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玲
有一位藏族女性,不畏风吹雨打,不惧困难挑战,静静地盛开在高原钻井一线,诠释着生命的坚强、幸福与向往吉祥的信念,体现出青海钻井人顽强奋斗的爱国创业奉献精神。花儿虽小,但扎根在柴达木,绽放于花土沟,却也有自己独特且耀眼的光芒。
这朵“格桑花”就是西部钻探青海钻井管子工具公司桥吊女工尕藏卓么。青海钻井人常年奋战在海拔3400多米的柴达木盆地,盆地表面一直被世人形容为“月球表面”,孤寂荒凉,生命绝迹,寸草不生。这里氧气只能管个“半饱”,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坐着心慌,走路气短,爬楼腿发软,睡觉就失眠,嘴唇干裂鼻出血,空手也背40斤,这些平常时时都能体会得到,并且要想方设法克服与战胜困难,是高原生存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别处都有一年四季,这里只有冬季和风季,尕藏卓么就是在这个环境里工作生活的。
盆地里有一个叫花土沟的石油小镇子,这里既没有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魅力,也没有十里长街、华灯璀璨的城市繁华,每天陪伴尕藏卓么的,只有尘土中川流不息的抓管机、吊车这些“笨家伙”,还有冷冰冰的钻具套管,以及呼啸嘶鸣、钢花飞溅的排排车床。尕藏卓么毕业于幼儿教育专业,也曾是美丽高挑、皮肤白嫩的追梦女孩,初次踏上柴达木盆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想到曾在黑白琴键上欢快跳跃的纤纤玉指,将会被钻井工具磨砺成粗壮有劲的钢筋铁骨,心里一度畏惧过退缩过,这就是想要的事业吗?这里能实现梦想和价值吗?一阵彷徨与茫然悄悄袭上她的心头。
尕藏卓么的第一位师傅肖李桃在柴达木奉献了一辈子,他以35年平凡而不平静的钻井管子修理工生涯,言传身教让尕藏卓么慢慢坚定了扎下根安下心的朴素信念,接续传承着“缺氧不缺精神”的铮铮誓言。那是卓么刚上班头一年初冬的一天晚上10点多钟,她正在宿舍看着《流星花园》连续剧,突然听到场区传来钻具的碰撞声混合着呼啸的风声,时隐时现,格外刺耳。大概一个小时后听到楼道里传来脚步声,冲出去一看,肖师傅正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里走回宿舍房间,那个被岁月与劳作微微压弯腰身、却消瘦矮捷的背影,令她至今难忘。卓么随着师傅走进房间,一打听才知道,井队报来临时计划,急需套管短节,肖师傅自告奋勇和车工一起加工急件。师傅说井上的兄弟们顶着寒风彻夜钻井施工,和他们相比这点辛苦差远了。卓么急着问为什么不带上她,也好搭伴干活儿,师傅却说:“你还是小女孩,受了风寒会落下病根,所以没有叫你。”
感受着师傅简短话语里的责任与关爱,尕藏卓么不禁想起了阿爸曾经奉献钻井的光荣历史。那时的他数十年奔波在钻井物资供应线上,把一根根管具安全及时运送到野外井队。记得当时,她从老家青海湟中县转学到油田中学,日常已经习惯用藏语交流,突然进入新环境必须改用汉语,交流起来相当困难。阿爸是转业兵,性格倔强耿直,晚上他就抽空辅导卓么的功课,最开始教的汉语都是些“方钻杆、钻铤、拖挂车、井队”这些他非常熟悉的业务用语,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从那时起,尕藏卓么就注定要接过“钻二代”的接力棒,继续在柴达木为油奉献。现在才开了个头,却整天哀怨叹息、怨天尤人,不是辜负了这个标准“钻二代”的光荣身份吗?尕藏卓么心里这样想着。
在这种意念的引导下,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渐渐地,尕藏卓么开始喜欢桥吊工这个岗位了,喜欢上了一个距离地面约5米、长250米的在半空轨道上穿梭的橙色“铁皮箱”,它既是钻具桥吊系统的指挥室,也是桥吊工成长必然经历的“炼丹炉”,指挥室里冬天最冷能到零下20多摄氏度,夏天最热能升到42摄氏度,虽然用工装全副武装,仍然会“冬天一脸霜、夏天一身汗”,感冒上火更是家常便飯。桥吊工作重点在指挥室与地面的默契配合,不然轻则损伤钻杆车床,严重的会造成人身伤害。为了把每根三四百公斤的“铁家伙”收拾得服服帖帖,尕藏卓么挑灯夜战,把白天的工作心得、操作要领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思考揣摩,编成易懂好学的教材,方便班组成员学习训练。领导及同事们给这本教材起了个“稳准快”操作法的大名,“稳”是指管具移动过程稳定,避免左右晃荡;“准”是指准确无误地将管具送进直径只有34厘米的卡口,还要保证地面人员和设备安全;“快”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要眼快、手快,缩短车床等停时间,必须提前预判,看哪个车床即将完工,立即准备下根待修管具。经过她的摸索实践,“稳准快”工作法很快成为单位内部的技能培训教材。
班里有个老师傅叫赵建国,在井队受工伤后左腿一瘸一拐,上桥吊爬楼梯都费劲,地面推送管具又跟不上速度,他自己觉得拖了班组后腿,工作中焦躁、自卑,情绪低落。但赵师傅在井队干了十几年,对钻具尺寸属性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能摸出个一二三来,尕藏卓么就针对这些特点,安排他对回收钻具进行鉴定分类,她和班组其他成员则根据轻重缓急、修复难易程度,见缝插针地运送倒修钻具,这样一来,班里当月车修量提高了近10%,而且质量全部一次检测过关,从桥吊到车工再到检测,都从“一条龙”工作法里尝到了省时省力的甜头。大家都夸赵师傅有能耐,他很自豪也很感谢尕藏卓么,主动提出要当她的入党介绍人。在赵师傅的培养与督促下,尕藏卓么200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3年6月,凭着8年多的带班经验和工作成效,她在西部钻探纪念建党92周年座谈会上介绍经验,作了《做好“四心工作”打造和谐班组》的发言,单位领导同事都为她骄傲。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尕藏卓么先后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尕藏卓么的爱人全晓军也在青海钻井管子工具公司工作,是抓管机司机。他们2003年结婚,两个人工作生活同在一起,互相扶持,生活还算不错。后来有了孩子,最大的困难也就来了。青海油田生活基地在敦煌,生产基地在花土沟,因此镇子上没有学校、幼儿园。从休完产假起,尕藏卓么和爱人就轮流倒休回敦煌照顾孩子,但因为是两个月休息一个月的轮休制,掐来算去,两个人也总有一个月是照看孩子的空档期,女儿只好寄养在亲戚家里,做了“留守儿童”。好不容易熬到了女儿上幼儿园,她们就变换成另一种“家庭模式”,寒暑假带女儿上花土沟待着,一方面解决了照顾孩子的空档期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同事乘着假期带孩子出去转转。
2018年3月底,钻井开工仅仅一个多月,一天尕藏卓么突然接到阿爸的电话,说阿妈的眼睛不行了,已经联系医院准备手术治疗,问她能不能回家看看。当时一着急,她的眼泪跟着掉下来,恨不能立刻冲到阿妈身边贴心照顾,但冷静一想,井队刚开工起步,管具需求量很大,检测探伤也在满负荷运行,在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的节骨眼上,尕藏卓么不好意思请假“撂挑子”。同在一个车间的弟弟扎西看穿了她的心事,安慰道:“姐,这次你这件‘小棉袄就远程遥控,照顾阿妈的事就放心交给我吧。”随后阿妈入院治疗,尕藏卓么也只能通过电话微信关心安慰,用心奉上自己的“精神疗法”。当了一辈子“钻嫂”的阿妈最了解钻井人的苦楚与无奈,她出院后反而主动打电话宽慰女儿。对尕藏卓么来讲,工作20年来这样的愧疚不少,但也恰恰是阿爸阿妈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她对事业对工作应有的执着坚守与忠诚担当。
每年年初开工都是管具保障最忙的时节,为了满足井队钻具需求,都需要提前安排个别人员冬休留守,从事年终管具维检修工作,为开工做好充分准备。
考虑到班组其他人员年龄大,正是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时候,尕藏卓么总把冬休留守的活儿留给自己,工作20年留守“特权”她用了11次。她说自己也是有“小私心”的,因为这样她们一家三口才能真正“大团圆”。女儿从3岁起的寒暑假每年都在花土沟度过,在安静冷清、毫无年味的职工宿舍里过春节,年三十晚上,看着孩子小手中握着烟花满院子跑着叫着,尕藏卓么夫妻四目对视,脸上满是微笑,心里却堆满了内疚和亏欠的酸楚。
说件大家都不相信的事儿,尕藏卓么的女儿至今只到过花土沟、敦煌和西宁老家3个地方。现在女儿慢慢长大了、懂事了,就经常跟她说:“妈妈,我把去重庆当成一个人生目标。”她问为什么,孩子天真地搂着妈妈的脖子说:“我喜欢吃重庆火锅,将来上大学考到重庆去,好好吃上4年,一次过足瘾。”直到今天,女儿的这个小愿望都没有变过,也没有实现……
柴达木,花土沟,青海钻井人工作生活的热土,尕藏卓么为之奉上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和智慧汗水。她说,希望自己做一株扎根在荒漠里、盛开在风沙中的格桑花,静静地坚守,默默地奉献,在高原钻井事业中不断追求坚忍之美、顽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