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10-25 01:55吕学军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情感表达核心素养

吕学军

【摘要】本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种类型能力,论述从培养语言理解能力,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培养初步审美能力,为提高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深化语文素养的层次;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探索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情感表达 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20-02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文件,提出要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2016年,国家颁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计划”,使得核心素养问题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从教育观念来看,核心素养贯穿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内容来看,语文核心素养指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这四种类型的能力。以下,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语言理解能力,为提高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语言理解能力就是学生对字、词、句的涵义有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掌握全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逐渐培育学生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明晰文字的涵义,情感感悟与评价任务等多项能力,在对文本表述特点有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语感。所以,语言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受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已经初步掌握口头语言的运用规则,能够根据一定的言语策略来开展语言交际。但是,建构字形与音义两者的关系,对口语表达做系统地规范,规范书面表达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活动来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掌握字词音、形、义三者建构的方法,语言理解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活动的基础上,是个人积累阅读成果的结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并且有计划地选择书籍去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通过没有触摸世界的眼睛来描写对春天感受的文章,小学生很难体验出盲人不能看见光明世界的心境,更加难以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教师在讲授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字,在熟读基础上领会盲人女孩用双手拢住蝴蝶与放飞蝴蝶的心情。这样在多次诵读过程中,学生慢慢走进盲女孩的内心世界,领会其中丰富、细腻与安静的情感,领会生命对人的意义,对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语言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语文素养随之增强。

二、培养初步审美能力,为提高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也是作者审美能力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举措。文学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美,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修养能使学生品位与欣赏文字所表达的力量、内在画面与心境。鉴于美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文学的情感美、文字美与课堂教学活动密切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文字的价值与奥妙。另外,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具体来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的美,应该把握细节,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字中“一静一动”互相结合。

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山居秋暝》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审美意境,让学生深刻领会王维诗句“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以及诗句中动静相结合的和谐美与自然环境的宁静美;在领会诗句文字的意境美时,感受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流露出的高洁情怀。这样,学生的审美素质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审美素养也获得了发展,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培养思维能力,深化语文素养的层次

思考是学生对知识内化与理解的过程,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然途径。小学生由于处在年幼阶段,对语文思维方法掌握存在局限性。小学生思维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语文材料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运用材料的整合能力却比较弱。对于一些比较感兴趣事物,学生通常采取直观形象的想象、联想,思维方法比较单调。在思维品质上批判性严重不足,缺乏深刻性,难以对语言现象或者语言材料做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或判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应侧重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需要,以及语言实践活动的需求整合运用材料,开展思维活动。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答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破旧迎新、敢于质疑,也要善于思考有价值与疑问点的问题。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节课时,文章描绘了大量热闹的打斗场面,气氛紧张,让人热血沸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林冲为什么不直接与洪教头较量,柴进大官人内心又是什么想法与态度,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林冲待人谦虚有礼,洪教头傲慢无礼,面对洪教头的无礼,林冲只想着忍让。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获得了升华,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与思想,语文素养获得了提高。

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焦点,也是语文课程的重任。语言应用能力就是一个不断积累语言,并且把积累的语言进行内化,然后在口头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中灵活应用、积累语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采取布置作文或者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达到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如举办一场辩论赛,主题是“社会文明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法律还是道德”,让学生根据自己观点来选择站队辩方,每一次的发言时间不应该超过一分钟。通过辩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语言潛能,在活跃氛围的过程中达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布置丰富多彩的作文,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借着学生的生活为主题布置作文,让学生描写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小伙伴相处的趣事、校园生活的开心事。通过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审美情感,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敏玲.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7(7)

[2]曹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积累大阅读”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6(20)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思考能力情感表达核心素养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