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民由此迎来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新规。
如今,上海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将满百天,除了经历“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弄清“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的真假缘由、追求“垃圾自由”的各种努力,沪上人民的生活还有哪些改变?他们是否已经适应了新规?垃圾分类效果如何?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就此,《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进行了回访。
周末傍晚6点,徐汇区龙南五村的居民们吃过晚饭,陆陆续续来到小区“定点处”扔垃圾。龙南五村共有1400多户居民,如今共设4个投放点,每天早上7点半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开放。保洁员老李守在旁边,整理居民送来的可回收物,不时清理一下库房。两位居民志愿者则搬了两把椅子坐在一旁。
志愿者介绍,相较于垃圾分类之初的手忙脚乱,如今的工作已轻松不少,他们处于“半隐退状态”。“现在居民们都比较自觉,他们已经习惯了。”
随着垃圾分类的实施,上海居民逐步适应了新规,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微改善”。
“环境更美了。”虹口区宇泰景苑居民冯海梁说。冯海梁退休后喜欢在小区亭子里打拳锻炼身体。垃圾分类前,亭子周边经常能看到纸箱、树皮,还有剩饭,乱糟糟的。分类之后,亭子周边的垃圾桶被撤走,被一盆盆花草取而代之。
目前分类成效明显,但如何才能持续下去,把成果“常态化”,最值得各方重视。
冯海梁介绍,随着小区原来的11处垃圾投放点减少至3处,原本紧张的小区停车位也新增了一个。
今年夏天,不少中小学将参与垃圾分类定为暑期任务。孩子们不仅要做志愿者,还要获得小区居委会的盖章认可。一些家长被孩子的积极性带动,小区里经常出现“小手牵大手”一起做志愿者的情景。“孩子平时忙学习,与邻居们打交道少。做志愿者的经历让他们真正融入了社区,也培养了责任感。”宝山区杨泰公寓小区居民高云子介绍。
“在居民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光讲大道理不一定行得通,让大家真真切切看到垃圾分类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微改善,才是叩开心门、转变观念的‘金钥匙。”嘉兴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狄梁说。
分类至今,成效明显。截至8月底,上海可回收物日回收量达到4500吨,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湿垃圾日分出量达到9200吨,较2018年底增长了130%。干垃圾日处置量则较2018年底下降了26%。
分类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益。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华银锋介绍,7月底,干垃圾焚烧炉渣率从5月的19.91%降至17.17%;危险废弃物飞灰排放量也从年初的2.53%降至1.77%。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说法,养成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上海垃圾分类的最初100天经历了诸多不易。
分类推行之初,一些小区在“定时”“定点”的设置上出现了分歧。
垃圾投放点每天只开放4个小时,经常加班的白领们反映“赶不上”。另有一些小区,在投放点的设置上遇到了难题,以普陀区圣都汇小区为例,原计划建设5个投放点,最后只建成2个,其余3个则因为居委会收到居民“要求取消的联名信”而作罢。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小区采用了设置流动投放点的办法。“在居民集中的地方,我们临时放置干湿几个桶。桶满后物业及时置换新桶过来。投放结束后不遗留桶和未清理垃圾。”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党总支书记李鹃介绍。
“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居民,分好类后,可以联系物业或者志愿者上门收垃圾。”闵行区合生城邦三街坊党支部书记汤唯娟介绍。
“定时”“定点”投放是上海探索出来的有效方式。但具体怎么落实,仍有不少探索空间。
2019年8月4日,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居民手提生活垃圾走向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垃圾分类涉及家家户户,如何照顾不同人群的需求,探索出让多数居民都乐意接受的分类方式,考验社区的管理能力。协商的过程,也是居民文明意识和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说。
另有一部分居民,起初对垃圾分类持观望和不相信态度,尤其担心混装混运后被环卫工人一车拉走。
上海垃圾分类新规规定,明确禁止混装混运,同时赋予环卫公司“不分类、不收运”权力。此外,不论是干湿垃圾桶,还是干湿运输车,都在颜色上作了明显区分,让大众一起来“监督”。
徐汇区日华环卫公司清运班组负责人徐浩介绍,已经拒收过一些小区的垃圾。“有法条的支撑,我们拒收也有底气。拒收后跟街道说明情况,等小区分类好了,我们再收运。”
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在上海垃圾分类新规实施的近百天内,不断有新问题出现,引发了各界关注。
例如,“分类志愿者”需要做多久才能退出?按照《条例》规定,分类最初三个月需要志愿者值守在投放点,三个月之后没作要求,但是多个小区的居民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不希望志愿者退出。
“目前仍有居民在非投放时间将垃圾堆在投放点,或者丢在小区绿化带里面,需要我们不断巡视。居民的分类自觉性还需要提升。”龙华街道市容管理所所长郑长邦说。
龙南五村的20名志愿者均为退休居民,年龄都在60岁以上,“每4天轮一次。我们按小时给志愿者一些报酬”。郑长邦说。但也有很多商品房小区,志愿者难招募。未来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节省人力的同时,督促居民分类投放?能否安装摄像头,或者要求居民在垃圾袋子上贴二维码方便后续溯源?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再如,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应如何设计?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初,通过绿色账户制度鼓励居民,分类正确就能拿积分,用来兑换生活用品。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虽然积分奖励在初期有利于扩大参与率,“但靠经济刺激形成的习惯很脆弱,一旦刺激消失或减弱,习惯就会被放弃。此外,这也有悖于环保中‘产生者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基本原则” 。
徐汇区龙华街道正在逐渐弱化对居民垃圾分类的积分奖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老年人的反对。如何更恰当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分类,并平缓过渡,值得讨论。
又如,上海目前湿垃圾日分出量的峰值已经超过9000吨,但资源化利用方式仍有待完善。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综合规划处介绍,目前湿垃圾的处置工艺不太明确,经有氧堆肥后的产品,是否能用作肥料,标准也不太清晰。“湿垃圾产品出路好尋,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化利用。”
更加重要的是,垃圾分类的推进需要耐心。“分类头三个月,不论是媒体还是各方机构都在大力宣传,居民也都很认真,就怕分得不好被责怪。”徐汇区强生花苑居委会书记吴菊玲说,“但我感觉最近从媒体上看到的公益广告少了一些,居民有时候跟我嘀咕,是不是最近不用分得那么仔细了?”
“推进不容易,维护更难。”徐志平说。目前分类成效明显,但如何才能持续下去,把成果“常态化”,最值得各方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