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佐春 杨伊侬
摘要:文章对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广东农村现在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以支持省内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文章认为不仅省内涉农培训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培训资源的省内分布极不均衡,加剧了培训资源的供需矛盾。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可以采取筹建广东农民大学、培育合作社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力推广东版“漂鸟计划”、建立分类培育机制等几方面措施,提升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培育;广东
广东农民合作社人才缺乏,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会种养、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而当前这类复合型人才处于紧缺状态。人才问题,实际上就是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低下问题,将是掣肘广东农民合作社今后实现质的飞跃的主要短板之一。
一、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构成及各自作用
本文认为,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是以利益联结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由具备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人力资本特征的人力资源,根据效益原则组织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规模不同,人力资本团队组织机构亦不相同。绝大多数中小型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并不大,这些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或者是由带头人兼任,或者是临时聘用,或者是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持。
(一)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力资本团队核心
带头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普通社员相比,他们往往拥有资本、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资源。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本身就是村干部、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等“农村能人”,是带动社员致富的核心因素。
(二)职能人员——人力资本团队结构中的技术与经营管理团队
这里的“职能人员”,包括农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如营销人员及财会人员等)。由于大多数许多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很小,并没有专职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农业技术方面,接受来自农业部门、龙头企业或其他渠道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而经营管理方面:如销售业务由农村职业经纪人承担,财务方面由大学生村官帮忙等等。
(三)基层农民——人力资本团队基础
文章把合作社的基层农民分为三类:即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转业农民。
“专业农民”:这里所说的“专业农民”:是指具备较为熟练的养殖或种植技术,且以务农为唯一职业或主要职业的农民,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对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比任何人都具备意愿和动力。他们是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的基本力量。
“兼业农民”:务农已不是其主要职业,或者说,其主要收入并不来源于务农的农民。如今,兼业农民已经在农村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开店、打工等,只有在农忙或因其他原因回乡时务农。通常情况下,兼业农民的农业技术已不熟练。
“转业农民”:指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甚至从未从事农业生产,但准备加入农业生产大军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包括返乡农民工;原籍为农村的复员退伍军人;已完成9年义务教育、没有继续升学的农家子弟;少量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转业,如:因过度捕捞失去近海渔业资源,或渔村兴建大型港口而转业的渔民等。转业农民虽然缺乏农业技术,但普遍来说有文化、有见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是未来农业生产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广东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不匹配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呈现出明显优势。以广东省为例,入社农户比非社员增收15%以上,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正因为如此,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广东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从2011年底的9800家,发展到2017年底的4.5万家。但与此同时,农民合作社的人才缺口暴露无遗。在一些小型合作社,带头人普遍身兼数职,既是技术人员,又是管理人员,甚至还兼职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等。这种情况下,合作社日常运营都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完善的管理体系了。
三、广东当前提升农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政策措施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已经形成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2013~2017年,广东省已有4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48个示范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万人。当前广东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顶层设计,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广东省“十三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6~2020年)》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粤发〔2017〕3号)中,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12〕130号),省农业厅、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粤农〔2015〕237号)等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快提高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水平。仅2017年就安排农业农村培训资金500万元。
(三)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努力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广东省农业管理部门着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技工院校为依托,开设涉农专业,构建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体系。农村户籍学生进入涉农专业学习,可以纳入资助对象,实行免费入学学习。根据2016年的数据,该年全省技工院校涉农专业的农村户籍在校生达42.8万人。
(四)创新培育模式,培训机构与培训模式多样化
在近年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广东已建立起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即:以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参与的培育体系。
四、广东当前在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培育方面的成效与不足
(一)广东当前在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培育方面的成效
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
广东省农业部门把培育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作为培育重点;如把大学生村官、合作社骨干作为重点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专项培训。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能扎根的农村干部队伍。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品牌建设、电子商务等。培训方式为“课堂学习+实地参观+交流分享”的有效形式。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组织农民合作社青年带头人与欧盟农业交流团进行交流。
2. 农业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培育
以农业机械化培训为例,省农业厅制定了《2018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求统筹安排全省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机化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实用人才的培训。计划2018年全年培训农机管理、推广、科研人员等2300人,培训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购置农业机械补贴新政策、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等3700人次。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3~2017年,广东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7.5万人。为进一步加快培育速度,正着力支持建设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农业机械化培训为例,《2018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开展农业机械驾驶、维修等业务培训。计划2018年培训职业农民46200人次。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东涉农培训机构少,涉农培训资源严重不足。此外,有限的培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大的粤东西北地区只拥有极少的培训资源,加剧了培训资源的供需矛盾。
五、培育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的对策建议
(一)筹建广东农民大学,分层次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1. 筹建广东农民大学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广东省培训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需要综合利用全省培训资源。省级行政单位筹办农民大学,在我国已有成功先例。如台湾地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承办的农民学院,综合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于一体,培育优质农业实用人才。另外,浙江省也在统筹利用全省培训资源的前提下举办农民大学,且效果良好。具体到广东,由于广东省内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大,与台湾、浙江相比,培训资源分布更不均衡。因此,举办农民大学,统筹利用全省培训资源,有更大的迫切性。
2. 广东农民大学的办学形式及职能
按照台湾与浙江办学经验,广东农民大学不需要单独另建校舍,校本部可以设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具体来说,省级农民大学主要承担农民合作社教育培训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示范;并在考虑各地培训机构特色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全省培训力量。地市级农民学院主要承担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如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等“职能人员”的培训;县级农民学校主要承担初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如农机手、种养技术等。这种架构体现了分级分层培训,可以较好地适应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多层次、多品种的培训要求。
(二)注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1. 培育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勇于创新、积极把握农业生产发展趋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然而,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相当部分的带头人缺乏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动性,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当前我省针对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电子商务等。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重视不足。
2.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珍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带头人的氛围
要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带头人作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去对待和保护。通过建立带头人市场,使更多具有优秀带头人潜质的人找到施展的舞台,使整个社会看到优秀带头人的价值所在,使其获得与其贡献相对称的存在感和荣誉感。具体建议:一是给予政治待遇,优秀带头人熟悉农民合作社管理和所在行业状况,可以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如: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二是建立“合作社帶头人决策咨询制度”,让其参与当地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聪明才智。三是制造氛围,如:动员县市级媒体多宣传成功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四是鼓励和支持带头人“走出去”营销自己和企业。当今响当当的企业家们无不是“自我营销”的高手,马云、董明珠们等莫不如此。笔者认为,可以帮助、策划这些优秀带头人先在本地媒体上小试身手,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走向外面。
(三)力推广东版“漂鸟计划”,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士从农
1. 台湾地区的“农业漂鸟计划”
为鼓励有文化、有知识的都市年轻人从农。从2006年起,台湾农会开始酝酿推出“农业漂鸟计划”。主要形式是借助“漂鸟营”来进行训练。第一步是树立从农兴趣的“农村体验营”;第二步是掌握基本种养技术的“农业入门”训练课程;最后是种养技能及农业经营管理技能等增进课程。经过一系列课程,筛选出既有“田园梦”,又有实际才能的农村实用人才。这些人员如果从事实际农业经营,农业管理部门将提供多种扶持政策。
2. 力推广东版“漂鸟计划”,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
目前,广东已经推出一系列吸引高素质人士从农的政策。如:吸引青年学子从农的“山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政策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广东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制订并力推广东版“漂鸟计划”,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1)整合现有农村管理与技术人才资源。自建国以来,党一直重视农村工作。表现在技术人才下乡方面,有“七站八所”人员等;在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方面,有乡村第一书记;在充实日益枯竭的农村劳动力方面,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知识水平方面,有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脱贫方面,有人才、资金对口帮扶政策等。这些政策及人员来自多个部门,自成体系。首先应该把这部分人才资源有效整合,综合利用。
(2)打通公职人员流向乡村的通道,试推“岗编适度分离”政策。所谓“岗编适度分离”,即“编制县管,人员乡用”模式,四川省的“崗编适度分离”试点在省内已试点数年。实践证明,已取得较好效果。由于广东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甚于四川。因此,吸收与学习四川“岗编适度分离”政策试点经验,早日制订出切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岗编分离”政策,快速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有其重要意义。
(3)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试推“市民下乡”政策。鼓励有一定文化素质、向往田园生活、甚至有一定资本的市民下乡,应该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市民下乡,对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亦有重要意义。
如何吸引市民下乡?武汉市已经率先做出探索。2017年4月,武汉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开展“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活动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措施(暂行)》,即鼓励“市民下乡”黄金二十条。通过鼓励乡村能人回乡、城市居民下乡,以租赁或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资源创业创意,促进农村、农民增加收入,取得市民与农民的“双赢”。“黄金二十条”仅颁布三个月后,就有 993 户农户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年租金达 1203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8631 万元。
广东的“市民下乡”活动,现在仅限于某些旅游企业行为。这些企业与村委会签约,租赁农民房屋数年,对房屋进行重新装修改造后,租给市民。同时这些企业对农村道路、文化生活设施也给予一定投资,为“市民下乡”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彰显。这是由于“市民下乡”活动牵涉到许多政策方面的限制因素。建议广东省相关部门借鉴省外相关经验,早日推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广东版“市民下乡”政策。
(四)建立分类培育机制,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
由于专业农民、兼业农民、转业农民主要收入的来源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转业原因不同等,农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进行分类培训很有必要。当前,许多职业农民培训仍采用办大班的形式,课程设置也未按照受训对象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导致培训效果不佳。要提高培训效果,真正提高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本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1. 做好培训对象的分类
(1)第一类培训对象,有意愿成为高级职业农民、并有创新创业志向的群体,列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范围:如返乡大中学生、部分转业农民(返乡农民工、返乡退伍军人)等。
(2)第二类培训对象,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难以接受并消化现代农业知识,单纯从事农业生产保障生活的群体,或纯粹追求田园生活的都市居民,或务农不是其主要收入的群体,列入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对象范围:如农村留守农民、兼业农民、部分转业农民(转业渔民、下乡市民等)。
必须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分类,不排除有交叉现象,具体需要询问本人意愿来决定。
2. 按需培训、精准供给
在做好培训对象分类的基础上,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培训,以减少“大水漫灌”的培训资源浪费现象。对第一类培训对象,除了基本的农业技能培训以外,可以开展农民合作社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等内容的培训。对第二类培训对象,主要进行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学;在培训师资选择方面,要突出针对性,充分利用广东省农科院、各地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专家以及省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参与培训;形成“理论讲授为引导、田间培训为补充”的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进,胡新科,等.农业产业升级更需要人才支撑[N].南方日报,2018-10-29.
[2]张美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05).
[3]郑展能,刘涵,徐岩.全省270万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N].南方农村报,2018-12-11.
[4]广东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46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Z].粤农函〔2018〕752号.
[5]广东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关于广东省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70695号提案答复的函[Z].粤农函〔2017〕658号(B).
[6]广东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46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Z].粤农函〔2018〕752号.
[7]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18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粤农函〔2018〕527号.
[8]蔡慕华.广东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百个基地培育返乡创业“领头雁”[N].南方日报,2018-09-26.
[9]穆向丽.台湾如何培育与扶持青年职业农民[J].农村经营管理,2017(08).
[10]阮蓓.四川省探索实施“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新机制纪实[N].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http://www.farmer.com.cn/sh/jczzjs/201801/t20180130_1353656.htm,2018-07-15.
[11]朱战辉.武汉“市民下乡”:农村现代化新活力[J].决策,2018(01).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13XGL37)“ 农村后继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