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斌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广州市白云区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生结构多元,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留守儿童、城镇儿童、农村儿童并存;二是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质民办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与教育质量上存在着不小差距。如何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各学校均衡发展,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几年,广州市白云区通过开展悦纳教育区域性实践,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各学校均衡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基于区域客观条件,白云区开展了“悦纳教育”实践,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帮助各类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二是帮助教师群体明确教育真正的价值,走向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三是改善学校建设与管理,使学校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悦纳”出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体系,“悦”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纳”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悦纳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学生结构的复杂特点,通过教育,使全体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和认同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从而悦纳自己,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者能理性地接纳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悦纳教育旨在通過全面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文化认同、自我悦纳,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学校在实施悦纳教育的过程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策略
引导学校加强家校及社区合作,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活动打造的基础上,优化学生发展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悦纳,自主发展。
1.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主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
3. 特色活动打造:通过打造具有意义感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4. 学生发展评价:通过以悦纳为前提的发展性、多元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我悦纳,自主发展的动机。
5. 家校及社区合作:通过家校合作,优化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整合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案例
悦纳教育由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从研究开始就得到了区域内广大学校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响应,27所学校(单位)参与实践研究,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布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区等不同区域,兼顾学校、教育指导中心和少年宫等教育主体。
案例1:江夏小学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夏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小学,家长主要由原住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组成,大多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不高,在家校协同方面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2017年学校开始实施“悦纳教育下家校合作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以评选“双合格”家庭为载体,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形成了家校携手的工作新格局。2018年,其家长学校被广州市评为“星级家长学校”。
案例2:广州市第116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7年开始以“悦纳教育下的初中星级德育评价研究”课题为引领,开展悦纳教育实践。学校的“星级德育评价”分几个项目:每月星级学生评比、每学期十大学生精英评比、星级班评比、星级宿舍评比、星级活动竞选等。此外,还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星级评价,引导、解决学生心理、性格上的一些问题,在人际沟通、学习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星级评价让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明星”,让每个班集体都有可能成为星级班集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思考
1. 触及生命主体,促进自我悦纳
教育的对象是各具特点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受制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同龄人的影响,困难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自我的怀疑与排斥,进而出现适应与认同方面的问题。悦纳教育,一是教育对象悦纳自己,二是教育者悦纳教育对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服务于前者,以促进学生自信、自主、自如地发展。
2. 立足区域实际,进行深度思考
悦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教育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来考虑,透过教育发展状态的“表象”追寻学生个体差异的成因和解决之策。这是立足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集中冲突,来探讨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塑造彼此相融接纳的教育对象。因此,对学生的悦纳是对包括学生身、心、智、德、行及家庭与文化背景的全面的、整体性的悦纳。
3. 从学校主战场到面向社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悦纳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活动打造的基础上,悦纳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发展评价和家校及社区合作。通过以悦纳为前提的发展性、多元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我悦纳、自主发展的动机;通过家校合作,优化亲子关系;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4. 从悦纳理念到悦纳行为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以丰富的校园生活育人;教育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在强调师德规范的他律时,更要相信师德良心的自律,让更多的教师树立并坚定师德信仰。
(四)成效
一是初步构建了悦纳教育的理论体系。悦纳教育,在学生层面,是善学乐学、自主建构、自我评价;在教师层面,是善教乐教、张扬个性、发展潜能;在学校层面,是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全面育人;在业务管理和行政决策层面,是公平分配、科学评价、合理倾斜。二是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使教育生态得到优化,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催生了大量应用性理论成果,广大教师在悦纳理念的引领下,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从“全纳教育”到“悦纳教育”,从特殊教育到基础教育,悦纳教育理念因其教育内涵的主体性、人本性思想光辉引人瞩目,又因其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现存问题的适切性,引发人们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其来自于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充满着鲜活感和创造性,并将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