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师承

2019-10-28 02:12
中国收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尊师师徒师者

师承,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师徒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人与人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

如果给这篇特别策划“不搭界”的四位主角找一个共同点的话,师父面前恭敬学子的形象是唯一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他们才能“聚”到一起,演绎同一个故事。

四位主角的师承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相同的却是对知识和技艺的执着,还有对恩师的敬畏。即便是贵为天子的乾隆帝,在老师面前也要恭敬地深作一揖。这一揖,除了一份敬意,更体现了为师者的魅力。

而师徒之间也须经过反复磨练,才会产生带有传承性特质的沟通。这时的弟子,才有能力感受和领悟到师父笑语言谈中无尽的深意。从而才能体会到师父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辛酸,才能看懂师父的钵中饭、杯中茶、笑中泪……做弟子难,为师更难。

曾几何时,能被人叫一声“师父”,是一件何等荣幸的事。师徒制,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递机制,其实在今天也遭遇了一些困惑。如身怀绝技的师父打算倾囊相授,但没人愿意来做徒弟:徒弟傍个名师作为“混圈儿”的名头,却没有任何师徒之实:甚至还有的师徒从各自利益出发,成为市场的契约关系。这种冲突反映的恰恰是传统师徒制在当下社会的尴尬处境。

在本期策划中,乾隆帝因生在皇室无疑接受了当时全天下最优质的教育。与生俱来的物质基础令他的成长过程名师云集,而他后来的文治武功与诸位老师的悉心培养肯定是有关系的。其他三位主角虽然出身平凡,但都在人生最需雕琢之时得遇良师,师父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命运。幸运的是,他们都走进了较高层次的师徒传承关系中,并不限于具体的技能,而包含更广泛的精神层面的给养。这种给养为他们日后继续传艺于徒保留了火种。

任何一种价值观得以传承,都应该有相应的价值实现机制做支撑。入师门、出师门、开师门,这样的方式使文明得以代代传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三重门,身在其中,或许你不以为然:但当走出门外,也许你才看清它的意义。

恰逢教师节到来,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致敬默默传道的人。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劝学》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须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

——东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唐·韩愈《师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所以制民命,其可以非其人哉?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为民立师也。

——北宋·李觏《广潜书》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陟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所贵乎师友者,贵其善讲也,虽有岐路,导之使不迷也:虽有险道,助之使勿失也。师友善讲,则学有成矣。

——明末清初·唐甄《潜书·讲学》

猜你喜欢
尊师师徒师者
唐僧师徒的生活经验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争做少年好榜样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
八戒吃包子
师徒智过分数城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