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455000)李贞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成活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早产儿消化道吞咽、括约肌功能、消化道蠕动均不成熟,吸允、吞咽和呼吸运动需在妊娠37周完整,早产儿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不成熟,经胃肠道喂养后易出现腹胀和呕吐等不耐受反应,同时早产儿不能产生充分饱腹感和饥饿感,进食易疲倦,导致早产儿出现喂养困难[1]。因此,合理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为保证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资料分析,讨论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治疗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5例,发病日龄1.1~3.2d,胎龄30周~35周;对照组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4例,发病日龄1.0~3.4d,胎龄31周~35周。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经临床诊断符合早产儿营养不耐受诊断标准,频繁呕吐、奶量减少、胃潴留、腹胀等。排除标准:颅内出血、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两组患者上述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应用心电监护、暖箱、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吸氧、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口服或胃管注入吗丁啉治疗,剂量为每千克0.1~0.3mg,每日用药3次。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常乐康)治疗,口服或胃管注入,500mg/次,2次/日,两组患儿均治疗14d。在治疗期间给予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2]:有效:治疗3~7d,呕吐及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通畅,喂奶后不出现胃潴留、腹胀等症状;无效:治疗7d以上,患儿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观察病记录患儿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残余奶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2.1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实验组患儿有效率为88.24%(30/34),较对照组的64.71%(22/34)明显提高(P<0.05)。
2.2 两组临床指标差异 实验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残余奶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早产儿不耐受指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后表现出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症状,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症候。早产儿胃肠道动力差、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全,消化酶分泌下降,在经胃肠道喂养时出现不耐受情况,直接影响早产儿救治成功率。新生儿胃肠道为无菌状态,随着同母体接触及喂养,建立肠道菌群,主要以双歧杆菌为主,该菌株在早产儿微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抑制有害菌增殖,提高肠道抗致病微生物能力,降低胃肠道疾病发生率,改善消化道功能。
常乐康菌株主要为婴儿双歧杆菌、酪酸梭菌,两菌株可快速在早产儿肠道繁殖,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益生菌生长,建立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保护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抵抗不利因素,提高耐受性,有效缓解喂养不耐受引发症状,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临床指标明显改善(P<0.05)。
综上所述,益生菌(常乐康)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增强胃肠道耐受,促进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