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英哲
“服务产业,提高内涵”“深化课程改革”“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路在何方?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分论坛尾声,台上嘉宾各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次论坛上,共有10位嘉宾围绕“面向2035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上台分享,内容既有学术层面的研究也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既有全局性的改革发展也有局部性的探索总结。
今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开篇就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让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都感到欢欣鼓舞,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说:“这说出了基层职教人的心声。”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认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定位的,兼具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跨界性质,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功能,服务于终身教育,具有内部衔接、外部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这是它能够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涵特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群说,面向2035思政课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劳汉生从“树人”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他认为,职业院校要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人们学习的途径、方式已远远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学习的成果如何累积?不同区域的教育如何互认,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课程学分怎样互认?嘉宾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方案就是要建立并运用资历框架。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有58 个国家建立了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占总数的89%。这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已经广泛推行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因此建立资历框架是面向2035的重要任务。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院)长刘文清介绍了基于广东终身教育的资历框架的做法,建立一人一账号记录学习成果的“学分银行”,以及通过资历框架的运用助推职业教育发展。她表示:“粤港澳三地只有打通学分互认,包括在线课程、资格证书等方面的互认,才能实现构建粤港澳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
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院长潘秉匡介绍了香港通过资历框架,建立了四通八達的学习通道,例如香港中三毕业生进入职训局的职业教育,可以读到硕士,并且香港与内地以及国外的教育建立了非常多的交流以及衔接通道。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漆军介绍了学校积极参与由广东开放大学负责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学校先后邀请8家代表性机械制造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会,调研了69家企业,摸清了机械制造行业员工职业成长途径,为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形成提供行业依据。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欧阳河认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标志在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融合体、教学融合体和学习产品融合体的有效增长和发展。因此,要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推进工作的重点放在产教融合体的有效增加和发展上。
论坛上,嘉宾们还分享了不同区域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黎国喜以中山为例,分享了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他认为,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部分,以前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职业培训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的发展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慢慢消失,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依靠技术红利、技工红利和新改革红利。因此,职业院校要抓住契机,走出校园,将职业培训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查吉德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的调查,提出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一是要实行扁平化管理,扩大二级教学单位自主权;二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全口径信息有效流动;三是要继续完善制度体系,重点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康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办学分化,不同办学主体办学水平分化以及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提出应更加重视建立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