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入夜了,除了聚餐、唱K、看电影,偌大的京城,我们还能去哪儿?正当不少人抱怨夜生活贫乏时,近日,一则由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关于倡导博物馆夜间开放、助力繁荣夜间经济的通知》令人为之一振。该通知倡议、鼓励全市各博物馆,选择适当时间延时开放或开设博物馆夜场参观。
不光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也陆续试点开放文博机构夜间参观。走出家门,感受火热的“夜经济”的文艺范儿,这样的奇妙夜你想试试吗?
多地上演奇妙夜
8月11日傍晚,天安门广场附近游人如织,细雨绵绵的天气并未影响游客的兴致,不少观众有序进入国家博物馆。这是该馆自7月28日起在暑期试行每周日延时开放至2l时的第三周。
进入大厅,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展厅入口为观众导引。据介绍,为了给夜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博专门为每个展览安排了一场晚间讲解。而在夜场期间,每个展厅的工作人员都照常在岗,确保为观众提供与日间相同的服务。
无独有偶,在此前的8月7日,即农历七夕佳节,京城有数十家文博机构开放了夜间参观,包括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等,其中有不少是首次实施夜场延时开放。当晚,首都博物馆就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携手相伴和合美美一一七夕约会博物馆”的特别活动。首都博物馆新闻发言人杨丹丹介绍道,从去年7月28日开始,首博一年时间内成功开放了51次夜场,接待了万名观众,除每周六固定开放夜场以外,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节庆日夜场活动。据统计,首都博物馆一年以来的夜场接待人数每场有三五百人,特殊节庆日活动的预约场场爆满。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陆续试点开放文博机构夜间参观。8月8日,上海市文旅局公布首批夜间试点开放名单,囊括100多家文化旅游企业,其中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试行每周五开放夜场;8月9日,广东省博物馆开始试行每周五夜间开放。而自2017年起,成都各大博物馆就已实行延时开放,如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截至今年7月15日,仅成都博物馆延时开放期间参观人数就已达45万余人次,其在暑期夜晚推出的“影偶奇缘”活动,场场门票瞬间就被秒空。可以说,夜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开始成为都市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
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不少观众来说,文博机构延时开放能满足他们对夜间文娱活动的需求,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小袁站在展柜前认真地阅读展签文字,今年读二年级的她对文物很感兴趣。“我们只有晚上有空陪她,博物馆延时开放为我们提供了比商场更好的休闲去处。”小袁的父亲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说道,“博物馆环境好,安全又清静,孩子还能学到书本外的知识,她的暑假可以过得更有意义一些。”
夜场不只吸引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也是艺术爱好者的一大福利。“我喜欢看展,每周都会到博物馆拍照片,分享在自己的公众号中。”从事电力行业的张先生从下午2点就已入馆参观,到了晚上8点还没离开国家博物馆。他告诉本刊记者:“国博开夜场的消息在艺术爱好者的圈子迅速传开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晚上观众少,能静心拍摄更多文物照片,效果也更好一些。”
开放夜场对观众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好事,但对于博物馆来说却多有难处。延时开放无疑会增加人力、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尤其是公益性博物館,在人力安排和平衡收支等问题上压力更大,因此开放夜场的意愿还不够强烈。据相关报道,北京市文物局注册登记的179家博物馆中尝试开放夜场的仅有寥寥数家。
杨丹丹表示:“首博开放夜场以来需要克服许多难题,一是现有场馆照明设备不能满足夜间的光线需求,特别是北广场光线不足,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周边环境和外部文物进行看护,因此如果长期开设夜场,灯光和设备还需专门调配;二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延长,晚间交通、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人力成本会增加。”
还有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夜场开放对人员、设备、文物都需要充分评估。有些文物并不适合做夜场展览,晚上需要休整。开放夜场不仅仅是运营能力上的考验,文物的保护也要放在首要位置。同样,夜间开放也存在人力不足的矛盾。国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富余,每次开夜场,工作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却没有加班费用,只能靠轮休来调整,人员安排上也有一些“吃力”。
常态化尚需配套
据了解,相比国内博物馆开放夜间参观,国外博物馆的夜场开放模式已经常态化。在英国,博物馆开夜场最早可以追溯至1999年。根据culture24(英国国家艺术咨询委员会官方项目)的报告,2009年到2018年间,共有2555家博物馆和艺术场馆机构登记了18198次夜场活动,其中71%是收费的,门票收入总额为960万英镑。法国卢浮宫每逢周三、周五会延时开放至21:45,并且自2019年起每个月的首个周六晚上免费开放,设立有趣的夜场活动以吸引家境相对欠佳的新游客群体,甚至开放商业合作,举办夜间包场、夜宿活动。如2019年4月,互联网住宿平台Airbnb推出了“夜游卢浮宫”的活动,面向全球招募2名幸运儿免费在卢浮宫过夜,全球数百万用户疯狂参与转发,影响力巨大。
上海大学教授潘守永暑期走访观察了国内十多家文博机构的开放情况和观众流量,对于我国博物馆延时开放常态化,他持积极态度:“最近这些年我国博物馆观众量大幅增加,去年年底全国5354家文博机构观众总量超过了10亿人次,超过了英美等博物馆大国的总量。”每逢假期或特展,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总是摩肩接踵、拥塞在展柜前,延时开放有利于观众参观时段的分流,改善展厅内拥挤、嘈杂的参观环境。国外的经验有一些可借鉴之处,而潘守永认为国内博物馆开放夜场更应实事求是:“大型博物馆和中小型文博机构的开放难度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场馆规模、观众数量和需求来切实考虑,延时开放的时间也可以更灵活。”
博物馆、美术馆开放夜场对夜间经济起到的“文化消费”引擎作用不容忽视,但“观众的夜间参观习惯还需要培育”,杨丹丹认为,为培育人们夜间逛博物馆的意识和习惯,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开放原有展览的基础上,还需花费更多精力去策划主题活动、增强宣传力度、提供针对性服务。地理位置和交通运力也是观众夜间参观的重要影响因素。“博物馆开放夜场的压力是多方的,除了博物馆自身管理服务和设施的调整,公共交通和夜间安全隐患的问题也需要通力解决。”潘守永指出。
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博机构开放夜场能够激发文化消费的深度、广度与多样性,增强市民夜间消费的活力,对包括交通、购物、餐饮等一系列消费活动能起到良好的集聚拉动效应。在延长开放时间的基础上,策划举办更适合夜间的特色主题活动,并开发文物艺术品相关的创意性商品,完善博物馆志愿者体系或许是公立博物馆夜场常态化的一种出路,从而实现博物馆良性发展、满足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