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星星之火》演唱特点及其文化意蕴

2019-10-25 01:51刘婕萍
关键词:演唱特点

刘婕萍

摘 要:《星星之火》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民族歌舞剧,其演唱和继承,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新时代文化艺术繁荣创新的角度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大都凝聚着音乐人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体现着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文化情怀。民族歌舞剧《星星之火》的创作和演唱同样具有着这样的文化蕴涵,并通过多重音乐形式和风格魅力得以显现,因此该剧在艺术层面的进取创新和文化历史的继承保护都具有较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该作品演唱特点和技巧的分析与阐释,力图对人们感受艺术,欣赏艺术,体会艺术和领悟其中的价值意义有所帮助。同时,《星星之火》为中国民族歌舞剧新时代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汇聚的创新艺术形式也为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艺术现象,本文的探讨在这个层面上也具有特定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歌舞剧;星星之火;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92-03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以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大型歌舞剧《星星之火》,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劫夫等人精心制作完成的。该剧主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当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故事。其中战士李小凤和老交通员李头以及抗联英雄杨主任等英雄的形象进行了集中的塑造,歌颂了中华民族人民在敌人危急时刻团结一致、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歌舞剧中的很多片段都被奉为经典,后人不断传唱。其中的一些唱段,因旋律优美又简单易懂的缘故传遍了祖国各地。本文主要通过对歌舞剧《星星之火》的演唱特点的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意蕴,并借此来阐释其在我国民族歌舞剧发展中的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星星之火》的韵律与演唱特点

《星星之火》这一歌舞剧是李劫夫众多优秀经典作品之一。李劫夫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诸多的著名歌曲和歌舞剧。他的作品被传唱四方,广为流传,堪称我国的音乐艺术大师。从创作文本的角度看,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旋律动人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他几十年对于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所积淀的,而《星星之火》这部歌舞剧是能够体现李劫夫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因素运用其中的突出例证,吸取了河北梆子等一些戏曲因素和语言特点,从歌舞剧的旋律、情感和歌词的节奏韵律等都能够相互融合到一起,表现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大都凝聚着音乐人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体现着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文化情怀。民族歌舞剧《星星之火》的创作和演唱同样兼具这样的文化蕴涵,并通过多重音乐形式和风格魅力得以显现。从演唱的角度考察,民族歌舞劇《星星之火》具有多方面的演唱特点,现归纳总结于下。

《星星之火》旋律方面体现的特点首先在于口语化。我国地域宽阔,疆域广大,在这片土壤上生活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但无论有何差异,各地民歌的旋律都与当地的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星星之火》中就有东北民间元素的展示,如第四幕:当李小凤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唱出的:“你倒是说”,就采用了这种旋律手法。在这个唱段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旋律的视角发现,“你说”这两个字在旋律上的音程跨度在不断地加大,然而“你倒是说”这一句的时候,旋律的音准又大幅度地提高了,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生动的展现出主人公当下急迫的情绪,气急败坏地追问李小凤。在现实表演中,与其说演员将这段旋律唱出来,不如说是通过喊的方式表演出来。

此外,旋律中散板的运用也是该剧演唱的突出特点之一。散板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演奏形式,属于我国的独有民族民间音乐,在许多民歌中都常常出现。哭腔作为散板的一种形式,常常出现于河北梆子中,为了进行悲伤情绪的表达。散板在旋律上具有速度自由和表演时具有哭诉的特点。第四幕出现的《日本鬼子你好狠心》的唱段时,为了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母亲在日本鬼子的残酷迫害下,那种无奈无助和绝望悲痛的感觉时也运用了“哭腔”。在最后一段,李小凤号召大家共同抵抗日本人时,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情绪,那一段旋律唱段的节奏较为宽泛,乐队在此段的表现形式采用的是连续八分音符的律动,“紧打慢唱”的形式形成,这种形式也是散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星星之火》的演唱技法

从演唱技法的角度看,《星星之火》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最初,歌舞剧的序曲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开场出现,作用是引出下面的剧情,但是在格鲁克歌舞剧改革之后,在序曲中加入了剧中主要角色的主题音调,这样的作用是能够为后来的情节做出铺垫和指引。经过不断的发展,序曲也会作为独立的音乐进行表演。在原版的《星星之火》中是没有序曲出现的,但是这一次吴晓云教授在重新编排式创作了歌舞剧的序曲并且在全方面和原曲贴近,序曲的创作中采用了原版歌舞剧中最著名的唱段,以此作为主要的贯穿,这样的安排既保持了与原版歌舞剧的主题的统一也为后续的发展进行了精彩的铺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主题片段,a例在原剧中采用了八三拍,有利于对革命乐观主义的充分表达,然而b是对序曲的主题材料的片段进行的再加工,它的音符集合同4a的一样,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作曲家对它进行再次创作后比原来的主题更加生动了,同时也更加和乐器相融合。这种改变需要作曲家非常深厚的创作功底以及丰富的创作经验。像柴可夫斯基曾创作的交响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著名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作品之初,木管的演奏将大家召唤到了中世纪中,作曲采取的方法于这个异曲同工。在序曲的第105小节处作曲家直接引用了歌曲《松花江上》中的旋律片段,并加以发展。此曲虽然不是原歌舞剧中的唱段,但作曲家在此处引用此曲的音调却恰到好处让观众身临其境,重温历史,警钟长鸣,为之后歌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地点上的铺垫。

另外还运用了多调式复合。多调式复合是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虽然原歌舞剧也是创作于20世纪,但由于历史原因及歌舞剧所反映的内容在创作技法上并不属于现代风格的作品。但在这次复排中为了更好地反映剧情,作曲家在作品局部也应用了该手法。比如在复排中为了更好地反映剧情和丰富音乐表现力作曲家创作了《漫山遍野都是什么歌》唱段,在创作时作曲家为了突出黑田这个日本关东军管的人物性格,采用了日本的民族调式,同时,该旋律也渗透着中国民族调式燕乐羽调式,产生多调式复合手法。不同曲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够与原来的版本的音乐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同时还将黑田的背景进行了强调突出。

此外,复调手法运用作为一个演出特点也值得特别关注。复调手法作为音乐创作中尤为重要的手法,常在大型音乐作品中被采用,大型音乐作品的综合性较高,一种手法过于单调,所以需要多种创作手法的结合。在这一部歌舞剧里,除主调之外,复调也再多处被运用,下面我们将对这个技术的运用进行一些分析。先看多声部模仿,《星星之火》第三幕中,作曲家在《做好军装送前方》唱段中的七十到七十六小节中用到了模仿的手法,通过对两个声部形成的旋律来进行模仿,在同一时刻,为了有规律的使音乐的情绪一步一步走向高潮,旋律线呈现上升趋势。再看音色对比,在管弦乐的作品中,多有用到音色对比,作曲家为了能够使作品更好的表现会利用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将他们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但是合唱中,音色比较单调,都是人声,包括了两种音色,男音中又可以分出男高音和男低音,女音中也可以分出女高音和女低音,作曲家在写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上面这个例子在音色上有对比的同时在旋律上也形成了模仿,通过男女音色和高低音的不同使得声部的层次较为鲜明,有利于音乐作品的鲜活和生动。最后是间补手法。间补是一种思维的体现,是在主调创作时候产生的,严谨的来说它并不是复调的技术。间补是指在主旋律停顿较长的时候对这段时间运用其他声部或者是音色来填补的行为,这种做法有利于音乐进行的连续性。在《星星之火》这部歌舞剧中,《说起游击队》唱段中曾经出现,第四小节的停顿就运用梆笛对它们进行填补,这样在使音乐更加连续的同时,也对音色进行了丰富。

三、《星星之火》的和声分析

除了上述归纳总结的演唱特点外,民族歌舞剧《星星之火》在和声处理上,也有值得重視的独到之处。大体说来该剧的和声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非三度叠置和声,歌舞剧第一幕中《我孙晶石这几年》唱段的引子部分的乐队缩谱,该段落的和声包含了—个纯四度和—个大二度这种做法,第一能够淡化合声的功能性,对传统和声的结构进行了改变,而且与原作的音乐风格相一致;然后这个唱段的主人公是汉奸,这种做法有利于对人物进行生动的刻画;二是和声色彩性的运用,该剧唱段《同志们不能没有她》这一小节之初,主要为日本人在汉奸的通风报信下偷袭了东北抗日联军,这样一段内容需要紧张和激烈的音乐来进行体现,所以作曲家秘籍的采用了弦乐低音区的并同时进行了打击乐,多重的变音使得生动的场面呈献出来,这种方式对歌舞剧背景内容的展现非常重要。

四、结语

歌舞剧《星星之火》的成功是我国民族精神教育良好成果的一个优秀体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不变的信念,热爱我们的国家是一种信念和原则,同时我们还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精神,用自身的力量为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做一份贡献,这部歌舞剧,是一本生动的有关于信念以及理想的书,其中的很多片段被封为经典,广泛流传,被后人传唱,这些歌曲的词句、语调中渗透着颂扬民族精神,没有祖国是一件非常可怕和无助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革命人何以永远是年轻,因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永远是年轻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民族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经历的沉淀,回首过去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展望未来,民族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根基和底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星星之火》这部歌舞剧的再次编排则是民族的底蕴和时代发展的相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肉里,掺进我们的而生活里,我们需要将优秀的文化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15.

〔3〕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4〕居其宏.歌舞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5〕钱苑.歌舞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演唱特点
浅谈歌剧咏叹调《花名册》的演唱特点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试析歌曲《问秦俑》的创作与演唱特点
艺术歌曲和歌剧演唱特点分析
盐城弶港渔民号子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