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族山神文化是藏族民间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之一,是至今为止保留较为完整的集体表象,象征着藏民族的文化记忆。阿尼玛卿山神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很高,其形成、演化过程伴随着藏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又有不同时代的层层积淀。藏族同胞对神威深信不疑,并且阿尼玛卿与格萨尔的关系十分紧密,它的神威更是拥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就成为了朝拜之地。每逢朝拜时间,香客络绎不绝,尤其藏历“马年”更是达到几十万人。香客们携带简单的行装、炊具、食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绕山一周,才算是尽了虔诚的膜拜之心,达到消除罪孽,灵魂升华的目的。完整的转山仪式分为前期准备、山前煨桑、转山。有些神山在山顶还会有煨桑台进行煨桑仪式,每个神山的转山过程大同小异。藏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阿尼玛卿雪山的敬仰和虔诚以获得雪山众神的保佑。
一、转山准备阶段
煨桑的过程:首先信徒要将煨桑物品一次摆放在煨桑台上,最下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柏树树枝助燃、一次往上是食物类(水果、干果、糖、酸奶),然后是桑资、再放水、牛奶,最上面放酥油,用风马助燃将柏树树枝点燃。开始冒烟后,信徒开始围绕煨桑台念赞词(赞雪山、赞格萨尔等),不时挥舞风马旗、吹响海螺、并把风马抛撒在空中。整个过程需要20分钟。
煨桑主要是将祭品点燃后烧出烟,以烟的形式祭祀神灵。煨桑还是一种净化行为,它会把存在的每一格污点和秽物都排除干净;还有一种意思是祭祀献供,祭祀神灵,通过献供祭品,祈求神灵保护。民间有一种说法,祭祀过程中产生的“香气”,可以到达云霄,直达天上神灵的住所,通过洁净的烟将贡品献给神佛,想要祈求神灵能够保护众生,保佑自己。愉悦神灵是祭祀煨桑的主要目的,希望神灵都被自己所依靠,帮助自己“解决”难题。在询问过程中家里不断提醒我不能触碰煨桑物品和煨桑台,从而反映出在煨桑过程中女性是禁止靠近的,信徒的妻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后,并没有离开过汽车,一直都是在远远的观望。
风马有印在纸上的纸质风马和印在五彩经幡上风马两种,纸质“风马”要抛在空中,有风的天气为宜,经幡“风马”挂在山崖间,山中、树上或立、插与家中房顶之上。纸质“风马”一般为白底黑色图案,现在也有以五色纸印成的,纸质“风马”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祭祀品,一种对山神、地域保护神等进行祭祀祈祷活动时祭献抛撒的祭祀品。
撒风马的环节在煨桑和转山过程中都不可缺少。撒风马过程中,你要口中不停地念一些经文,念完后并将风马抛撒在空中,念经与抛撒两个动作需要同时进行。风马在风的作用下随风飘扬。但在一般情况下风马不会有女性来抛撒。家人虽没有明文禁止我不许碰风马,但我只看到男性在煨桑,以及男性在放风马。只是在未成年的小孩当中,这种性别分工不是很明显,煨桑以及撒风马谁都可以进行。
二、转山过程
转山分为沿省道大转和距离雪山较近的山路两种转法:按省道转山,全程距离增加,但交通方便仅需3-4天就能完成,路途中困难较少。但在途中遇到寺院需下车朝拜。因公路距离雪山较远,想要亲临雪山转山的信徒会选择下车步行。公路周围有许多人徒步或者磕长头转山,每个人会背着自己的行李。在车内只是减少了天气的影响以及不耗体力、但其他环节不会减少。徒步转山时,会发现有许多人会捡一些石头垒一个石堆的现象,并且不在少数,它会出现在路边、会出现在山坡、会出现在煨桑台等等,这些石堆意味贡品,敬给神圣的阿尼玛卿雪山,祈祷阿尼玛卿雪山保佑万物众生吉祥幸福。雪山前的斜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堆,都是众多转山者和信徒们的寄托、祝福和希望。转山方向是以顺时针方向转,苯教因為其宗教文化会选择逆时针转山。起点不固定,但当地人都会以雪山乡为转山的起点。绕山一圈视为完成。徒步转山的人最多需要一周的时间可以完成,磕长头的信徒则需要1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转山期间还需要挂经幡、磕长头、诵经、放玛尼石。
在大圈的转山路线:从雪山乡出发,到达白塔煨桑、朝拜整装以后就可以出发了,接着到达察那卡多、枯毛(如果是徒步转山的人会选择在这儿休息,第二天再出发)达木乔亚口、木哇多哇(一天的步行行程)到达给日格(一天的步行行程),到格日寺(下大武)是一天的行程,接着转换方向走到知亥代垭口会遇到营地,可以休息,最后一天可以走到白塔视为转山一周。
三、转山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1)过渡功能
让人们释放焦虑,是所有宗教仪式的目的之一,这也是从心里压力中解脱出来的途径。宗教在心理上给予人们一定的希望,让他们有能力从这些“被搅乱的生活”中走出来。藏族民间的祭祀行为能充分体现藏族人对创造出来的神灵的崇拜以及依止,人们在完成祭祀活动以后,会明显的感受到心理上对未知的恐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且从中产生了安全感,获得自信。正是因为民间祭祀行为在人们心理方面发挥的能动作用,满足了人体心理需要,所以人们才会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些行为。费尔巴哈认为,献祭就是为了赎罪,宗教的表现体现在祭祀中,祭祀的根源是依赖感,因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恐惧、怀疑,通过祭祀达到自我满足、自信的目的。
范盖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1]认为:人生礼仪与时间通过礼仪都由分离、阈限与聚合三部分构成,人们在经历了这样的过关仪式以后,就实现了新旧不同性质的转化。在参加转山仪式前人们脱离群众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固定点脱离想要与神灵沟通;转山仪式时,人们处于社会之外、感觉之中;转山仪式后人们返回成为新的人,通常比原来拥有差异。人们对于神山的崇拜、依赖,以及通过朝拜以后的心理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其实有很多访谈者提到,当自己遇到困难、经历磨难,或者家中亲人需要帮助,在自己最脆弱的时候,他们会想到神灵,他们认为神灵会给予他们无限的勇气及动力,在转山完成、朝拜完成、煨桑完成以后,人们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会体现的表面上,而是信徒们在今后的处事方式、行动力上有很大的改变。举个例子,在小时候遇到重要的考试,早起第一件事一定是要去佛堂磕头念经,然后在吃早饭的时候家里人会说,你已经认真复习过,考试只要将自己的知道的都写出来,神灵一定会帮助你度过这次考试的。每一次在心里都会觉得有神灵陪伴我一起面对,都会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2)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杜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包含两个部分,崇拜的对象和献祭仪式。在两者中间,仪式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展示集体力量和唤起集体记忆的重要场所。藏族民间祭祀文化体系的社会功能表现在能够增强并巩固了集体的团结和认同感,还能满足集体的需要。祭祀行为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并且,通过祭祀可以消除人们消极的状态,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寄托,在平和的状态下人们少了欲望的冲动,也减少了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动,由此可见,祭祀行为可以维持社会稳定。通过仪式使家族的关系更加紧密,家庭内部更加团结。在整个果洛社会运行过程中,通过仪式帮助个人的需求满足,减少社会冲突及尖锐矛盾的发生,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文化整合:藏族民间祭祀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需求。祭祀活动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在实践中文化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果洛社会文化中,文化由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趋于一体化,尤其是当地的格萨尔文化以及阿尼玛卿雪山山神文化,它不仅仅是作为宗教文化来传承,山神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阿尼玛卿雪山文化通过转山仪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更多的人开始知道山神文化、开始感受它的魅力,开始保护它、想办法传承它,只要仪式能够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继承下来。人们才会有学习的机会、研究机会,文化才会更加鲜活。仪式在发展,文化在传承,阿尼玛卿山神文化就不会逐渐消失。
【注 释】
范盖内普 《过渡礼仪》 商务出版社 2010
【参考文献】
[1] 才贝.阿尼玛卿山神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6),3-12,66-85.
[2] 邢海宁.果洛藏族社会[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 才贝.论阿尼玛卿山神的来源和流变[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4)
[4] 仁增多杰.从阿尼玛卿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形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5] 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6] 万代吉.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 辛存文.雪域名山阿尼玛卿传[J].中国土族,2002
[8] 刘亚玲.朝圣与转山-丹巴藏族转山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9] 才贝.试探阿尼玛卿山神与格萨尔王的关系[J].青藏高原论坛,2013.1.(3)
作者簡介:曲桑卓玛(1996-),女,藏族,青海贵德、硕士、民族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