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9-10-28 05:36徐李璐邑
城市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北京文化

徐李璐邑

北京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徐李璐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北京 100101)

文化中心建设是实现北京“四个中心”首都功能的重要部分。文化中心功能的实现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进一步有力支撑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实现“文化中心”的首都功能依然存在差距。当前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既存在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若干亟待突破的问题,建议从鼓励文化创新融合、突破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合作以及满足人才需求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首都功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2004年,北京就发布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08年)》,也是第一次系统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作为发展重点。2006年,北京市成立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中心建设一度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探讨焦点。[1]但近年来,由于北京的城市发展不断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首都功能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不得不做出调整和转型。当前,北京已经提出了“四个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成为北京未来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北京“四个中心”的首都功能当中,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中心也依托于强大的教育和科研实力,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而文化中心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

为促进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学者们也曾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研究集中于定性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例如,王一川认为应加强已有文化符号的维护和传播,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新型城市文化符号。[2]李建盛从国际国内比较中,提出了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城市的重点是增强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3]赵景来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谋划,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4]另一部分研究则集中于具体探讨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例如,周尚意等采用空间分布的效益分析理论,刻画了北京城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5]赵书华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了影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6]张祖群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切入点,将北京的文化产业识别出文化创意、遗产科技保护和智慧旅游三条可发展路径。[7]王文锋通过协调指标的构建,认为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状况存在轻度失调。[8]总之,文化产业如何与北京城市发展融合一直都受到较高的研究关注。

经历了近年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后,北京不仅要着重实现首都功能,也需要拥有能够有力支撑城市发展的经济动力和支柱产业。而北京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使得相比于其他首都功能,建设文化中心和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是最能支撑北京城市经济、发挥北京世界城市影响力的产业,这就使得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到了关键时期。当前,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至少面临三个层次的机遇:一是城市发展机遇,即当前的北京城市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未来北京在产业选择上必将继续依靠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发展,才符合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产业需求机遇,即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市场上真正能够契合需求的文化产品却供给不足,因此我们的文化中拥有大量能够应用于创意和设计领域的要素,值得开发、转化为相应的消费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世界竞争机遇,即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军事、国防等“硬实力”竞争转向了经济、文化等“软实力”竞争,文化特色的传播和输出已经成为全球多元化格局中一种重要的立足方式,中国文化虽声名远扬,但整体综合实力与我们当前的国家实力和大国形象还不够匹配,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9]因此,在建设“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也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和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北京文化产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和支柱产业,值得对当前北京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研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中心建设需求相契合,保障北京在经济发展平稳有序中实现城市转型。

一、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是国内最早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的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化产业的探究。在2000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一直是北京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和方向。本文首先通过数据,从产业增长、产业结构、产业对比、产业收入与就业状况等四个方面剖析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增长状况

根据统计,2005年以后,第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7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特征。2007-2017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①“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和中宣部联合发文(国统字〔2018〕58号)要求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北京市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将“文化创意产业”改为“文化产业”。本文将根据数据来源,按照实际利用数据的名称写作。产值逐年增加,年增长率基本在10%以上,最高时达到了33.53%,行业总产值在2017年已经突破了4 000亿元。

图1 2007-201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北京统计年鉴)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

尽管从总体产值来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但如果对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结构性偏差。事实上,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相比,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统计范围更宽,既包括了国家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也包括软件、计算机服务等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表明北京更加关注技术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影响。[10]因此,《北京统计年鉴》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包括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等共计九类。对比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可发现各类产业对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出贡献存在巨大差距。其中,各年份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几乎占到一半。2007年,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在整体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48%,2017年时这一比重已经增加到了61%。在过去十年,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5%,而其他细分产业的贡献率却均不足10%。假如去掉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其余八类细分产业的年增长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年仅有5.81%。

图2 2007-201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北京统计年鉴)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过去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偏差。尽管在现代化产业中,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对所有其他行业发展都存在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文化产业中,如果与文化本身直接相关的文化艺术、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行业发展不足,将影响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细分产业的结构偏差也可能是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呈现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对比

尽管2016年开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额的80%,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不高。根据历年的《北京统计年鉴》,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前三位分别是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仅能排到第四位。而在现代服务业中,仅金融业一项的产业增加值就超过了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北京的文化产业距离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支撑北京城市经济、实现“文化中心”的首都功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图3 2013-2017年北京部分新兴产业增加值对比(数据来源:历年北京统计年鉴)

(四)文化产业的收入与就业状况

据统计,近三年来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收入增速已放缓。整体的收入规模虽略有增加,环比增速却已出现下降趋势。2016年末,文化创意产业收入11 918亿元,同比增长16.8%。而2017年末,文化创意产业收入13 600亿元,同比增长14.1%。2018年文化产业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②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文件,从2018年7月以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也及时做出了更新。下半年收入明显减少。新的统计口径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两类,更加关注直接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更加客观地反应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在新的统计口径下,2018-201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依然保持着增长,但同比增长幅度在不断下降。

图4 2018年7月-2019年5月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情况(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方面,近三年来整体从业人员数量没明显增加,反应出整个文化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就业规模增加有限。2016年底,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17.6万人,同比增长3.7%。而2017年底,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2.8万人,同比增加4.42%,规模增加非常有限。2018年下半年,按照新口径统计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出现明显下降,反应出实际上文化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更加有限。2018年7月始,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不仅为负,其增长率每月都在下降,表明文化产业的就业规模很可能在萎缩,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图5 2018年7月-2019年5月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二、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北京是最早将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的城市,但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北京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对经济的贡献率尚不及科技、金融等服务行业,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提出文化中心建设,就是对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设定了目标。文化中心,即意味着文化产业应至少成为北京城市产业的重要支撑之一。但是,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还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若干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过去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相对狭窄。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步出台了多个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整个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从北京市的相关文件来看,对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还存在不足。近三年来,北京市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依然以支持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对于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缺少足够的激励政策。

表1 近三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部分文件

资料来源:北京市政府网站

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这是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通知。但是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该文件一方面仅有指导思想,并没有为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更加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另一方面,该文件的颁布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空间的建设,北京还局限于“798模式”,即让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北京城市空间管理上的新类别。[11]从废旧工业厂房到新兴文化艺术聚集地,“798”的成功的确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但也因为过于成功,目前北京在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似乎陷入了这种单一模式,特别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后,大量旧厂房、旧仓库和旧市场都在向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很多仅仅是换了一块招牌。从文化产业本身的多元性来看,“798”的成功仅仅只是文化艺术的一种成功模式,文化产业要切实发挥活力和创造性,不仅需要产品和产业的创新,也需要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是过去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结构畸形。这种结构畸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过去的文化产业增长主要来源于单一领域,其他领域的增长贡献偏低,依靠单一领域的增长并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供需畸形,即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正在迅猛增加,但是相关的产品供给却明显不足。目前,为了满足中国市场对文化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很多世界级品牌都会推出特别设计,例如,法国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迪奥(Christian Dior)等会在中国春节前推出带有中国元素的特别款箱包,圣罗兰(Saint Laurent)、阿玛尼(Armani)等国际品牌也陆续推出带有中国元素设计的化妆产品,都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而从中国本土来看,目前明显缺少拥有足够实力的原创品牌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2018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品牌作为先导,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了故宫文化为主题的口红产品,一经发布就大受欢迎,一抢而空。但遗憾的是,随后在互联网上对产品反馈出来的评论基本以“产品外观缺乏质感”“口红颜色奇怪”等不良评论为主,最后风头一时的故宫口红还是选择了下架,立志要提供更好的产品给消费者。这一事件也反应出当前我们的本土品牌对于如何创新发掘、利用好我国文化要素并提供好的文化创意产品给消费者,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三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将可能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人才供给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高于工业制造业的需求。因为创意和创新的产生都要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拥有了足够的人才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足够的创意和创新。但是,北京当前的人口政策会制约相关的人才供给。一方面对人口规模的控制,使疏解人口、让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已经成为北京未来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北京当前的户籍政策限制依然非常严苛,获得北京户籍的途径更加倾向于高学历人群。与高科技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对从业者学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使得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在当前政策下更难获得北京户籍,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还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明显的权益差距,让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更加难以安居乐业。因此,如果不对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从长期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难以得到满足。

三、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支柱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应当能够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彰显城市发展特色。在北京明确“四个中心”的首都功能之后,当前北京既能够大规模发展,又能够实现首都功能的产业已经屈指可数。特别是在未来建设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更加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才能成为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因此,文化产业既是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也符合北京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更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世界影响力的重要行业。北京应充分把握好这一优势和机遇,借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首都功能强大、产业基础深厚、经济发展活跃、世界影响力深远的多重目标,推动北京城市发展走向新高度。

2018年6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在该意见里,北京首次明确了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文创智库等九大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域,为北京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启了新希望,值得期待后续进一步给予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发展。北京已经在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一些统筹指导,但是要真正切实发挥作用,还需要将意见落到实处。对此,建议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重点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创新,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独立发展,其更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当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于带有文化特色的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特色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除此之外,居民在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中,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目前高质量的文化体验供给并不充足,也导致了文化体验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释放。

北京拥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应尽快鼓励创新,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扩大文化产业的辐射力,提高各个产业的附加值。增强文化产业的融合,既能增加产业特色,也能带动文化产业壮大,是共赢、互惠互利的过程。以旅游为例,当前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都伴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中的体验也越来越成为旅游中的重要环节。北京如果能进一步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能增强旅游行业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来到北京体验到独特的中国文化,也能带动文化核心领域在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内容创作等方面的创新,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引导,不断激励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壮大。

(二)突破局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过去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偏重于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尽管这种模式过去创造了不俗的发展成绩,但从当下来看,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具有多元性和多样化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对于艺术创作、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部分文化创作型的产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营成本,获得良好的收益,但这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创作仅仅是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个领域。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要切实实现产业繁荣,相对独立的创作,面向大众普及的文化消费同样重要。文化创作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大众提供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而只有让大众不断地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才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进一步扩展和增长的动力,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创新。因此,两者是文化产业繁荣的“两翼”,任何一侧不可偏废。

对于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因为需要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普通居民,过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不再适用,反而需要分散化发展,以居民社区、商业商圈等为落脚点,让广大居民们出门不远就可以接触到较好的文化消费体验。分散式的文化体验中心是实现文化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方式,应当与集中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共同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强大。因此,未来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除文化创意产业园外,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分散式的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激发互动,做好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合作

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至关重要,因为文化产业中必然有一部分基础文化设施需要政府来负担,而产业的创新和增长部分则可以由市场来提供。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市场提供的文化服务则是文化产业繁荣的必备。没有政府提供的基础文化服务,市场化的文化服务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土壤。然而,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则必须有市场的力量投入文化,才能不断进行创新。由于对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不明确,目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存在政府力量更多、市场力量不足的情形,导致文化产业还存在创造收入的困境。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希望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但是公共服务的本质决定了这些项目难以创造收入,只能由政府购买,不仅导致政府负担增加,市场化力量进入文化产业的激励也存在不足。

因此,只有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加强互动与合作,才能激发市场化力量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供给增加,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共同创造文化产业繁荣的新高度。对于政府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需要进一步保障公共基本文化服务的投入,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部分报纸、书籍、展览等基本文化服务供给,这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的体现,其提供的质量和涵盖的范围体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基本的文化素养,是需要政府保障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要引导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对于可供市场化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要给予宽松的营商环境,做好规范和监管,鼓励市场有序、平稳地发展。对于市场来说,要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求积极地做出相关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体验。从目前出现的若干文化产品消费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大,但很多本土品牌难以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反而有很多国外品牌在竭力地填补这一空白。相关企业应注重资源优化、积极做好相关产品,加强市场培育,真正利用好我们的文化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四)完善落户制度,满足行业增长的人才需求

文化本身是抽象的,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未来,随着北京文化产业的规模增长,必然会产生更大的人才需求。但是,当前北京已提出2 300万常住人口的规模上限,未来将进一步通过户籍、居住证等方式控制常住人口。而根据现行制度,北京的人才引进更偏向于高学历人群,相比于高新科技等行业,文化产业中就业人口的高学历比重较低,严苛的户籍政策将不利于文化产业获得足够的人才供给。

因此,建议北京尽快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等北京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建立适当的政策倾斜,保障相关行业的就业人群建立稳定的工作预期,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文化产业的创造是以创意作品或艺术成果为最终产出,也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脑力劳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商业服务等人才辅助。只有在获得了足够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相关的行业蓬勃发展。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才能保障文化产业拥有长期的发展动力。

[1] 金元浦, 王林生. 北京世界城市与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研究综述[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0(4): 40-49.

[2] 王一川. 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J]. 北京社会科学, 2011 (2): 4-9.

[3] 李建盛. 北京: 国际国内比较视野中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建设[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1(3): 71-78.

[4] 赵景来. 城市转型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述略[J]. 学术界, 2014(11): 221-228.

[5] 周尚意, 姜苗苗, 吴莉萍. 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27-133.

[6] 赵书华, 王华强.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 2008(9): 15-17.

[7] 张祖群. 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4): 149-153.

[8] 王文锋. 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2(2): 16-22.

[9] 夏文斌. 文化软实力与北京构建世界城市的战略选择[J]. 新视野, 2010, 2010(5): 64-65.

[10] 孔建华. 二十年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 艺术与投资, 2011(2): 78-84.

[11] 黄鹤, 唐燕. 文化产业政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 27(3): 70-74.

Analysis of Beijing Cultural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XU Liluyi

(Institute of Economics,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Th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capital functions for Beijing.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center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an further support Beijing’s urban economic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s 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good enough to support capital function although it has achieved many good results. At present, there are both major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Beijing, as well as a number of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broken.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encouraging cultural innovation, breaking through development model, realizing the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enter;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2019-08-05

徐李璐邑(1989-),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F 269.2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5.014

2096-059X(2019)05–0080–08

(责任编校:贺常颖)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北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