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控制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

2019-10-29 06:59孙昌玲王化成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行为管理者

孙昌玲,高 鹏,王化成

(1.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2.重庆理工大学 会计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 言

在我国,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建设,成立大批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家的企业集团,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利用自身规模优势,持续推动下属子公司上市,形成了一家国有大型集团同时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例如,截止至2015年底,中国化工集团同时控制着沙隆达(000553)、沈阳化工(000698)等多家上市公司。同时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如“复星系”“海航系”等同时控制着多家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集团。

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出现变化。同时有学者发现,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中,存在在职消费的滥用甚至是失控现象[2];管理者能够通过自身权力,将在职消费作为其获取私利的工具[3]。但是尚未有文献针对实际控制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这一背景下的管理层自利行为,特别是在职消费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视角,研究这种背景下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是否与其他上市公司存在差异。

实际控制人能够对高管起到明显的监督作用,实际控制人监督力度越大,公司治理水平越高[4-7]。现有文献证实,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8]。但是随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更加复杂。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是有限的,当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管理上市公司难度加大,对单一上市公司投入的关注降低,对高管的监管力度下降,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此时高管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进行超额在职消费。因此本文认为与其他企业相比,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很可能会表现出更高的超额在职消费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参考He等(2013)[8]、Buchuk等(2014)[9]、蔡卫星等(2015)[10]、纳鹏杰等(2017)[11],定义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两家及以上上市公司时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实证检验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其超额在职消费水平更高。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产权性质、媒体监督和分析师关注度会对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和超额在职消费间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民营企业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企业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媒体监督较高企业和十八大之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显著抑制。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本文丰富了超额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现有关于企业超额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探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超额在职消费水平[12-13],但现有文献忽视了实际控制人监督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本文弥补了这一空白。第二,本文丰富了实际控制人监督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针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督作用,学者们已经做出了一定研究,但是尚未有文献研究实际控制人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本文关注了实际控制人控股上市公司数量与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关系,发现在不同背景下的企业会表现出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差异,丰富了实际控制人监督作用的研究。第三,本文丰富了产权性质、政府与媒体监督和分析师关注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证实了良好的政府和媒体监督以及分析师关注能够抑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背景下的高管超额在职消费行为;当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不会影响超额在职消费水平。上述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企业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除年薪、奖金、股权激励等货币性显性薪酬外,在职消费等隐性非货币薪酬同样是管理者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其中,在职消费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能是独立豪华的办公条件、舒适的出行条件,也可能是免费的餐饮娱乐活动等[14]。针对在职消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虽然有学者认为单纯将在职消费视为企业的代理成本,可能会忽视在职消费可能产生的激励作用,例如,Rajan和Wulf(2006)[15]、Adithipyangkul等(2011)[16]研究发现在职消费能够提升企业效率和未来资产的回报;孙凤娥等(2017)认为,在职消费具有薪酬补偿与利益侵占的双刃效应[17]。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行为对企业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并且这一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譬如,Yermack(2006)[18]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披露企业CEO拥有使用专机的特权时,市场对这一事件存在明显的负面反应。罗宏和黄文华(2008)[19]、冯根福和赵珏航(2012)[2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在职消费水平越高,企业业绩越低。Xu等(2014)[21]发现,企业管理者为享受超额在职消费,会隐藏公司负面信息,导致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上升。耿云江和王明晓(2016)[22]发现,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会降低企业的货币薪酬业绩敏感性,损害企业价值。

实际控制人作为上市公司的最终所有者,对上市公司存在重大影响。现有文献证实,实际控制人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降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4-7]。例如,林乐等(2013)[4]发现,实际控制人直接任职上市公司薪酬管理委员会能够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此时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更加有效,管理层的薪酬业绩敏感性显著提升。进一步地,叶继英和张敦力(2014)[5]证实,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管理层在股权激励过程中的自利行为受到一定抑制;窦欢等(2014)[6]证实,控股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受到显著抑制;孙光国和孙瑞琦(2018)[7]证实,控股股东通过直接委派执行董事,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提升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业绩敏感性。

相对于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对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做出限制,部分企业集团为充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扩大融资能力,纷纷推动下属子公司上市,形成了同一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He等(2013)[8]研究发现,当同一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但是随着实际控制人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更加复杂。有限关注理论认为,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关注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关注是以减少对其他事物的关注为代价的。进一步地,Kang等(2017)[23]证实,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同样是一项稀缺的资源,在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由于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是有限的,当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管理上市公司难度加大。并且由于需要关注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实际控制人对单一上市公司的关注程度降低,对高管的监管力度下降,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此时,公司高管拥有更大的寻租空间,高管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于进行更多的自利行为,而超额在职消费行为便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和工资、奖金和股权激励等显性薪酬相比,在职消费行为存在天然的隐蔽性[24]:一方面,在职消费行为往往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股东进行监督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职消费的行为以及规模也并不会向外界进行详细披露,社会公众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导致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高管的关注和监督力度下降,高管拥有更大的寻租空间,存在更多的自利行为。不正当的在职消费行为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可能成为这种背景下企业高管满足私人利益的主要渠道。此时,当企业管理层将大量企业资源用于不正当在职消费时,公司在职消费水平显著提升,超出正常在职消费水平,进而构成超额在职消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多家上市公司时,相对于其他上市公司,管理层超额在职消费规模更高。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及其来源

本文使用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按照如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业样本;(2)删除变量存在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2007-2015年共计17332个观测值。本文所需财务数据全部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媒体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为剔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水平进行Winsorize处理。

(二) 变量定义

1.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我国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特定实际控制人,本文实际控制人数据依靠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控制图进行手工搜集。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控制图中距离各级政府、各级国资委和高校等最近的经济实体,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际控制上市公司的自然人。参考He等(2013)[8]和蔡卫星等(2015)[10],定义当存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在某一年度同时控制两家及以上上市公司时,上市公司属于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多家上市公司,此时Group取值为1,否则Group取值为0。

2.超额在职消费。本文基于Luo等(2011)[25]和权小锋等(2010)[3]研究,首先,使用管理费用扣除董事、高管、监事薪酬和无形资产摊销等明显不属于在职消费项目后的剩余金额,度量企业在职消费总规模(Perk),超额在职消费等于在职消费总额与由经济因素决定的预期正常在职消费之间的差额。具体计算见如下模型(1):

(1)

其中Perkt表示企业在职消费,为管理费用扣除董事、高管、监事薪酬和无形资产摊销等明显不属于在职消费项目后剩余的金额,Assett-1为企业上期总资产,ΔSalet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PPEt为本期固定资产净值,Inventoryt为本期存货总额,LnEmployeet为企业员工人数自然对数。随后本文按年度行业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所得因变量预测值表示企业正常在职消费规模,实际在职消费与正常在职消费的差额表示企业超额在职消费(Abperk)。

3.控制变量。参考张铁铸和沙曼(2014)[14]、薛健等(2017)[26],本文从企业基本特征和公司治理特征两方面,选取了模型中相关控制变量。企业基本特征方面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公司治理特征方面包括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薪酬、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此外,加入年度哑变量和行业哑变量,以分别控制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三) 实证模型

为检验假设,本文参考Luo等(2011)[25]和权小锋等(2010)[3],建立模型(2),如果假设成立,β1应当显著为正。

Abperki,t=β0+β1Groupi,t+β2Sizei,t+β3Roai,t+β4Levi,t+β5Sharefocusi,t+β6Insitisutioni,t+β7Salaryi,t+β8Boardi,t+β9Indi,t+Industry+Year+εi,t

(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样本主要变量描述统计情况。分析可得,超额在职消费(Abperk)均值(中位数)为-0.0003(-0.003),较多企业实际在职消费水平小于预期在职消费水平,标准差为0.030,说明不同企业间超额在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均值(中位数)为0.268(0.000),说明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此外,本文还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和单变量检验,(1)因篇幅限制,此处未列示相关系数表和单变量检验结果,有兴趣读者可向作者索取。结果初步表明,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水平更高。

(二) 主要实证结果

表3 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0%、5%、1%的水平显著

表3报告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其中在第(1)列中,在控制上市公司基本特征和年度、行业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的系数为0.005,在1%水平显著;在第(2)列中,本文进一步控制上市公司治理特征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的系数为0.004,在1%水平显著。综上,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规模更大,支持了假设。

(三) 进一步研究

1.产权性质影响。本文之前证实,在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由于实际控制人监督作用下降,导致上市公司管理者有更强的能力进行寻租行为,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水平显著升高。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影响路径的存在,本文从产权性质角度,分析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的监督作用,进而影响到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水平。

本文认为,上市公司产权性质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水平间的关系。第一,私有产权激励理论认为,私人占有的公司资产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保证了资产所有者的未来收益不被他人侵占,能够激励所有者关心公司资产,监督与约束公司代理人[27-28]。相对而言,国有公司存在“所有者缺失”现象,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上级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此时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下属公司的监督作用,要小于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存在明显的治理失效问题[28]。因此当国有企业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会使得本身较为薄弱的监督作用受到进一步削弱,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二,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限薪令的存在,使得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性选择[2,29],当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导致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受到削弱时,国有企业管理者更可能将超额在职消费作为满足自身利益的主要途径。上述路径的存在,使得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的监督职能被进一步削弱,管理者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进行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超额在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表4 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产权性质影响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0%、5%、1%的水平显著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产权性质角度,将样本分为民营企业样本和国有企业样本,实证检验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而影响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表4报告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样本,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2,并且不显著;在国有企业样本,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4,在1%水平显著,这说明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

2.十八大的影响。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成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与之前反腐工作不同的是,在此次反腐工作中,国有企业同样成了反腐工作的重点。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八项规定”等,用于规范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行为。本文认为,十八大的召开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影响国有企业样本中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水平间的关系。一方面,十八大召开以后,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行为监管更加严格,其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督作用实现了有效替代;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了能够落实政府的反腐政策,可能提升了对所属企业的在职消费行为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控股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对单一上市公司关注下降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依旧对所属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职消费行为维持了较高的关注程度和监督力度。上述路径的存在,使得在十八大召开后,实际控制人监督作用下降引起的负面作用受到抑制。

表5 十八大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0%、5%、1%的水平显著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按照十八大召开日期,将本文国有企业样本分为十八大前样本和十八大后样本,实证检验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而影响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表5报告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十八大前样本,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6,在1%水平显著;在十八大后样本,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3,在5%水平显著。组间系数差异SUR检验在10%水平显著,这说明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在十八大以后受到抑制。

3.媒体监督影响。本文之前从企业产权性质角度,证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一步影响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随后本文将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角度,证实上述影响路径的存在。媒体治理理论认为媒体是新兴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能够制止企业内部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30]。本文认为媒体监督对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方面,现有文献证实,媒体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媒介[31],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起到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作用[22]。因此当媒体监督水平较高时,上市公司管理者与实际控制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管理者提升超额在职消费的能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媒体监督水平较高时,管理者更可能因不当行为而受到惩罚[30],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司法部门的介入[32]。媒体监督能够对上市公司管理者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提升超额在职消费。上述路径的存在使得媒体监督能够实现对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的有效替代,在媒体监督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监督作用下降引起的负面作用受到抑制。

表6 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媒体监督影响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0%、5%、1%的水平显著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媒体监督角度,实证检验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而影响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本文媒体报道数据来自CNRDS数据库,参考Core等(2008)[33]研究,本文使用上市公司负面报道作为媒体监督的代理变量。当负面报道水平高于行业-年度均值时,为媒体监督较强组;当负面报道水平低于行业-年度均值时,为媒体监督较弱组,进行分组回归。表6报告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媒体监督水平较低组,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6,在1%水平显著;在媒体监督较强组,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2,在10%水平显著。组间系数差异SUR检验在5%水平显著。该结果说明当上市公司媒体监督水平较高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受到抑制。

4.分析师关注度的影响。本文之前从媒体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否影响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水平间的关系,进而证实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而影响到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许年行等(2012)[34]认为,除媒体之外,分析师同样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和组成部分。在资本市场中,分析师不仅是重要的信息中介,同时也是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35]。例如,Sun(2009)[36]证实较高的分析师关注度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一结论同样得到了中国数据的支持[37]。进一步,杜兴强和谭雪(2017)[38]证实分析师关注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替代效应,分析师关注度负向调节了国际化董事会与股利支付行为间的正相关关系,当上市公司分析师关注度较高时,国际化董事会通过提高发放现金股利的方式向外界传递公司信息的动机下降。

本文认为分析师关注对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方面,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上一种重要的信息中介,能够起到改善企业外部信息环境,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作用[39]。当上市公司分析师关注度较高时,上市公司管理者与实际控制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管理者提升超额在职消费的能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分析师本身同样可以起到监督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作用[40],进而抑制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上述路径的存在,使得分析师能够实现对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的有效替代,在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监督作用下降引起的负面作用受到抑制。

表7 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超额在职消费-分析师关注度影响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0%、5%、1%的水平显著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分析师关注度角度,实证检验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影响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进而影响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参考杜兴强和谭雪(2017)[38]、Yu(2008)[41],本文定义分析师关注度为跟踪该上市公司的分析师人数,当分析师关注度高于行业-年度均值时,为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组;当分析师关注度低于行业-年度均值时,为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组,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见表7。表7报告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组,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5,在1%水平显著;在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组,控股多家上市公司(Group)系数为0.002,并且不显著。该结果说明当上市公司分析师关注度较高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受到抑制。

(四) 稳健性检验(2)因篇幅限制,稳健性检验结果没有列示,有兴趣读者可联系作者索取。

为使研究结论可靠,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变更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变量定义。之前本文定义,当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Group取值为1,否则Group取值为0,以此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为使回归结果更加稳健,本文重新定义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定义当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两家及以上上市公司时,Group取值为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否则Group取值为1,并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2.变更研究样本。之前本文使用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为使研究结论更加稳健,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两家及以上上市公司的样本,定义Group取值为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上市公司数量,重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变更本文研究样本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依然显著正相关,证实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3.剔除无实际控制人样本。据本文统计,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多数上市公司均存在特定实际控制人,但同样存在少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不存在特定实际控制人。为排除这一部分样本对本文结论的干扰,本文在Group取值为0的样本中,剔除了无实际控制人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在剔除无实际控制人企业样本干扰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依然显著正相关,证实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4.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控制不同上市公司间个体差异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不同上市公司间个体差异产生的影响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与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依然显著正相关,证实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5.内生性问题。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对本文研究结论带来的影响,本文使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方法,以控制本文可能存在的样本自选择问题。本文建立了影响实际控制人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模型(3)。

Groupi,t=β0+β1Sizei,t+β2Roai,t+β3Levi,t+β4Patterni,t+INDUSTRY+YEAR+εi,t

(3)

在模型(3)中,Group与前文定义一致,Size、Roa、Lev在前文已有定义,Pattern表示企业产权性质,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之后本文对模型(3)进行Probit回归,并计算IMR(Inverse Mills Ratio),将其命名为Groupimr。随后,本文将Groupimr代入到模型(2)中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即是控制了自选择偏差之后的结果,结果证明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是稳健的。

五、结论、启示与展望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角度,研究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其超额在职消费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表明,产权性质和外部治理环境能够对二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民营企业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企业,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媒体监督较高企业和十八大之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显著抑制。

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实际控制人监督和在职消费领域的相关文献,同时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实际控制人而言,意识到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实际控制人采取针对性措施,抑制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侵害股东利益的负面行为。实际控制人应当结合自身特征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抑制控股上市公司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应当积极引入外界监督者作为替代,充分发挥媒体和分析师的公司治理作用,从而抑制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监督作用下降引起的负面作用。同时政府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作用,抑制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行为。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受到数据来源影响,本文样本只包含实际控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因此,如何进一步获取实际控制人控股非上市企业数量,更加全面分析同一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公司对超额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在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消费行为管理者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