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页岩裂缝形态影响因素

2019-10-29 08:56卞晓冰蒋廷学高东伟
岩性油气藏 2019年6期
关键词:单段胶液射孔

卞晓冰,侯 磊,蒋廷学,高东伟,张 驰

(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3.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8014)

0 引言

我国页岩气藏埋深为2 300~4 500 m,技术可采资源量居全球之首,高达36 万亿m3,是常规天然气的1.6 倍[1-3]。近年来,随着垂深3 500 m 以内的中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的加深,涪陵、长宁、威远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开发重点区域逐渐向深层页岩转移。

据估算,仅四川盆地的大焦石坝、丁山、南川等地区,垂深超过3 500 m 的深层页岩气资源量达4 612 亿m3,是保持页岩气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领域[4,5],但深层页岩气井在压裂施工中面临压力高(90~110 MPa)、排量受限(10~14 m3/min 甚至更低)、加砂困难(估算裂缝导流能力为中深层页岩的1/5 左右)等难题[4-10],压裂后初产低且递减快,尚未实现经济开发。究其原因,页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塑性特征明显,裂缝起裂、扩展困难,裂缝窄、改造体积偏小,形成多尺度裂缝系统的难度较中深层大幅增加[9-12]。因此,须建立深层页岩裂缝扩展模型,并利用微地震监测结果,通过大量裂缝扩展动态预测模拟,确定影响裂缝形态的主控因素,以期在现场深井应用获得较好的测试产量,对提高深层页岩气井的压裂有效改造体积提供依据。

1 基本模型

页岩储层的层理及天然裂缝发育,同一段内射孔簇数高达6~9 簇,压裂后大量相互连通的主-支裂缝体系是页岩气在储层中的主要流动通道。由于常规的裂缝扩展模型难以刻画主-支裂缝体系的延伸,因此,须用Meyer 软件进行精细化建模,具体如下:①解释导眼井测井数据并利用实验结果校正,建立连续的纵向岩石力学及地应力剖面;②根据钻井轨迹及套管参数建立水平井筒模型;③采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表征主裂缝与支裂缝,根据区块地质资料,设置主裂缝延伸方向(x)、垂直主裂缝方向(y)及缝高方向(z)的支裂缝密度分别为25 m/条、10 m/条和3.6 m/条;④基于已压裂井微地震监测及产剖测试结果,设置压裂段内各射孔簇的流量系数,表征实际压裂段各簇非均匀进液情况;⑤压裂液及支撑剂性能参数由室内实验数据获得。

以川东南某深层页岩气区块为例,建立该区块水平井压裂裂缝扩展模型。所用基础数据如下: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①~⑨号层黏土矿物体积分数为31.6%~56.5%,硅质矿物体积分数为32.5%~54.6%,杨氏模量为34.4~39.9 GPa,泊松比为0.24~0.27,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0.021~0.023 MPa/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为0.025~0.028 MPa/m;水平井单段压裂液量为1 800~2 000 m3(滑溜水的黏度为9~12 mPa∙s,胶液黏度为30~40 mPa∙s),砂量为40~75 m3[70/140 目(0.104~0.212 mm)粉陶体积的密度为1.76 g/cm3,40/70 目(0.212~0.420 mm)和30/50 目(0.297~0.590 mm)覆膜陶粒体积密度为1.45 g/cm3],施工排量为12~16 m3/min。以大量微地震监测统计结果为基础,对该区块天然裂缝及岩石力学模型进行校正拟合,各参数调整范围不超过10%。某簇模拟裂缝网络系统如图1 所示。

图1 裂缝网络系统Fig.1 Fracture network with different width

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该区H 深井为例,该井A 靶点斜深为3 849 m,垂深为3 640 m;B 靶点斜深为4 980 m,垂深为3 895 m,水平段长度为1 131 m。采用139.7 mm 套管完井,抗内压强度为117 MPa,抗外压强度为128 MPa。井轨迹穿行④~⑨号层,共压裂18 段38 簇,水平段每段2~3 簇螺旋射孔,20 孔/m。单段压裂液量为1 805~2 033 m3,砂量为50.1~74.5 m3,泵注排量为13~16 m3/min。典型压裂段的裂缝扩展形态反演结果如图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裂缝在不同小层扩展形态差异较大,当射孔位置位于⑦号层及以上时,裂缝易在龙马溪组页岩上部扩展;当射孔位置位于⑥号层及以下时,裂缝易在龙马溪组页岩下部扩展;施工结束后,作用在裂缝壁面的应力导致部分裂缝闭合,波及裂缝体积中仅有1/3 实现了有效支撑。微地震监测结果可为裂缝形态观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表1 和表2 为H 井不同层位典型压裂段裂缝形态反演结果(波及值),与该井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一致性较好,其中半缝长模拟误差为7.4%,缝高模拟误差为16.7%,平均模拟误差为12%。

图2 H 井不同层位典型压裂段裂缝形态反演结果Fig.2 Typical fracture geometry simulation result in different layers of well H

表1 H 井模拟半缝长与监测半缝长对比Table 1 Contrast of fracture half-length by simulating result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ata of well H

表2 H 井模拟缝高与监测缝高对比Table 2 Contrast of fracture height by simulating result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ata of well H

2 影响裂缝形态的主控因素分析

根据国内外页岩气井压裂实践经验[4-11],为了获得影响深层页岩压裂裂缝形态的主控因素,选取压裂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参数:液量、排量、单段簇数和压裂液黏度,进行4 个因素4 个水平正交方案设计(表3)。通过16 个方案的裂缝形态参数和SRV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3),可将裂缝扩展分为2 个明显的阶段:①裂缝快速生成期,在压裂施工的初始1/5~1/4 时间段内(前置液及粉砂段塞式加砂阶段),裂缝雏形迅速形成,主缝缝长可扩展至最终长度的40%~60%,主缝缝高可扩展至最终高度的50%~70%,主缝缝宽可扩展至最终宽度的60%~80%,此阶段以造主缝为主,加砂为辅。②裂缝缓慢增长期,后续时间(主加砂阶段)主裂缝继续缓慢扩展,裂缝形态以增加复杂度为主,SRV 基本呈线性增加趋势,此阶段兼顾增大改造体积和加砂。

表3 正交方案设计Table 3 Orthogonal design

鉴于缝长、缝高和缝宽这3 个裂缝形态参数所具有的相似演化规律,对于深层页岩,确保足够的造缝宽度对压裂施工尤为重要[4,5,9-11]。缝宽过窄极易导致施工压力对支撑剂粒径和砂比敏感,具有较高的砂堵风险,达不到理想的改造效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4),压裂液黏度、单段簇数和排量均是影响缝宽的主要因素;同理,液量和压裂液黏度均是影响SRV 的主要因素。总之,压裂液黏度是影响裂缝形态中缝宽和SRV 的主控因素,为了改善深层页岩裂缝形态,进一步增加裂缝复杂性及有效改造体积,在现有压裂设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压裂液黏度的优化研究。

图3 不同方案裂缝动态扩展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3 Fracture geometry change with time of each scheme

表4 深层页岩气井缝宽影响因素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racture width for deep shale gas wells

3 提高缝宽及SRV 的关键工艺措施优化

3.1 混合压裂液优化

图4 为模拟压裂液黏度为1~270 mPa∙s 时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压裂液黏度越小,半缝长和SRV 越大(单段SRV 可达522.9 万m3),但平均缝宽和缝高则越小;反之亦然。页岩气井压裂以低黏度滑溜水为主,尤其针对脆性较高的中浅层页岩,利用其易进入微小孔隙及裂缝,沟通储层中大量存在的页理/层理缝的特性,增大压裂改造体积,但深层页岩具有偏塑性特征,所需滑溜水的黏度应适当提高,尤其要通过一定比例的中高黏度压裂液(作为前置液及在施工中交替注入)增加裂缝动态缝宽,为支撑剂在缝内输送提供有效通道。由图4 可知,压裂液的中高黏度控制在50 mPa∙s 以内,即可获得相对较好的裂缝形态。

为了优化深层页岩气井滑溜水和胶液的比例,模拟胶液占比为0~70%情况下的裂缝形态,其结果(图5)表明,随着胶液占比的增加,平均缝宽递增,但SRV 减小。鉴于胶液成本约为滑溜水的3~4 倍,综合优化单段施工液量中胶液占比为20%~30%。

图4 不同压裂液黏度对裂缝形态的影响Fig.4 Effect of fracturing fluid viscosity on fracture geometry

图5 胶液占比对裂缝形态的影响Fig.5 Effect of glue proportion on fracture geometry

3.2 单段射孔簇数优化

模拟1~6 簇射孔情况对裂缝形态的影响,其中单簇簇长为1 m,孔密为20 孔/m,相位角为60°,结果如图6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射孔簇数的增加降低了每簇压裂液的分流量,随着单簇进液量的减少,各簇缝长、缝高和缝宽均呈降低趋势,但单段SRV 有所增加。综合考虑,优选射孔簇数为3~4 簇。

图6 射孔簇数对裂缝形态的影响Fig.6 Effect of proportion of glue on fracture geometry

图7 单孔流量对平均缝宽和SRV 的影响Fig.7 Effect of single perf flow on fracture width and SRV

3.3 排量优化

页岩气井压裂时需要较大的排量以提高施工净压力,但单段总孔数越多,作用在每个射孔孔眼的单孔流量越小,因此用单孔流量对排量进行优化更具实际意义。设置每段射孔3 簇,通过模拟不同单孔流量对平均缝宽和SRV 的影响,优化施工排量。单孔流量为0.1~0.7 m3/min 时平均缝宽和SRV 结果如图7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随着单孔流量的增加,平均缝宽和SRV 均增加,但单孔流量超过0.3 m3/min 时平均缝宽增幅减缓;同时,孔眼摩阻随单孔流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单孔流量为0.5 m3/min时孔眼摩阻可达19.8 MPa(图8),因此优选单孔的流量为0.3~0.5 m3/min。考虑有效进液孔比例系数为0.6~0.8,则优化最佳施工排量为12~18 m3/min。

图8 单孔流量与孔眼摩阻的关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perf flow and perforation friction

3.4 施工规模优化

通过大量模拟研究,单段液量为1 200~2 200 m3,单段砂量为40~80 m3时,裂缝形态参数如表5 所列。由于施工规模与成本有关且需考虑液量与砂量的匹配性,综合优化单段液量为1 600~1 900 m3,单段砂量为60~70 m3,采用连续加砂模式以保证综合砂液比达到4%。此时裂缝半长为260~300 m,缝高为30~40 m,满足井网部署及纵向沟通龙马溪组底部优质储层的目标。

表5 不同施工规模下半缝长、缝高模拟结果Table 5 Simulation results of fracture half-length and fracture height with different operation scale

3.5 支撑剂体系优化

对于深层页岩压裂改造形成的多尺度裂缝体系,模拟结果显示主缝尺寸约为支缝尺寸的2~6倍,但主缝体积占比仅为4%~8%,90% 以上的支缝体积是深井SRV 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对其实现有效的支撑以保证改造体积的有效性。在胶液占比为0~30%,排量为14~16 m3/min 的条件下,压裂裂缝的最大缝宽和平均缝宽比例分布情况如表6所列。支撑剂粒径按照平均缝宽的1/6 进行匹配,在优化的20%胶液比例条件下,70/140 目(0.104~0.210 mm)支撑剂占比达一半以上。根据可视化支撑剂输砂运移实验[13],支撑剂在裂缝中的运移具有自然分选规律,主缝中以填充40/70 目(0.212~0.420 mm)和30/50 目(0.297~0.590 mm)为主,大量的支缝体系需要70/140 目(0.104~0.210 mm)及40/70 目(0.212~0.420 mm)进行支撑。

表6 不同模拟条件下缝宽比例分布特征Table 6 Ratio of fracture width range with different simulation condition

3.6 现场应用

基于深层页岩裂缝形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深层页岩气井“大排量适度规模现场精细调控、变黏度混合压裂液充分造缝、小粒径低砂比连续加砂有效支撑”的技术思路,现场适用性较强。以该区块L 井为例,该井垂深为3 945 m,页岩塑性增强,闭合应力大,岩石破裂压力达110 MPa,水平段长为1 503 m,设计压裂19 段,施工排量为12~16 m3/min,对高砂比和40/70 目(0.212~0.420 mm)中砂敏感。典型压裂曲线如图9 所示,L 井平均单段液量为1 879 m3(胶液占比为17.4%),平均单段加砂量为65.8 m3(粉砂占比为74.7%),单段最高砂量为80.6 m3,综合砂液比为3.51%,钻塞后在12 mm 油嘴制度下,测试产气量为11.4 万m3/d,产水量为20 m3/d,获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图9 L 井典型压裂施工曲线Fig.9 Typical fracturing curve of well L

4 结论

(1)建立了深层页岩裂缝动态扩展模型,通过微地震监测数据校正拟合后达到较高精度,为深层页岩气压裂井裂缝形态预测提供了模拟参考。

(2)裂缝扩展可分为快速生成期和缓慢增长期2 个阶段,第1 个阶段裂缝形态可扩展至最终状态的一半左右;第2 个阶段裂缝形态以增加复杂度和SRV 为主。

(3)压裂液黏度是影响裂缝形态中缝宽和SRV的主控因素,确定了目标区块井压裂设计原则:胶液占总液量的20%~30%,射孔簇数为3~4 簇,排量为12~18 m3/min,单段液量为1 600~1 900 m3,单段砂量为60~70 m3[70/140 目(0.104~0.212 mm)支撑剂占比为50%以上]。现场一口3 900 m 深的压裂井获得了11.4 万m3的测试产量。

猜你喜欢
单段胶液射孔
PFC和2315XA进行电缆射孔下桥塞
单段式橡胶密封膜煤气柜应用及探讨
射孔参数对热采井套管抗热应力能力影响分析
电缆输送射孔的优缺点分析
结构爆破振动响应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依赖性分析*
水溶性聚合物胶液中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FANUC数控系统“单段”功能的PMC设计
一种橡胶传输带及用于该橡胶传输带胶液的组合物配方
数控车间实训安全及实训中防撞车的方法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