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学
珍藏一份心动,感怀一路风景,那些激昂的奋斗历程和记忆深处的美好故事,最终将描绘出明媚的画卷。
我喜欢陪着妈妈,在夏日的庭院里,享受微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和绿茶散發出的缕缕清香,话题总是会在回忆和现实之间交替。一会儿是1970年她来到辽宁盘锦参加石油大会战;一会儿是1976年她带着“先锋放线班”征战沙岭油区,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一会儿是2012年我首次征战陕北的黄土高原;一会儿是2019年高精度震源在辽河探区大面积应用……
我们是一对母女,也是两名普通的石油勘探女工。我们的青春在石油勘探的征程上吐露芳华,而一直陪伴我们走南闯北的,是一根行军绳。
这根行军绳可不简单——两指宽,10米长,6600个针眼,绿色帆布裁剪、缝制而成。1950年,姥爷参加抗美援朝后勤队,姥姥为了图个吉利,连夜赶制出来,陪姥爷安全度过了近两年的战争洗礼。1970年,妈妈初中毕业被抽调到673厂,姥姥就用这根行军绳给妈妈捆扎行李包。2004年,我又从妈妈的手里接过行军绳,继续从事石油勘探工作。这根行军绳陪着我们母女两代人闯过林海雪原,趟过戈壁沙漠,爬过黄土高原……它的“足迹”就是我和妈妈的勘探历程。
绑在身上是为了安全 系在心里是为了进步
妈妈的老家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县。1970年初中毕业后,妈妈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大庆油田招工办的人员抽调到辽宁盘锦参加石油大会战。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收到了调令,姥姥就开始没日没夜地给妈妈做棉衣、被褥,临行前又拿出那根代表“吉利”的行军绳,给妈妈捆了一个结实、硕大的包裹,希望“好运气”能保佑妈妈一切顺利。
“使劲干、拼命干,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对党忠诚,为国争光,誓要建设大油田”……
这些铿锵有力的口号声,伴随着妈妈走进了673厂的大门。
673厂就是辽河油田的前身,厂领导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技术专家。他们承担了整个油田的初期规划,妈妈这些年轻人负责实地建设。那时候的盘锦,繁茂的芦苇汇聚成湿地里绿色的海洋,沼泽地里洋洋洒洒地长满了半红半绿的碱蓬草,辽河、大凌河、太子河的支流纵横交错,星星点点的几个村就算是人们聚居的城市了。
妈妈每天的任务就是搬运炮线、制作采集大线和倒放排列。早上3:30起床,跟着大家一起学习语录、写心得体会;5点准时开饭,拿着餐具去食堂打饭;6点从库房搬运定量的炮线,手工编成12股或24股的接收线,缠绕、捋顺后,就准备出发去野外放线,直到晚上9点才能回到宿舍休息。连续17个小时的工作,对于本来就有些瘦弱的妈妈来说,是一场艰苦的磨砺。
力气小,干不动,妈妈就想办法加强锻炼——她每天强迫自己多吃半个馒头,别人扛两串小线,她就扛4串,工作间隙就跳绳、跑步,体质越来越好,干活也就越来越轻松。知识少,不明白,妈妈就主动跟着技术员学——她买来记录本,从技术员的书里抄录知识点,不会就问,不懂就学,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岗位工作也就越干越好,随后她被选拔成为放线班长。可以说,地震队改变了妈妈的人生方向,她不再是东北农村的小姑娘,而是一名技术、能力都过硬的“勘探尖兵”。
自从当上了班长,妈妈的责任就更重了。那根幸运的行军绳给了她不一样的信心。施工生产的准备阶段,由于钻井设备、采集设备都极为珍贵,搬迁、装卸都需要人拉肩扛。妈妈为了上下车轻便,就用行军绳把自己和车厢架子连在一起,上车时拽着绳子借力,下车时把绳子当作安全带。野外出工时,她就把行军绳放在背包里,随身携带——车辆颠簸时,把大家捆在防护架上防止摔伤;过河时,岸上的人拽绳子,其余的人逐一过河防止落水;上山时,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树上,大家都拽着绳子往上爬,省时省力还安全……
妈妈的行军绳成了野外施工的“安全保障设备”。
牵出凝聚力 牵出坚定的信念
行军绳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妈妈跟我说,1976年沙岭探区施工的时候,这根小小的行军绳还救了十几个人的命。
那年冬天的气温特别低,10月底就开始零星下雪,饭车师傅用厚棉被裹着的包子,送到放线班就变成了冻包子,开水就冻成了冰。那天一早,北边天空就开始积压厚厚的黑云。由于工区里河流纵横,车辆绕行的时间比较长,妈妈就带着班组的人,乘最早的一辆车去了工地。
自重50多斤的大线,男组员一扛就是4根;带着12个“红萝卜”检波器的小线,女组员一背就是一麻袋。为了赶任务,大家谁也不说累不叫苦,一边放线,一边沿着测线向前走。不到中午,细沙一样的小雪就开始纷纷落下。
“这天怕是要下大雪,大家快点干,干完了找个地方避雪。”妈妈跟大家商量着加快速度。
“我们都要快点干,这天可不等人。”组员们都知道大雪的厉害,不约而同地一起加快速度。
好不容易赶在大雪落下之前完成了任务,妈妈连忙带着大家找了个田间的泵房躲了进去。雪越下越大,地面已经全部被大雪盖住了,放眼望去全是白色。
“大家等一等。如果饭车来了,咱们就直接跟回去。”妈妈看着大家被冻得直缩脖子,就安慰他们。
“班长,我咋感觉不对劲呢?按说饭车早就应该到了,是不是找不到咱们了?”
“对啊,你看外面都是雪,路都埋死了,饭车肯定过不来了。”显然,组员们已对饭车不报太大希望。
“现在外面的雪正是最大的时候,我们再等等吧。”妈妈也很无奈。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饭车没来,接人的车也没来。妈妈虽然心里特别着急,但脸上并没有露出焦躁的神情。“不等了,大家站起来活动活动,咱们自己往回家的方向走,可能半路就遇到队里的车了。”眼看着天色变得漆黑,妈妈准备带着班组里的人出去找车。
风骤雪急,鹅毛大雪呼啸而至。刚走出泵房,他们身上的灰色道道服立时变成了白色,地面上也完全分不清路面和水沟了。
妈妈让大家排成一列沿着测线往回走,男队员主动走在前面,为女队员挡雪开路,女队员排在后面紧紧跟随。
夜幕里,他们只能看清脚下的测线,没有灯,找车很难。眼看组员们又饿又累要坚持不住了,妈妈赶紧拿出行军绳,一边把所有组员绑在绳子上,一边大声喊:“大家一定别放弃,饿了就忍会儿,累了也要坚持,一起来的我们就一起回,一个都不能落下!”
话音未落,妈妈就跑到了最前面,拽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很多男队员跟她抢位置,妈妈也都没有让开。
就是在这种身心极为疲惫的情况下,他们十几个人被行军绳紧紧地牵在一起,坚定不移地走了2个多小时,直到与队里派来的车相遇。虽然身上的工服已经被雪水浸透,鞋面冻成了冰疙瘩,但是他们用坚忍的信念完成了任务,并成功自救。
交接的是行军绳 继承的是不变的担当
30年过去了,昔日的地震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场里整齐停靠的各类车辆,库房里捆扎整齐的地震电缆,参与项目的人员在生产会上认真记录自己的任务……
现代化的设施、井然有序的人员分工、紧密有序的管理,如今的地震队紧随石油勘探的需求,不断完善队伍的各项机能。我自豪的是,我也接过母亲的接力棒,成了勘探队员中的一员。
2012年夏,我跟随地震队的勘探脚步,第一次踏上了陕北的黄土高原,在这里经历了一场真正的“生死考验”。
陕西环县二维采集项目是长庆油田当年的重点项目,806公里测线,以垂直角度横穿黄土塬的沟谷区域。施工车辆每天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上如履薄冰,一旦遇到阴雨天就寸步难行。为了不给项目进度拖后腿,我们前路班组只要能找到一个比较平坦的位置,就赶快下车,设置警戒区,制作炸药包。
一天中午,我正在記录炸药和雷管编号,远远听见有人喊“救命”。班长动作灵敏,立马放下工具顺着声音的方向跑。
“都别愣着啊,快去救人!”我也紧跟着班长跑过去。
跑到近处一看,炸药散落一地。我们的一名背药工从路的外缘摔了下去,被一个土疙瘩卡在了深沟的悬崖边上,还好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还能叫救命。
“别光看着啊!小李、小张你们俩去拿炮线,系在旁边的树上。”
“小柳,你去把周围的炸药捡回来,一公斤都不能少。”
班长冷静又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分工救人。他把炮线来回折成6股,一头系在树干上,一头系在自己身上,准备借助炮线爬下去救人。雨后地面极为湿滑,炮线表面的塑料涂层也很滑,班长的脚下和手上都借不上力,才爬了3米左右就不敢再向下了。
“我的行军绳能防滑。我们换一根绳子!”危急时刻,我想到了妈妈给我的行军绳,它是帆布做的,既防滑又结实。
我马上跑回车里拿出行军绳,一边往身上缠,一边跑向班长。
“班长,让我去吧。我体重轻,爬得快。一会儿我下去后,把人系在行军绳上,他就能得救了。”
“这么多大老爷们,咋能让你去救人?不行!”班长态度很坚决。
“班长,绳子撑不住你们,我比你们更合适。”没等班长回答,我就把行军绳的另一端系在了树上。
班长一边叹气,一边嘱咐我:“把炮线也系上,双保险,再带上手套,省得勒手。要是感觉不行,就马上回来,咱们不能买一送一。”
我冲着班长笑了笑,尝试着往下爬。组里的人都帮我拽绳子和炮线,脸上的表情比我还紧张,汗水滴下来都顾不得擦。
2米,5米,8米……“能拉到人了!”我高兴地喊。
“小柳,你先把落脚点找好,再用绳子绕他的前胸绑好。”我按照班长的要求绑好了绳子,他们几个人一起用力把伤员拽了上去。我也紧跟其后一点一点往回爬。
快到山顶时,班长一把把我拉了上去,一边帮我拍掉身上的土,一边心疼地叨咕:“有没有擦伤?手疼不疼?”他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趟,工服前胸的位置已经完全被汗水浸透了。
“您别急,我学过攀岩,这些都不是问题。”我知道班长一定很生气,也很着急,所以骗他我学过攀岩。
“你太莽撞了,万一出现问题,我怎么跟你家里人交代?”班长慢慢放松下来,开始狠狠地批评我。我非但没生气,反而嘿嘿地笑了起来。看着班长被我气得直跺脚,大家也都忍不住笑了出来,一场“生死考验”转危为安。
这就是我的班组,这就是我的地震队!
一根行军绳,沉淀了一对母女对石油勘探事业的执着,见证了百万石油人雄壮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