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黄巍华
[摘 要] 2017年以来,世界食糖产能过剩,食糖现货和期货价格持续下降并波动加剧,影响了糖业的稳定,降本增效、实施糖业二次创业已是糖业发展之必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研究金融如何支持中国糖业的发展和稳定是糖业二次创业的关键。分析中国糖业的发展现状、金融需求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支持政策发现,糖业二次创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亟须加大金融支持,但长期以来金融未有效支持中国糖业产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糖业二次创业的政策生态环境,加大政策财政资金的支持,引领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糖企、糖农的金融需求,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融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高效利用金融的“无形之手”加快推进中国糖业二次创业步伐,实现中国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糖业;二次创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5-0043-09
糖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将糖列为与粮、棉、油同等重要的国家4类战略物资之一,明确提出要统筹调整糖料生产种植结构,优化糖料蔗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完善糖补贴制度[1]。截至2019年7月,中国糖料播种面积1376千公顷①,糖料种植是中国4000多万名糖农1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发展还反哺农业、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多个行业。但由于国内制糖成本居高不下、国际食糖价格冲击,近年来中国糖业价格低迷,糖业现货、期货持续下行,糖企、糖厂经营困难,中国糖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谋求糖业新发展,实现降本增效,实施糖业二次创业已是中国糖业发展之必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糖业二次创业离不开金融支持。糖业二次创业的“双高”(产量高、含糖量高)基地建设、生产效率提升、科学技术改造、糖企战略重组、糖业价格避险保值等均离不开资本融通和风险分散,金融支持是中国糖业二次创业的制胜点。因此立足金融的角度,研究金融支持中国糖业二次创业,支持糖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957年Davis和Goldber最先提出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后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农村金融理论更是从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多个角度阐明金融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糖业作为重要的农业战略物资,在具有重要的农业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典型的金融属性。金融服务糖业发展的研究一方面包含在金融与农业发展的研究中,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糖业急剧冲击中国糖业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高度关注金融服务糖业发展这一主题。
(一)糖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关系研究
研究者认为糖业发展有着巨大的金融需求,糖料的“双高”基地建设[2]、糖业所有制改革下的资产重组[3]、开放条件下的糖业价格风险防范以及提高糖业竞争力[4],均衍生着巨大的金融需求。但正如肖[5]和麦金农[6]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抑制。农业和糖业由于其易受季节性和气候影响的天然属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户金融理念以及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和糖业发展存在着金融排斥[7-8],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存量提升关乎农村经济发展,金融约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9]。同时,糖业发展能够带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10]。因此,应破解农业发展的金融约束困境,从信贷、保险、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多个视角为农户、企业主体提供金融支持[11-12]。
(二)糖价波动与白糖期货研究
研究者认为白糖期货市场的推出和发展,对糖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食糖价格波动的背后是因为糖料生产的波动和国家食糖储备政策的政府管制[13-14],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糖价波动的冲击[15]。糖业关系国计民生,糖价波动严重影响了糖农、糖企和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及整个产业的稳定,白糖期货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方面对糖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6],因此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为糖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三)提升金融服务糖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金融服务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宏观角度认为国家应完善金融支持糖业发展体制、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推动糖业稳定发展[17];从金融工程角度认为要分环节(种植、加工、深加工)和分层次(产业、市场、金融资源)构建详细的金融支持战略[18];从金融机构角度认为应强化金融机构与糖业发展共生理念,从各个方面加大金融支持[19];从融资模式角度认为应在传统融资模式上,针对糖农、糖企、糖附加产业链进行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20];从经验启示角度认为应借鉴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巴西、俄罗斯的完备糖业扶持政策,泰国的食糖产业基金,印度的食糖市场风险预警系统等糖业发展经验[21-23]。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糖业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积极的进展。综合来看,研究关于金融与农业关系的研究较多,研究金融与糖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价格风险的期货市场讨论较多,研究多渠道金融支持糖业发展的研究较少。糖业的二次创业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本推动,糖业生产效率提升、糖企并购重组以及糖价合理区间波动等都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工具支撑。
(一)中国糖业产业经济生产布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中国糖业产业发展呈现两种原料、两个地区格局。前者是指糖料主要是甘蔗和甜菜,截至2019年7月,全国产糖1076.04吨,其中甘蔗糖占87.8%,甜菜糖占12.2%①。后者根据糖料的种植属性,糖料产地分南方和北方产区,南方主要是甘蔗糖料种植,产区集中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广东湛江;北方主要是甜菜糖料种植,产区集中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截至2019年7月,广西预计产糖634吨,占全国食糖生产总量的58.9%;云南预计产糖208.01吨,占全国食糖生产总量的19.3%①。
(二)中国糖业供给情况
中国糖业的供给主要由国内自产和进口构成。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糖业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受巴西、印度等国外低价糖的冲击,糖价低迷,糖业种植呈下降趋势,致使中国糖业生产总体亦呈下降趋势,2019年预计产业制糖与2018年几乎相同,同比2007年下降了21.8%。相反,由于糖业进口关税较低,糖业进口量持续走高,2015年糖业进口依存度达到27.6%,2018年糖业进口总量为3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0%②。
(三)中国糖业需求情况
中国是仅次于印度、欧盟的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大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食糖消费持续增长,当前中国食糖消费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6%,人均食糖消费量约为12.28公斤③,据USDA(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预计中国食糖消费量在1500万吨以上④。但由于国际食糖产能严重过剩,虽然食糖消费有所增长,但仍然供需严重失衡,国际糖价的持续低迷严重传导至我国,国内糖企经营维艰。
(四)中国糖业价格波动与风险规避
近年来,国内食糖价格波动起伏不定。20世纪90年代末糖价的骤升骤降严重影响了糖农种植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后一段时期糖价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吻合。但2011年受糖业供给偏紧影响,糖价平均批发价格过山车上涨至最高水平7282元/吨,之后国际食糖产能严重过剩,进而引发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并传导至我国,形成当前糖业产量增、价格降的长期U型周期底部。2017年到2018年白糖价格下跌了将近1000元/吨,糖企效益和糖农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受挫①。
同时,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糖业期货市场发展也不尽预期。自2006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恢复白糖期货交易品种以来,糖业期货和期权交易量一直排在前列。当前白糖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97,白糖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正在逐步凸显②。但受国际糖业产能过剩,糖业期货和现货价格双降,同时由于糖业期货品种较少和糖企风险管理意识较弱,白糖期货和期权虽可以对冲白糖现货端的损失,但糖业企业多出现亏损现象,白糖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散和规避功能亟待增强。
(一)提高糖料生产竞争力的投融资需求
我国糖料种植产区集中,当前广西、云南两省区集中了全国近80%的糖料种植③。但长期以来,制约两省区糖料生产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基础条件差和生产技术差。一是地力条件差致使糖业种植亩产低。广西90%、云南80%以上的甘蔗田为土壤瘠薄、灌排条件差的旱坡地或坡耕地,寒、旱、涝等灾害严重影响了甘蔗的种植,甘蔗亩产不到5吨,相较巴西、泰国等产糖大国其亩产非常低④。二是生产技术差致使的糖业生产效益低。长期以来,我国甘蔗种植生产技术水平低,甘蔗品种单一,适宜种植的优良甘蔗品种较少,致使甘蔗含糖成分较低,生产效益一直没有显现;同时,机械化收割推广慢致使糖业生产成本高企。当前我国的甘蔗的收割受困于地理条件等原因,甘蔗收割长期依赖人力,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的发展,蔗区劳动力的缺乏,甘蔗收割成本一直上升,人力砍收成本高达糖料蔗收购价格的近1/3,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糖業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需逐步实现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和机械化,这就要加快土地整治推进糖料蔗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水利灌溉设施等糖业生产现代化,同时研发适宜机械设备实现蔗料生产机械化。不管是标准化糖料基地建设,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完善,机械设备开发,甘蔗新品种开发,都需要巨额的政府的资金、社会资金等形成的资本推手。
(二)加快糖企生产转型升级的投融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制糖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且布局分散。截至2018年11月,全国有开工制糖集团46家,但大大小小糖厂就有218家。在广西,70%以上的糖企产量不足50万吨,产量能在100万吨以上仅有2家产业集团,还有很多小型糖厂产能仅在20万吨左右。2017/18年制糖期全国糖业企业销售收入亏损19.2亿元,财税收入减少4.1亿元,糖厂减少3家①,糖业企业整体生产效益低下。同时很多糖企仅生产原糖,产品的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弱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不够,导致糖业综合利用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加快糖业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需要加快实现糖企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而无论是糖企规模化和集团化生产,加快建设糖料核心生产基地,防范糖价波动等风险冲击等,还是糖企技术更新,研究多样化糖业产品,深化延伸糖、纸、发酵制品、生物肥等高附加值产业链,都需要大额金融资本支持实现糖企兼并重组,完善糖业生产产业链。
(三)缓解糖企经营压力的流动性资金支持需求
糖业产品季产年销,制糖期尤其是甘蔗糖一般从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在糖料生产期,由于蔗农种植需要资金投入,但蔗农往往不具备生产资金,为了尽早圈定糖料,糖企一般会预支资金支持蔗农完成糖料种植;生产期,糖业企业购进糖料,需要支付蔗农、菜农等糖原材料的兑付款;销售期糖业制品要经过现货、期货、批发等市场进行贸易流转,销售期可能在一年或一年以上,产品销售货款回笼周期长,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因此糖业企业普遍存在短期资金短缺困局。
因此,需要金融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通过抵押、质押、担保等形式提供信贷和资金支持,缓解糖业企业经营压力,保障糖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规避食糖价格波动引致的资金损失需求
起因于加入WTO的食糖关税配额,糖业市场食糖价格波动风险加剧。2008年以来,巴西、印度等国家食糖产量持续增加,但食糖消费需求却变动不大,从而引致世界食糖产能过剩,国际食糖价格持续下跌,我国食糖进口增加,导致国内食糖价格也持续下降。此外,由于我国边境线长,食糖走私在我国一直未能杜绝,走私糖不断冲击国内食糖价格。同时,食糖是国际大宗贸易商品,随着糖业期货市场和中远期电子市场的发展,跨期、跨市的游资套利等投机行为,放大了我国食糖价格波动浮动。
在食糖价格持续下跌情形下,一方面会挫伤糖农种植的热情,糖农劳动力会进一步流失,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糖业企业危机意识不足,会导致制糖企业大幅亏损。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大力规范发展糖业期货市场,通过加大糖业价格风险认识,利用期货市场期货、期权等中远期金融工具,规避糖业价格波动风险,避免资金亏损。
中国糖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公元前250年左右,古诗篇《招魂》中“胹鳖炮羔,有蔗浆兮”诗句已显明蔗浆当时已经开始吸取,但由于食糖制作方法受限于土法制糖而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糖厂复工,糖业生产对振兴地方经济的作用日渐凸显,糖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糖业与金融的融合之路并不平坦,大多的年份里,金融支持糖业发展的渠道过于单一。
(一)政府财政支持红利下的糖业复苏(1978—1990年)
1978年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代,糖业百废待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糖业逐步确立了“吃糖要立足于国内”的发展方针,财政政策助力糖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解除糖业发展的经济束缚。在确立粮糖挂钩的糖业发展政策下,国家财政支持收购糖、奖种糖政策,不但对进口糖减免关税,而且对国产糖和进口均提供贷款贴息,从而使得糖农积极性显著提升,食糖产量大幅提升。
(二)强有力信贷支持与初涉资本市场下的糖业发展(1991—2003年)
1991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国家改革食糖经营管理体制,国产糖要照章纳税,承担贷款利息。由于食糖产业季产年销的特性,糖业发展出现了流动性资金困局。1996年国务院连续批示“同意安排银行贷款增加”解决资金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从1996年起逐年安排资金支持解决糖业企业短期流动性;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和保证糖料收购资金。自此,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维持糖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获得初步发展,优质糖企开始试水资本市场。1994年广东甘化首启资本市场大门,1996年、1998年、1999年中粮屯河、贵糖股份、南宁糖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支持糖业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开始拓展。
(三)白糖期货规避风险下的糖业发展困境(2004—2014年)
随着食糖市场化,食糖价格波动加剧。1992年、1995年、1997年食糖市场上食糖供给连续超过需求,导致糖价大幅下跌,波动浮动超过50%,2000年由于受灾害天气影响食糖减产引起食糖价格上升波动幅度超过250%①,糖价的大起大落使糖农、糖厂和糖企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2004年、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明确要完善和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2006年,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重新启动白糖期货,为糖业发展提供套期保值场所。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糖业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期货的金融风险规避作用,糖价大起大落,糖农积极性严重被挫伤,糖企经营困难,食糖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国糖料生产步入下降通道,整个中国糖业濒临发展困境。
(四)呼吁加大金融支持的糖业二次创业(2015年至今)
由于糖业季产年销,糖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周期性产业。随着糖价持续下行,糖企经营困难,金融机构持续下调糖企信用评级,加剧了糖业发展困境,金融支持力度亟待提高。
2015年,作为中国最大的糖料生产地的广西印发《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支持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和期货金融业务,规避市场风险;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设立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糖企整合和科研开发等。2018年8月,中国糖业协会印发《糖業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为保障食糖供给和维护糖业安全,要整合财政资源,加强食糖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管理,发挥白糖期货市场服务糖业稳定发展的作用。2019年2月,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糖业是作为农业重要领域,是金融支农的重点和核心,金融将成为推动糖业二次创业和快速发展最中坚的力量。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糖、铝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业重组,推动这些产业实现“二次创业”,糖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方面为糖业二次创业提供了必不或缺的金融资本支撑,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和提高糖业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期货市场糖业衍生品的发展,还为糖业企业提供了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的工具。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指示,应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糖业二次创业的政策环境基础上,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糖业二次创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精准对接糖企、糖农金融金融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并且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和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加快中国糖业二次创业步伐,实现中国糖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优化糖业二次创业金融支持环境
中国糖业的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的糖业二次创业的金融支持环境。一是不断优化支持糖业二次创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尽快落实国家支持糖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糖料蔗政策性保险政策制度,完善糖业进出口贸易政策,加快推进金融层次的糖业立规立法,营造支持糖业二次创业的良性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二是围绕糖业二次创业的工作思路,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设计支持糖业发展的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规划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重点项目金融支持方案设计,引领金融加大支持糖业二次创业发展步伐。
(二)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引领糖业二次创业健康发展
当前支持糖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包括中央年度基建投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用于土地整治、水利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等,是社会资本支持糖业发展的风向标。糖业关系国计民生,一是各级政府应针对糖业二次创业中的糖料基地建设、种植糖品种研发、种植机械化、企业产品升级等重点发展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整合政府性金融力量,形成资金合力,引领社会资本加大对糖业发展的支持。二是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作为糖业二次创业的信贷补偿资金,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糖业二次创业的信贷支持,调动商业银行支持糖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加快糖业二次创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糖业企业主体共建投融资担保平台,在通过平台担保增大信用等级解决糖业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共担风险。四是推动设立糖业二次创业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对糖业二次创业专项资金支持的风险损失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保证糖企发展的资金链不会突然断裂,引领糖业二次创业健康发展。五是设立糖业产业基金,引导产业资本重点支持糖企兼并重组、新产品研发、糖料基地建设等糖业重点项目,以糖产业园区为载体,搭建糖业产能合作平台,促使糖产业、糖业企业做大做强。
(三)精准对接糖企、糖农金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食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糖业产业的发展关乎4000多万名糖农的经济利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支持糖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在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大力低息优惠信贷支持的基础上,要督促、鼓励商业性银行增大对糖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培育金融租赁、农村小额信贷等新型金融业态,多方解决糖农、糖企融资难问题。二是创新融资模式,探索PPP、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在糖业二次创业发展中的应用空间,对成熟型糖企,极力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其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加大抗拒风险的能力,对成长型企业,创新和灵活运用投、贷、补模式,加强投贷联动,为其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针对糖业二次创业特性,创新收储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宜糖业发展的项目贷款、并购贷款、流动性资金贷款等金融产品。四是加大糖业保险产品开发和应用,加大糖农、糖企的风险分撒和规避意识,为糖农、糖企融资提供风险保障。
(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糖业二次创业资金配置效率
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功能,积极稳妥推进糖业二次创业发展。一是支持糖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争取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增强糖业企业资金实力。二是有效发挥上市糖业公司资源整合优化作用,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公司债、发行股份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筹集资金进行食糖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升级等。三是培育和扶持一批中小糖业企业到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大力推进糖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四是鼓励糖业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灵活运用远期、期货、期权等食糖金融合约,发展套期保值业务,尝试质押、仓单交易和买断等金融业务,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分散食糖价格波动风险,增强糖业企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6-12-31)[2017-2-6].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7/zywj/201702/t20170206_5468567.htm.
[2]朱厚岩,邬拉,彭忠平,等.广西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统计,2016(2):65-66.
[3]茹蕾,司伟.所有制结构与企业能源效率——基于制糖业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25.
[4]刘志雄.开放条件下中国糖业安全状况评估及国际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12(6):80-83.
[5]RONALD M.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6]EDWARD S .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7]温涛,王煜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2018(1):28-29.
[8]粟芳,方蕾.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16(9):71-74.
[9]何志雄,曲如晓.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抑制——来自147个县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2):150-157.
[10]韦佳培,梁戈夫.中国制糖产业依存度与波及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3(1):17.
[11]彭路.农业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放大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8(4):90-101.
[12]王睿,周应恒.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扶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9(2):101-102.
[13]仰炬,王新奎,耿洪洲.政府管制与大宗敏感商品价格及波动性研究——以世界糖产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8(6):43-49.
[14]张瑞娟.国家储备政策对猪肉和食糖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基于中美价格波动差异的对比分析[J].农村经济,2016(12):125-129.
[15]赵一夫.我国食糖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联动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6):71-72.
[16]梁权熙.白糖期货对广西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4):44-46.
[17]莫仲宁,刘深,黄毅菲,等.新常态下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以广西糖业二次创业为例[J].桂海论从,2018(5):42-44.
[18]叶永刚,杨佳琪.中国糖产业发展战略及糖产业金融工程[J].武汉大学学报,2013(6):78-79.
[19]罗跃华.广西糖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6(6):7.
[20]何日旸.广西糖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106-107.
[21]徐欣,郑传芳,陈如凯.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J].甘蔗糖业,2010(12):42-43.
[22]翁卓,黄寒.中国制糖产业竞争力对比与对策建议—基于对巴西、印度、泰国的考察比较[J].甘蔗糖业,2015(4):70-71.
[23]杨红丽.美国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9(1):107-109.
[責任编辑:吴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