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仙
编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游戏,深受幼儿的喜欢。笔者根据幼儿的特点,在班级开发了编织区角。幼儿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毛线、皱纹纸、蒲草、树叶等,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事物的形状编织出来,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编织区创建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不断反思,有了一些体会。
班级编织区创立初期,我在班上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编织物品和编织图片,如:绳编的中国结、盘扣,毛线编织的围巾、织网、网兜,草编的草帽、草包、草鞋等。我和幼儿一起用这些物品布置区角环境,用各式各样的编织品装饰墙面、桌面、柜面等。大班的孩子们有了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他们在和家长一起收集的过程中了解了编织。幼儿在琳琅满目的编织区角中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你一言、我一语,不由自主地拍手叫好。有人小声说:“我也想编。”我顺势提出了编织的要求。
陈鹤琴说:“儿童爱模仿,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更可喜的是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编织的兴趣。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编织区角目标,根据目标投放适宜的材料。材料总体要求具有安全性、趣味性、丰富性、层次性。一开始,区域目标设定是学穿编,幼儿能有序的上下穿编。我为幼儿提供了穿线材料:漂亮的手提包,编织蜘蛛网等。慢慢地,我了解到幼儿在区角中的意图和思维方式以及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我调整了区域目标为学习交叉编织,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小熊一家”“我来穿鞋带”等。一种活动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然后循序渐进地根据幼儿实际发挥水平调整目标,逐步在编织区内增加材料投放的种类,如:纸条、布条、柳条、吸管、毛线、各色彩带,等等。
编织区内拥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纸(白纸、蜡光纸、皱纹纸、彩纸等);一类是毛线等线类材料;一类是吸管、彩带、布条、包装带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干果、圈、图片、小棒、果冻盒等。孩子们对丰富多样的材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一有空他们就会选择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编织,态度积极、身心投入。另外,在区角中放置半成品编织玩具,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分解研究”,看图编,材料的投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随着材料不断有层次性地投放,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在编织区角中,我细心地观察孩子们的编织情况并做好记录,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调整。如果引导方法不得当,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如:编辫子。刚开始,我直接加入编织区,给孩子示范“编辫子”,示范时,孩子们都说会编,我观察发现,孩子们动手实践时,又不会了。于是,我把编辫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左中右分三份,左手握住一份,右手握住一份,留下一份在中間,左中位置交换,右中位置交叉换,连续不断来交换,编出光滑小辫来。”儿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孩子百念不厌,也便于孩子接受、记忆,再配上形象的动作,更加深了他们编辫子的动作记忆。
儿歌记忆法让大多数孩子都能编辫子了,但在“右中交叉换位”时,很多孩子容易出错。于是,我在编织区角中创设了情境游戏,如“我帮妹妹编辫子”“我是爸妈的小帮手”等,在游戏中编织难点也迎刃而解。此外,教师对动手能力弱的孩子进行个别指导,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幼儿的编织潜能发挥出来,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民间艺术编织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魅力。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走近民间艺术的条件,欣赏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如,开展《美丽的祖国》主题活动,我对编织区进行了和主题相联系的相关拓展,创设了“我知道的编织”活动,生活中的编织品更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编织品的实用性及种类、特色等。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又源于生活,孩子们对编织的兴趣,萌发了创作编织品的意愿:孩子们编织蝴蝶结,摆成心形的图案;用编的辫子,创意粘贴出“祖国妈妈生日”的字样;用各种材料编织手工制品作为“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
在“欢庆六一”的主题活动中,我把主题延伸到区角,在“好玩的纸棒”区角活动中,他们自由选择编好的辫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装饰纸棒。月月选择了彩色的辫子,装饰出来的纸棒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妞妞则选择了纯色的辫子,她很仔细的一圈一圈地绕着,装饰出来的纸棒颜色很有规律,给人另外一种美的感受,其他孩子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装饰出与他人不同的纸棒。孩子们拿着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六一表演,眉开眼笑。
在编织区角中,幼儿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或者废旧物品进行制作和造型活动,学会用简单易得的材料美化生活。编织区角活动教会了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的编织,培养和训练了他们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巧的动手能力,这是我们送给幼儿的一份丰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