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身立德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2019-10-30 04:35宋慧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师德以人为本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秉承忠诚、热爱、投入的职业理念,坚守奉献、进取、匠心的职业道德。《礼记·文王世子》中有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提到“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这正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导,也是新课程改革,做高品质教育所要求的。

关键词:师德  言传身教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122-0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文化知识,也要有言传身教的为人示范。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教师的风范,作为一名有风范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立德,要先立教师之“德”,即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服人,才能成为“人类灵魂”之德。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培养出更多的祖国花朵,从而圆满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这么多年的班级管理和年级管理工作,与学生们的相处更多的体会是欢乐、理解和共勉,家校的关系是融合的,师生的关系是融洽的,这与我一贯坚持“师德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秉承忠诚、热爱、投入的职业理念,坚守奉献、进取、匠心的职业道德。《礼记·文王世子》中有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提到“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这正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导,也是新课程改革,做高品质教育所要求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时常从不同的角度对修身立德进行反思,有两个强调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行。

1   强调教师品质素养的提高是修身立德的基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唐代思想家韩愈早在12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

1.1 强己律己是品质素养的立足点

“教书者,必先强己;与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知识,培养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高材生是对教师职责的失职,是对社会的犯罪。面对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庞大的道德结构,面对可以多渠道获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网络体系,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教师的言行首先具有品质的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品质教育工作者。

1.2 言传身教是品质素养的落脚点

教师是教育者,《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使别人效仿为善的榜样力量,是教育者立足的基础。

“道德价值观是身教的,而不是言传的。”里克纳博士认为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应该说既是身教的(通过好的道德楷模),也是言传的(通过正当的教授)。它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和品质是有影响力的,从古典意义上说是一个传道者。有高度的责任心的同时也要时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品质素养,做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以有声的行动和无声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感化作用。

修身立德,唯此,才能为人师表。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工作,明白教师工作的神圣职责,才能时时刻刻谨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激励学生,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基因的传播者,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环境中使学生学会做人。

2   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修身立德的升华

默默耕耘,教书育人,是因为我们秉承教师的奉献精神;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是因为我们坚信回报自然会来;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是因为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这正是修身立德,做好教师的最好体现吗,这不正是高品質教育的主旨要求吗?

2.1 始于奉献的观念更新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关键。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学校有适当地自主性,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并且感受到对班级、对社会都是应该负有责任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品质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2 终于匠心的实践指导

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提出,不仅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摒弃填鸭式课堂,推崇自主式的有效课堂)、也实践于班级管理中(从以教师为主导、单纯的制度管理和说教,转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班风)。无论从学校文化还是班级氛围,涌现的一批管理模式都足以证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被一线教师所运用而且卓有成效。

修身立德,唯此,才能以学生为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教育的体现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起点。有了爱,教师才能更加细致地体味学生的心理态势和学习情绪,拉近与学生的交流距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秉承忠诚、热爱、投入的职业理念,坚守奉献、进取、匠心的职业道德。虽已从教十六载,但静下心来回首时我才真正发现,始终能让我在这个岗位上走下去的不是过去的那些先进和荣誉,而是我对学生的那份爱,那份发自心底的顺其自然的爱。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教师职业的那份理想吧,更准确地说这是我们做好教师的一份信念!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教师的人格魅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2] 刘震.《学记》释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7.

[3] (美)弗兰克·迈考特.教书匠.南海出版社,2010,1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 闫玉双.反思教育习惯.同心出版社,2005,2.

[6] 徐光.教师无痕.中信出版社,2004,08,01.

作者简介:宋慧珍(1980-),女,江苏扬州人,学士,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高级教师,张晓林名师工作室成员。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教育学实践。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师德以人为本
言传身教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