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对太仓文化、地方文博资源和本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做了系统分析,针对文博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项目的开发、创意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论述,在陈述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解决方法,以期为相关文化创意项目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博 文化创意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文化创意”已然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个颇受关注的热门词最早源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该文不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明确阐释,还强调它是一种以文化元素、融合多元文化、通过学科关联和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亦关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文化的形成。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都已建立了相关的创意产业基地,全国其他地区创业产业也在其带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太仓,地处江海之滨,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紧邻上海,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背景,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太仓文化与文博资源
太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具有吴地文化的典型特征,还自成风格,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其特有的“娄东文化”。此外,太仓的民间文化活动一直丰富且很活跃,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促成太仓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
1.源于太仓本土文化的文创资源分析
太仓是江苏最小的县级市,城市体量小,地理位置特殊,人文积淀深厚,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复制苏州、无锡等大城市模式。因此,太仓的文创产业发展更需依托于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从类型上看,笔者认为太仓本土文创资源可归纳为:
(1)雅俗兼容的“人文艺术”。其中有以魏良辅为首的昆曲,以王世贞、吴梅村为领袖的古典诗文,以“四王”为代表的“娄东画派”等高雅文化,亦包含“江南丝竹”、“滚灯”、“宣卷”、“舞龙舞狮”、“七夕节”等民俗文化。
(2)以“水”为灵魂的“水乡文化”和“漕运文化”。这里主要因太仓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呈现一种地缘文化。太仓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江南城市,“娄东文化”因受到母亲河“娄江”的孕育而得名。太仓还因濒临长江入口而显示出特有的区位优势。作为天然良港,太仓自古便是水运枢纽,它是长江第一港,且水运发达,早在元代,太仓的水运便闻名天下,刘家港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郑和从这里七下西洋,为海上丝绸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
(3)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名片和旅游文化。太仓自古区位独特,因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从此奠定了太仓“现代园城市”的基础。如今,丰富的耕地、湿地和绿地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良好的现代产业发展基础及城乡基础设施都成为太仓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定位的重要保障,这些已成为太仓文化名片的核心内容。宜居、宜游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促成了太仓休闲旅游文化的形成。
如上所述,太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人文積淀。对于它的历史文化及风俗的了解,并不能仅依赖于来自民间的碎片化信息和资源。从文化的传承、交流及创新来看,文博事业体现出非常突出的价值及作用,而丰富的文博资源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太仓文博资源分析
文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是文化产业中的“小众”,却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外延。文博事业以保护、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更多地体现出其文化特性和资源优势。文化本身具有产业属性,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当下,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可体现文化发展软实力。因此,太仓文博事业发展及资源利用,能体现出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竞争优势。
通常我们提到的文博主要范畴是博物馆,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多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相关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实物性、直观性、学术性的相互结合构成其显著特征。从类型来说,主要包含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等。
目前,太仓的主要官方博物馆有太仓博物馆、太仓名人馆、太仓美术馆、太仓科技馆、江南丝竹馆等,基本承担了太仓历史及主流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与科教宣传等职责。另外,由于太仓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非常活跃,自发的民间收藏机构成为太仓文博资源的重要补充,其中包括一些以文玩收藏交流而产生的铜镜碑帖馆、古代瓷器馆、浅降彩瓷馆、大顺钟表馆、沙溪连环画馆、照相机馆、浏河老照片馆等,也不乏诸如新天祥美术馆之类的民营文化艺术场馆。无论主流与否,它们都成为太仓地方文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太仓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现状。
太仓作为一个拥有户籍人口40余万的江南小城,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博资源,实属不易,如何发挥文博的最佳功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势必要将其和文化创意产业关联。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博事业因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优势而发挥了其他文化形态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产业创新、文创项目的开发则给文博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太仓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更加亲民化,国内不少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且颇具成效。如组织文创体验与培训、论坛研讨、创意大赛及产业展会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文博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更深度的融合,基于文博资源的文博创意产业则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
2015年3月20日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同年5月刊发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充分阐明了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鼓励与支持,文博创意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传统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对文博创意产业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文博创意产业依据文化遗产、文物进行创意与创新,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从而实现了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它是博物馆融入经济发展、惠及大众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物因此“活起来”,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感逐渐消失。(2)创新设计推陈出新,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创意产业最终还是要以产品为文化载体,产品媒介的创新设计与产品品质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效。因此,更多文博单位开始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思路,大胆创新,研发并推出富有创意、集实用与文化于一体的文创产品。(3)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为文博创意产业构建了更宽广的研发、营销及贸易平台。例如,采用先进的连锁管理运营模式和市场营销理念,打造一体化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互联网+”时代电商运营模式则极大地拓展了文创产品的营销空间和信息交流平台,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各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产品推广与文化宣传的同时,发挥其对社会资源整合的优势,更好地融入行业及市场。
以上情况虽然反映了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不能代表某一地区文博创意产业现状,经济基础、区域位置、文化背景……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文博创意产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太仓文博创意产业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太仓文创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品牌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相对缺乏,市面上所见的文化创意产品更多的是与其他地区没有太大差异的旅游工艺品,即便有一些能够反映当地特色,却鲜有创意和创新,之于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博创意产品而言,更是如此。从产品的角度,我们可以意识到本地文博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创产业与博物馆事业仍有更广阔的互融空间。此外,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从太仓LOFT工业园、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及科教新城等文化科教产业集群来看,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本土化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是当下文化创意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太仓文博资源利用与文化创意项目开发
1.合理利用太仓文博资源推动文化创意项目开发
博物馆资源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但二者共存互补,共同反映文化价值及大众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基于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更需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品牌效应,合作开发利用各种文博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博物馆作为文化创意平台,更需要博物馆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对文博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合理利用。
笔者认为针对太仓已有的人文积淀和现有文化现状,有效利用文博资源,进行文创项目开发,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1)品牌提炼与展示。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文化资源得以产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手段。太仓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从博物馆展示中窥见一斑,但是,陈列展览并非树立文化品牌的唯一途径,“特展文创”日渐成为各博物馆的活动热点,苏州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如2015年苏博开启了与纸胶带品牌“KAZE”的合作项目,推出了一套三款纸胶带——“吴”字变变变、诗意几何、桃花一梦,内容分别取材于青铜器上“吴”字的25种不同写法、苏州博物馆建筑立面图、唐伯虎生平故事,该系列产品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次年,继而推出以馆藏文徵明《三绝图》、王翘《花蝶虫草图》为主题的两款纸胶带。太仓有着典型的文化品牌,如“娄东画派”、“江南丝竹”等,借助商业品牌效应树立文化品牌,类似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此类精小而实用的文创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借鉴和启示。近期,在太仓博物馆举办的“娄水文华—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娄东绘画回乡特展”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娄东画派”作为太仓独特的文化名片,在书画界享有盛誉,这种在殿堂之内供人观赏的“高雅”艺术,受众面较窄,此次特展从策展到宣传都可感受到主办方的用心之处,然而,对于大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而言,如果有与主题关联的文创产品,则会使展览效果锦上添花,从而真正体现品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文博理论融入文教宣传。
博物馆自身在文物保护、文献研究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可将丰富的文博知识和文化信息通过讲解、实践活动、文化宣传品派发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大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与创新必须根植于良好的文化土壤,这一互动过程给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文教宣传的媒介与载体,譬如具有使用与收藏价值的纪念册、书籍、书签、文具等文化用品,其本身就是文化创意的设计和研发对象。
(3)发展文博旅游,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创新与品位提升。
除了文物保护与展示,博物馆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功不可没的,静态的抢救与保护并不能赋予非遗文化永久的生命力,甚至会因其脱离人们的生活而逐渐走向消亡,文博旅游则为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提供了活态化的保护渠道。同时,文博旅游是文博产业的延伸,二者相互关联。一方面,文博旅游可以通过其带来的利益机制使各个职能部门及经营者自觉担负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另一方面,旅游这一途径可以为文化信息的搜集、经费支持、产权保护、文化传承、技艺拓展等诸多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和发展空间,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最终,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带来的品牌效应,不仅扩大了自身宣传和影响力,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力。较之周边地区,太仓旅游业起步相对晚一点,伴随旅游业而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旅游纪念品仍然是主导产品,但是缺少本土特色和一定的文化内涵,甚至难免出现一些庸俗的、缺乏品质的工艺品,这与纪念品的经营者、开发者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不无关联。因此,将本土文化渗透到纪念品的创新和文化品位提升中,是发展文博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
2.本地文化创意项目开发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开发上,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文创产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分析,筆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项目开发。
(1)基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文化创意项目开发
民间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一些传统工艺还活跃在太仓人的生活中,甚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当地的“麦秸画”、“竹编”、“灶头画”等,但是,这些传统手工艺因缺少创新而面临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尴尬境遇。因此,观念的转变,以更合适的材料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没有否定民间手工艺的存在价值,反而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作用。
(2)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发展作为推动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必然要体现出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太仓大学科技园是由太仓市政府主导的着重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园区。有关调查显示,该园区的企业人才结构、研发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平,企业的主营范围涉及文化艺术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其中有一部分文化创意类企业和园区其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联合产学研进行项目开发高度重视,这对于资源共享、整合产业链、拓展营销渠道和建立公共信息平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3)服务于地方旅游文化的创意产品开发
旅游业是地方文化宣传的重要路径,充分利用文博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不仅仅是对本土旅游文化的丰富,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树立地方文化品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类创意产品除了具有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还可以是关于旅游宣传的形象设计、土特产包装设计,甚至包括地图、公共设施等相关创意设计。
(4)通过大赛征集优秀文创案例
仅限于文博单位、文化创企业范围的产品研发力量相对有限,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吸收优秀的创意方案弥补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另外,以此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四、关于太仓地方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从创意产品的开发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文化环境、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优秀的创新设计团队是关键,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创新团队的核心则是人才培养。立足于太仓本土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相关人才的输送。另外,需要社会、企业力量的介入,共同完成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首先,推进本土化的馆校合作机制,以本土文博资源的发掘与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教学及课程研究,对接本土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其次,校企联动,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意人才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后,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搭建文化创意人才开发平台。利用本地科技、文化产业集聚优势,发挥地方高校、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自身作用,将学校教育、企业培训、项目研发等环节有机整合,构建适合人才培养及人才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繁荣。
参考文献:
[1]付瑞红,霍云龙.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学研究,2015(11).
[2]王丹.开发利用文博资源创新发展文化产业[J].科学之友,2010(09).
[3]王振,王文藜.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2016(12).
[4]张忠.走好太仓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新路[J].江南论坛,2011(01).
[5]罗春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7(01).
[6]施燕平,王哲,王永健.文化創意产业集聚发展思考-以太仓大学科技园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04).
[7]博物馆条例[N].中国文物报,2015.03.032版.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N].中国文物报,2015.05.17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州民间文化资源对接本土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D60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