、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何把握学生学情、如何安排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的规则,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
语文科教学逻辑三个核心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逻辑要求,如语文核心素养各自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就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学科逻辑要求;也有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决定了教的逻辑,教的逻辑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的课堂体现。
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外延主要包括语文教学的逻辑性、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三个方面。语文教学的逻辑性是指语文课堂教学遵循共性的教学规律与个性的语文教与学的规律而呈现出来的特点,是语文科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呈现,是语文教与学遵循各自的合理性与二者之间的合理性所达到的程度。从逻辑上来说,教学终点要比教学起点更为重要,终点是前进的目的地,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必须是唯一的;起点是出发地,可以是多样的。语文教学的逻辑终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里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诸多目标,包括立德树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目标;逻辑起点则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包括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相应的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可能的理解水平与相应的理解结果等。
这个问题指向语文科教学逻辑的价值分析。研究对象的价值及对价值的充分认识,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
从教师视角来看,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语文科教学逻辑聚焦于语文学科教学逻辑体系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与互相制约的内在机制等,在实践上,有助于优化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学科学术引领上,有助于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培育一种注重科学理性的精神追求;在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说找到了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关键之处。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及“逻辑”一词的共有24处,除一处为课程标准逻辑更清晰、两处为逻辑知识,其余21处则从逻辑思维、思维的逻辑性、表达及论述的逻辑性等方面,聚焦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显然无法简单借由逻辑知识的学习而实现,这一点可以从语法与修辞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印证。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将逻辑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融入到一堂堂富有教学逻辑性的语文课堂中去,学生在富有逻辑性的语文课堂中,更真实具体地体验到逻辑思维的特点与作用。
规则是由人制订的主观存在,与生俱来地带有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如何确保规则是合理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遵循规律的规则才可能是合理的。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既有共性意义上的存在,也有个性意义上的语文学科教与学规律的存在。语文科教学逻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规则,或者说是运用规则以走向语文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语文科教学逻辑作为一种规则,要避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就必须首先遵循共性的教学规律与个性的语文教与学的规律。在遵循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情,安排教学环节,处理课堂生成,合理开展评价等。换言之,教学逻辑不等于教学规律,共性的教学规律与个性的语文教与学的规律是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依据。
真实的教学理论研究从来都不曾离开过教学实践,二者是共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研究首先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但这种研究的目标是指导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实践的优化离不开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而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研究,从带有哲学意味的逻辑的高度,对语文的教与学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了语文教与学的关键环节,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反哺”效应是强烈的。我们不主张那种远离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研究,也不主张那种拒绝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学实践。远离语文教学实践的语文科教学逻辑理论研究是“空中楼阁”,拒绝语文科教学逻辑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极易陷入盲目或低效的重复劳动。
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理论研究并非强项,面对学术理论性较强的语文科教学逻辑理论研究,难免会有畏难心理,不过这不能成为我们远离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理由。思考直至研究语文科教学逻辑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厘清语文教与学的诸多问题,找到更明确、更具体且更有效的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及分析学生学情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助于增强语文教师的职业尊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如果从学习名师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那种缺少理论支撑的研究与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无法揭示出名师教学中蕴藏的教学原理与共性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而这二者恰恰是语文科教学逻辑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借助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研究,从而有效地揭示出名师教学中的共性的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方能实现学习的目标。
语文科教学逻辑研究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既有理论层面的梳理与创造,又有教学实践层面的运用与优化,细化研究,方可优化研究。
首先是理论层面的梳理与创造。语文科教学逻辑并非新生事物,但仍具有其独特性,仍须在梳理已有教学逻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语文科特有的教学逻辑理论体系。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研究,聚焦于语文学科教学逻辑体系学科逻辑、学的逻辑、教的逻辑三个核心要素的具体内涵,以及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内在机制等的研究,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突出在理论指引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理论与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理论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是教学实践层面的运用与优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建立起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复习课教学三种主要课型的教学逻辑体系,并细化研究内容,如阅读教学具体细化为散文教学逻辑、小说教学逻辑、戏剧教学逻辑、诗歌教学逻辑、文言文教学逻辑、说明文教学逻辑等;写作教学具体细化为记叙文写作教学逻辑、议论文写作教学逻辑、说明文写作教学逻辑等;复习课教学具体细化为一轮与二轮复习的教学逻辑、答题技巧与答题能力培养的教学逻辑、考场写作的教学逻辑等。
细化语文科教学逻辑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研究的抓手以优化研究效果,并非割裂上述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这里仍有两个问题须明确。一是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理论层面的研究是教学实践层面的运用与优化的基础,而教学实践层面则是理论层面葆有生机与创造力的源泉。二是两个层面内部各要素之间,即三个核心要素之间、阅读与写作之间、复习课教学与阅读写作之间仍具有互相关联的逻辑关系。简言之,细化并非分化、割裂化,仍须将整体观贯穿于整个语文科教学逻辑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之中。
语文科教学逻辑既有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有实践层面的运用,实际上,只要有语文教学活动,就有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存在,区别在于教师是否意识到而已。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从理论层面去思考并解决语文教与学的诸多问题,借助语文科教学逻辑这个概念,有助于将理论思考与运用清晰化、体系化。当然,这里仍须强调,语文科教学逻辑是一种规则,带有先天性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可能性,本文提出“语文科教学逻辑何以可能”的问题,一则将原本理論色彩较浓的教学逻辑问题教学实践化,二则努力促使语文科教学逻辑走在科学、正确的道路上。
第一,语文教师要发扬理性精神,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与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求。理性,是指基于判断、推理的思考、分析时所具有的一种能力,理性的基本特性是剥离与超越情绪,思考从逻辑开始,不迷信权威,不断追求真相,敢于直面真理。理性精神首先体现在,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必然具有其学科教学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应该做的是揭示出这种规律性,并严格遵循。我们谈语文教学中的理性精神,并非否定诸如想象、联想、感悟、体验等非理性形式的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而是正确认识这些方法的本质特征以正确运用它们。语文科教学逻辑研究的正是如何正确运用思辨、论述、推理等理性形式与想象、联想、感悟、体验等非理性形式的语文教与学的方法,换言之,语文科教学逻辑是高于上述两类方法更上位的概念,带有“元认知”的特点。
第二,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等特点,是对事物的根本追根究底式的思考与追问。语文课程与学科教与学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追问、落实。思想性与批判性是哲学的生命之所在,而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极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哲学中非常关键的活动就是批判,批判并不必然意味着——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对某人某事持反对意见;批判意味着对某条陈述进行认真地查验,看看对它的论证是否确是好的论证。”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将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语文的问题,就是要经常从“为什么”的角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情等问题,去思考、追问,“为什么”的追问,是对问题本质的哲学思考,这是对语文科教学逻辑强调学理依据的本质特征的具体落实。
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教学规律的基本理论知识。林宪生认为,教学规律是一种体系化的存在,由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局部规律构成。教学规律的具体内容仍须进一步明确,掌握并运用共性的教学规律知识,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学习教学逻辑的基础理论,打好理论的底子。学习语文学科理论知识,对语文学科本质、语文阅读及阅读教学、写作及写作教学、语文评价等进行深入研讨,确立教学逻辑、学生认知心理规律、语文学科本质、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语文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在学中做”与“在做中学”相结合,通过分课型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观课评教、学术论文撰写等形式,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并将之扩展到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第四,语文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反思。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从理论的角度与高度进行总结,只有在理论指引下的反思,才能真正明确问题的实质、根源,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策。运用共性的教学规律与个性的教与学的规律、语文课程与学科理论知识、学生认知学习心理规律等理论知识,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反思,是实践并优化语文科教学逻辑的基本条件。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