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长 易晓明
摘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破解产教分离“两张皮”现象的重要举措,被认为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和主要模式。就金融专业来说,现代学徒制实现了对人才的全流程培养,将金融管理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数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高职教学与持续学习对接,培养出更具针对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現代学徒制模式具有明显特点,对金融类人才实践教学具有必要性,金融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遇到一些问题,亟需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过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受本科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偏重以赛带教,从而忽视了综合实训环节在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关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将实训与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与传统的师傅教授徒弟的模式不同,也与当前大多数高校推行的教学与实践场所分离的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将学习与实训实习的场所、技师与教师、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进行了融合,让学生能够尽快去适应未来的工作内容与岗位情况。虽然国外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较早,但普遍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及职业规范,因此,遇到了发展瓶颈。值得庆幸的是,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逐渐推进,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等相关行业协会制定了较全面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就为高校金融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能够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较好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各类金融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良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提前熟悉相应岗位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与能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单纯讲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上的实训项目也都是企业正在进行的客观存在的真实业务。通过这种在课堂中的真实情境的模拟学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所开展的各个项目与各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在对项目进行设计、研究、分析直到结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师根据金融类岗位的专业特点和要求,以提升学生实训技能为重点,合理设计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岗位特点,掌握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二)破解教学实训的难题
一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问题都是一个难题。虽然高校在教学形式及实训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实训模拟中心及校外的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但是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来开展实训学习,只能停留在教学模拟的层面,实训内容、方法以及形式等都与真实企业中的实训有很大的差别,在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技能上就缺乏有效性;校外的实训基地则一般距离高校比较远,学生的管理及出行都不方便,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也不能长时间容纳很多学生去开展实习活动,实际效果不太理想。而现代学徒制中对学生的实训是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双方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提升高校实训教学模式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所面临的实训难题,让学生能够实现独立上岗工作。
(三)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状况一直在不断变化着,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迅速发展,开设金融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增加,因而所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也在成倍的增加,不过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却在降低,一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领取社会保障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供求矛盾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逐年增加,招聘会上许多学生求职若渴,而招聘单位却出现招不到所需的人才空手而归的情况,人才需求的结构出现了错位;另一方面,面对人才的供求失衡状况,高校、政府以及企业都没有高效的解決方案,因而高校继续扩招,企业则依然存在对人才需求的缺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亟须引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培养金融企业所需求的对口人才,缓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适逢高职扩招100万生源,并主要面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有工作经历,甚至是民间的工匠、手艺人,对他们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是个性化、定制化的辅导而非课堂教育,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四)节约资源,稳定企业员工
现代学徒制下,高校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教学资源且有利于进行统一教学管理。如果重新构建一个模拟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时间等成本投入,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在高校内构建实训基地,实训的软件及场地等都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只需要增加若干台电脑及互联网的连接就能够打造一个实训的基地。因为是在高校的内部,可以与多家金融类企业同时进行合作,将各种不同的项目都集中到一个训练的平台中,将实训基地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高校教师还能够及时针对实训情况去调整教学的方案,也便于高校对人员进行调配,便于进行统一的管理。另外,每年的毕业季,金融类企业为了招聘及培训新员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与人力,而招聘的新员工中真正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却很少,这是许多金触类企业都面临着的问题。在现代学徒制下,金融类企业与高校、学生签订了协议,在人才的培养上实现了各方的对接,这样既节省了招聘及培训所耗费的成本,又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对高校与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存在与运营的首要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此基础之上,才会去考虑企业综合价值的提高。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利用各种教学的手段为社会培养满足各项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这将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増加,成本増加的同时利润就会下降,这与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就相悖;另外,企业对人力物力这部分的投入成本的收回,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且收回的成效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有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长期为企业效力的情况发生,以上的这些原因都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在与高校的配合上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现象依然普遍。
(二)社会对现代学徒制认同度不高
现代学徒制是未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方式发展的大方向,近年国家也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予以支持,但总体上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刚刚开始发展,在企业并没有进行大力的宣传,因而社会公众对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上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也就不会去主动参与,再加上我国社会公众本身对职业教育就不太认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考入一所本科院校,毕业之后进入仕途或者选择其他的较为稳定的工作成为白领,不得已才会去选择做一名技术工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与德国崇尚技术教育且社会公众广泛认可技术教育不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将还有一段曲折的道路需要走。
(三)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的对接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师的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所参考的重要依据是科研工作情况,尽管有些高等职业学校开始加入了培训、挂职、进修等考核因素,加强了对高职教师在实践技术技能层面的培养,但许多挂职、进修流于形式,与企业内部先进的技术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是比较落后。在德国,高职教育老师需要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并必须通过专项考试方可取得执业资格。在美国,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需要定期参加职业考核,取得证书后才能继续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为了实现高校与企业更好地对接,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
(四)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欠缺
当前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基本上还是流于订单班、顶岗实训等层面,人才培养一般都是计划性的,培养计划依照特定企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根据需求去设定课程的内容和实践的技能,高校的学生按照所制定的计划去完成相关的学业内容。在这种培养方式中,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对接工作岗位的,因而学生接触的都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但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课程内却很少有机会涉及到。并且高职院校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都使用同样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时间没有差异,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缺乏差异性、灵活性和机动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发展潜力,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
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校企深度合作,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要运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争取来自于政府的支持,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在政府的监督下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相关的协议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充分保障学生的有关权益;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与企业共同制定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讲师讲授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金融类企业委派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最后,由高校、行业协会等共同见证,合作的金融类企业与学生签署就业入学的协议,让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金融类企业新加入的员工,签订的协议上对高校学生的身份及就业实习单位进行明确。同时,要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与高校进行合作可能存在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一定的冲突,因而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找双方进行合作的平衡点,从而让人才的培养与利润的获取都能得以实现。从本质上来讲,高校与企业在发展上有着共同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其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而需要儲备高素质的人才,归根到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的核心在于让现代学徒制下的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与考核机制,并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这一机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并通过相应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高校还要与企业做好持续的沟通,保证企业能够对高校学生实现全程的培养与支持,在毕业之后,也要保证学生能在企业留任,让企业能够切实储备所需要的人才,以推进后续深入合作。
(二)建立双导师型的师资团队
在传统的模式下,高校对教师进行培养时着重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但在现代学徒制下,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上,并且要求高校的老师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知识储备,把握金融行业最新的动态,站在金融技术最前沿,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需要营造相应的学术氛围,为优秀的人才拓展发展空间,构建高校教师的进修体系,让高校教师随时把握最新的技术要点。另外,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内部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两方着手去构建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师队伍,打造双导师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要选择专业知识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比较强以及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老师担任高校内部的导师;另一方面,合作的企业也要选择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职称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强的员工去担任企业方的师傅。在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并开设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互联网+金融特色班,由金融专业的教研室将高校内部的教师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师资要求建立高校的导师库,教研室可以根据金融专业的特殊要求安排相应的专业老师讲授理论课程,再由外部企业根据师傅的相关要求,构建师傅库,按照课程安排要求选择专业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构建并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增设专项学位
为了顺利施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人才的高质量。从考核的主体来看,企业可以对高校的学生就金融类岗位的工作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技能及理论的考核,将考核的结果向高校反馈,以便高校对所设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也要针对企业选派的师傅制定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参照高校内部导师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考核。从考核的方式与内容来看,需要依据金融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以及现场问答的形式,按照相关的标准,评判学生们学习的状况,对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还可以通过校内及企业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依据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打分,给出相应的成绩。从考核的频率来看,毎个学期都要针对课程内容对学生作一次考核与评价,每个学年对校内的导师及企业选派的优秀师傅进行评价与考核,对考核的结果做好记录,可以依据实际考核结果实行相应的淘汰机制,对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地优化。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位代表着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及学术水平,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位与专科学位并没有区别,缺乏独立的专项学位,同时高职院校教育的上升通道也亟待打通。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只能通过专升本的方式去获得本科学位,因而后续的人才培养就归于普通本科教育。目前来看,学位分成学术和专业两类,专业学位是为培养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学术性学位则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和要求较为一致,需要打通与本科学位并行的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学位的通道,从而让社会对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有广泛的认可,满足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四)构建现代学徒制下的智慧教学平台
在现代学徒制下,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智慧教学平台有助于实现对人才个性化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下的智慧教学平台需要包含学生的信息管理模块、信息数据下课程的推送模块以及成绩的分析与管理模块等多个方面内容。这一平台应是教师、企业与学生都囊括在内的综合性管理教学平台。在智慧教学平台中,高校的学生入学后都会先学习最基础的课程内容,在学习每个章节之后都会有一个学习结果的小测验,继而进入下一个章节;在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教学平台系统会依照每个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推断出他们所适合的具体的岗位,然后去推送相应的课程内容;高校教师可以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去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最后的两个学期,智慧教学平台再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生成学习情况的报告,以推荐合适的实习单位,金融类企业还可以查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报告,去选择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所面临的工作岗位比较特殊,他们的培养不是理工科类简单的学徒制复制,也没有固定的可供参考的模式,其工作内容及所遇到的问题灵活性较强,大部分时间只能通过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之后自己研究探索适合的方式加以解决。虽然目前现代学徒制在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现代学徒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应用到的专业及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出现了许多问题。解决现代学徒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单纯依靠高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需要政府、企业等主体与高校一道协力攻克困难。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則,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趋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借着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断创新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时加大对专业软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纳入到培训机制中,让他们通过培养和锻炼,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缓解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东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1):19-22.
[2] 张淑芳.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8,(35):320-321.
[3] 成亮,程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8,(3):156-158.
[4] 缪雨桓,杨瑛.高职金融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7,(19):299.
[5] 贾广敏,苑振柱.“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协同创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2017,36(27):213-214.
[6] 唐敏,杜崇东.高职邮政金融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4):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