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伟,汤放华,宁启蒙
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
曾志伟,汤放华,宁启蒙
(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构建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部地区6个省进行竞争力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从中部六省内部来看,河南综合竞争力最强,湖北、湖南次之,其次分别是安徽、江西、山西,整体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远低于东部地区,相比于东北与西部地区有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可以通过构建融合互补的产业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型人力资源队伍等途径提升综合竞争力。
综合竞争力;熵权TOPSIS;提升对策;中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呈现快速、持续发展,同时区域差距相对拉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以城市群与经济带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由“点状经济”向“板块经济”转型。自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域板块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中部地区因多中心格局,导致中部各省份出现多中心同质竞争。城市竞争力充分反映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城市拥有的资源、要素、环境和条件可能影响和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城市的比较优势、城市的绝对优势、领先优势和后发优势,是城市发展中不同强度的“增长极”。[2]本文拟对全国各省进行竞争力评价研究,从而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有一个客观的把握,以期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又好又快发展。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等6个省份、81个地级市。2018年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为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7.2%,城市化水平为52.13%(低于54.84%的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 362元,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的第3位,比东部地区低23 018元,总体来说中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中部地区东接长三角,西靠大西南,北傍京津,南临珠三角,是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和南下的通道和枢纽。[3]因此,从中国整体发展与板块经济发展角度看,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4]是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盘活中国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
1. 指标体系
本文依托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内涵,同时立足中部地区建成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目标,从开放、共享、创新、协调和绿色等五大方面,选取了21项评价指标,组成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协调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区域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所处的阶段,而且也预示着未来城市参与整个区域竞争所具备的能力,这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实力、资金实力等。共享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通道,也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因素,这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交通、公共设施等。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力、生产力进步的最终推动者,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开放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绿色竞争力这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本文选取的指标大部分可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2018》《湖南统计年鉴2018》《湖北统计年鉴2018》《江西统计年鉴2018》《河南统计年鉴2018》《安徽统计年鉴2018》《山西统计年鉴2018》中查到,其中,各个人均指标值均以年平均人口(单位:万人)计算所得。
表1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模型
TOPSIS法是由Hwang和Yoon于1981年提出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考量待评方案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进行排序。熵权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客观确定其权重,作为权数的熵权,它不仅能客观体现决策时某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而且能突出地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因而非常适合市州经济评价研究。使用TOPSIS法确定权重是重要环节,而采用信息熵法可有效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5]主要计算步骤如下:[6-8]
1.假设被评价对象有个,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个,构建判断矩阵:
=(z)×(=1,2,3,…,=1,2,3,…)
2.对判断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
Z′=z/max(max为同一指标下的最大值)
3.计算信息熵:
4.定义指标的权重:
5.计算加权矩阵:
=(r)×,r=w·Z′
(=1,2,3,…,;=1,2,3,…,)
7.计算各方案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欧式距离:
8.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式中:C值越大表征评价对象越优。
从表1中可看出,权重主要集中在技术市场成交额(0.086 0)、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0.071 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73 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65 2)等,表明区域竞争力主要受到创新和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创新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基础,而绿色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动力,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从图1(a)来看,中部地区的协调竞争力方面河南居首,湖北次之,其后分别是安徽、湖南、江西、山西,全国分别排名第10、13、14、15、21、22。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全国中下游。中部地区以传统工业为支撑,整体竞争力并不强,目前,产业结构效益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a) 协调竞争力;(b) 共享竞争力;(c) 创新竞争力;(d)绿色竞争力; (d) 开放竞争力;(f) 综合竞争力
从图1(b)看,中部地区共享竞争力方河南居首,湖南次之,其后分别是安徽、湖北、江西、山西,全国分别排名第1、2、6、8、10、26。“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建成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提升了区域内部间的通达性,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从图1(c)来看,中部地区的创新竞争力方面湖北居首位,河南次之,其后分别是安徽、湖南、山西、江西,全国分别排名第8、10、11、14、19、20位。中部六省是我国科技资源的主要集聚区之一,有着独特的科研资源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资源,湖北沿江产业带、湖南环长株潭产业带、中原产业带是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但山西、江西科技竞争力偏低,是制约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图1(d)看,中部地区绿色竞争力河南居首,安徽次之,其后分别是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全国分别排名第5、6、9、11、15、20。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注意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关系,保护大量耕地、淡水、矿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严格控制工业生产中污染排放和环境破坏,绿化和生态的得到整体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除了山西省以外,都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从图1(e)看,中部地区开放竞争力湖南居首,湖北次之,其后分别是安徽、河南、江西、山西,全国分别排名第12、14、15、19、20、26,整体排名在全国排名靠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成为制约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中部各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不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的区域产业体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应依据中部各省的产业实际,积极发挥优势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明确各省的产业发展重点(见表2),错位发展,融合互补,推动区域间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表2 中部各省产业发展重点建议
结合中部各省经济的发展及中部地区的实际,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五轴、六圈、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格局,带动整个区域协调、高效发展(见表3)。“五轴”即长江、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太焦—焦柳线,在区域内形成“三纵两横”的发展骨架,连贯东西,沟通南北,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发展。“六圈”即以中部六省的六大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山西的太原都市圈、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江西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形成的辐射带动圈,构成中部六省主体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9-10]“多点”即中部各省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形成六省产业发展的主要节点,支撑所在区域、城市群和产业带的发展。
表3 中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基本框架
建设高效运作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11]为此,中部地区在发展中,一方面要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建立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推动这些产业类型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并将这些产业链在区域内进行有效整合与衔接,积极建立互补协作的产业价值链,如利用山西、河南、安徽的煤炭资源为武钢、太钢、马钢等企业的钢铁产业提供燃料,并利用武钢等的钢铁资源为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安徽、湖北、湖南的汽车制造业等提供零部件配套;加强湖北、安徽的汽车产业科研合作,研发出具有国内自主产权的汽车体系;[12]利用河南、江西的皮革,安徽、河南的橡胶等为湖北、安徽的汽车产业提供配套;山西、河南、安徽联合壮大煤电、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湖北、湖南、河南联合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湖南、湖北联合开发食品深加工技术,壮大行业实力;利用山西、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供给湖南、湖北;中部各省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联手宣传促销,共享信息资源,拓展旅游市场;中部各省统一整合物流资源,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深化分工,优势互补等。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形成具有集群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增强其竞争优势,将相关行业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利益联动。
深化中部地区省际间的合作。推动区域内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圈、城市群、经济带积极制定区域合作规划,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的限制,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与整合,建立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国际产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带来的挑战。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扩大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经济圈建设,强化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产业承接示范区。[5]积极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发展,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国内其他地区建立区域性联合推动机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经贸合作会、洽谈会,全面推进中部地区与这些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联动发展。
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13]要共建中部高层人才信息库,中部六省可以及时根据自身需要查询、调取所需人才的资料并与之接洽;共同选拔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围绕中部优势产业,结合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优势科目,共同选拔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持其项目研发与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中部地区应通过合理的激励制度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建立人才区域内灵活流动机制,在不改变人事和户籍状态的情况下,人才可以在区域内根据其自身发展的内生驱力和企业需求的外在吸引力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灵活引才观念。
[1] 冯君, 张晓青.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动力机制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99-102.
[2] 李仁安, 申家峰.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8): 162-166.
[3] 朱俊成, 杨益明, 黄继发.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3): 52-57.
[4] 杨剩富, 胡守庚, 叶菁, 等.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14(11): 23-29.
[5] 贺清云, 蒋菁, 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 经济地理, 2010, 30(6): 960-964.
[6] 李刚, 迟国泰, 程砚秋. 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J]. 系统工程学报, 2011, 26(3): 400-407.
[7] 张明华, 郑元文. 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1): 79-85.
[8] 张目, 周宗放. 基于粗集和熵权——TOPSIS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38(24): 52-58.
[9] 王冰, 程婷. 中国中部六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和收敛性[J]. 城市问题, 2015(3): 11-17.
[10] 郭勇. 城市群在中部崛起的作用及对策研究[J]. 经济前沿,2006(9):17-21.
[11] 王素芹. 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及建议[J]. 经济经纬, 2008(2): 79-81.
[12] 李丹丹. 中国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群: 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3] 蒋桂芳. 中部塌陷的人才因素及对策[J]. 经济经纬, 2006(5): 91-93.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Path in Central China
ZENG Zhiwei, TANG Fanghua, NING Qim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ral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ix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using the TOPSIS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Henan is the strongest, followed by Hubei and Hunan, followed by Anhui, Jiangxi and Shanxi.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ral regio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re 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ast and Western region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trategic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ral region are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ntropy weight TOPSIS; promotion strategy; central region
F 12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5.003
2096-059X(2019)05–0012–06
2019-07-2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B057)
曾志伟(1975-),男,湖南桃江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与设计;汤放华(1964-),男,湖南益阳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乡规划研究;宁启蒙(1981-),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与设计
(责任编校:贺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