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 相关研究:注意力的中介作用

2019-10-25 01:29黎卓承邹增丽张琼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中介作用手机依赖

黎卓承 邹增丽 张琼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注意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注意力问卷、手机依赖程度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36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了解手机依赖及其由此伴生的注意力转移问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交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能够直接影响社交焦虑的产生,同时也能通过注意力这一中介间接影响社交焦虑,提出要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缓解社交焦虑,并引导他们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孤独和焦虑。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社交焦虑  注意力  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017-0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但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学校园中,许多学生成了“低头族”,经常在看手机。研究者师建国指出,“手机依赖”也可称为“手机依赖综合征”,它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过度失控,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到损害的依赖状态。另有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诸如颈部,肩部与背部疼痛以及听力与视觉等身体问题。从心理的角度上看,甚至会出现高度的焦虑、失眠症状以及抑郁等情况。在黄乔蓉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性格较为内敛和孤僻、社会交往能力低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而社交焦虑是指人们在公开场合或社交情景下,害怕被他人注意和担心自己会出洋相或者行为窘迫,从而获得一种紧张、不适或者尴尬的体验,而且自我评估较为消极,想方设法地回避各种社交行为。他们在与周围人交往或被他人注视时会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过分看重他人评价的同时又害怕他人贬低、蔑视自己。因此,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拒绝与他人直接相处,更愿意选择间接交往来缓解自我焦虑,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从关注大学生注意力缺失的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过度沉迷于手机的网络会分散他们学习、社交等情景的注意力,也即产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缺失的现象。更严重者,会产生学习倦怠、上课走神、社交焦虑等情况。由此可观,大学生手机依赖、注意力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

本文以手机依赖为出发点,以社交焦虑为落脚点,从大学生注意力着手,通过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注意力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了解手机依赖及其由此伴生的注意力转移问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交活动的影响,以期加深对手机依赖群体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理解,从而为手机依赖行为的控制、注意力的提升,以及社交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时代变迁的线索和社会观察的视角。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随机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医学类、药学类和非医非药类三个大的专业性质进行随机分层抽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规模施测,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问卷447份,回收率98.68%,其中获得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为82.55%。其中男生113人(30.6%),女生256人(69.4%);大一学生110人(29.8%),大二学生120人(32.5%),大三学生139人(37.7%);来自城市118人(31.9%),非城市251人(68.1%);年龄为18~24岁,大四学生因外出实习未能成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注意力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本研究从注意力的稳定性方面对注意力进行观测,即研究对注意力的界定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此问卷共8个项目,包含正向题目和反向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5”代表“非常符合”,“1”代表“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其注意力越不集中。在进行正式测验前进行了预测,有效样本数为61,用 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0.743符合标准,表明该问卷可信、有效。

2.手机依赖程度量表。此量表为王正翔在2013年编制的,用于测量青年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情况。根据成瘾行为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文献构建了技术性、冲突性、持续性、戒断性、凸显性共5个维度,总计20个项目。其中有3个维度是参照DSM- IV判断成瘾症状标准来制定的:戒断性(7,13,14,15条评分之和)是指无法使用手机时出现的负性情绪反应,冲突性(12,17,18条评分之和)是指手机对个体生活的负面影响,凸显性(1,2,3条评分之和)是手机使用对个体的重要意义。另外,持续性(4,5,6,16,19,20条评分之和)是指持续、不间断地使用手机,技术性(8,9,10,11条评分之和)是指操作手机过程中的习惯行为。量表的操作手册指明,总分为100分,被试得分大于理论值60分,则其具有一定的手机依赖倾向;得分等于60分认为手机依赖程度一般;小于60分则认定为无明显的手机依赖倾向。此量表总的α系数为0.832,所有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517~0.717 之间。

3.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该量表由Leary编制,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且与社交交往中的自陈焦虑相关良好。IAS共有15条自陈项目,这些项目按5点计分对其一一进行作答。总分为75分,焦虑程度与总分呈正比。被试总分大于45分则其具有相当的社交焦虑水平;小于45分则社交焦虑水平较低。量表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87条筛选至如今的15条,现量表所有条目与其他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系数大于0.87。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4.0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描述统计。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数进行描述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手机依赖总平均分57.90分,标准差9.53,最高分为91.00分,最低分34.00分。得分大于理论值60分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共有148人,占总人数的40.1%,得分小于60分无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有221人,占总人数的59.9%。

2.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具体如下:

(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以性别作为分组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数及其5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到手机依赖、持续性和凸显性在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2)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恋爱状况上的差异分析。以恋爱状况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数及其5个维度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技术性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依赖总分、持续性、戒断性、冲突性和凸显性都无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3)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以“是否为学生干部”这一统计学变量作为分组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数及其5个维度进行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技术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手机依赖总分以及在其他各维度上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性。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分析

1.大学生社交焦虑描述统计。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分数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所示。社交焦虑总平均分48.27分,标准差6.98,最高分72.00分,最低分25.00分。存在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共有216人,占总人数的58.5%,不存在手机焦虑的大学生共有143人,占总人数的41.5%。

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如下:

(1)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男生。

(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恋爱状况上的差异。以恋爱状况作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不同恋爱状况的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上有显著差异,没有恋爱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恋爱大学生。

(3)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以“是否为学生干部”作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社交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

(三)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注意力的相关分析

把手机依赖总分、社交焦虑总分、注意力总分两两求相关,所得到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9所示,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注意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4和0.490,注意力与社交焦虑的Pearson相關系数为0.248,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

(四)注意力在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用spss24.0做process中介效应分析。其中手机依赖均分为自变量,中介变量为注意力均分,社交焦虑均分为因变量。

第一步,检验中介效应分析,由表10可知p值为0.000小于0.01极度显著,这说明模型M=aX+e2通过显著性检验。所建立的模型M=aX+e2如表11所示,也即手机依赖和中介变量注意力的回归,p值为0.000小于0.01极度显著。其中手机依赖系数为0.56,常数为1.16,p值为0.000小于0.01极度显著。因此模型可以写为M=0.56X+1.16。

第二步,再次检验中介效应分析得表12,p值为0.000小于0.01极度显著,同理,说明接下的Y=CX+bM+e3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如表13构建的模型所示,因变量社交焦虑对两个自变量注意力和手机依赖的回归,p值为0.000小于0.01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模型可以写为Y=0.231X+0.14M+2.11。

第三步,得到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值表14,直接效应系数为0.231,间接效应系数为0.07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0.076/(0.231+0.076)=0.248,因此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8%。

三、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占被试总人数40.1%的大学生具有手机依赖倾向,所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手机依赖的倾向。而从手机依赖在性别这一统计学变量上的存在显著差异和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总均分大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可以发现,女生似乎更容易比男生沉迷于手机网络。这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符。在手机依赖凸显性和持续性这两个维度上,男女性别也是有差异的,即女生更加看重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手机网络上。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全面。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愿意花时间在手机上购物、聊天和观影等娱乐活动上。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敏感,情感更为细腻,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也更愿意通过手机与朋友们倾诉。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从恋爱状况上来看,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要高于未恋爱的大学生,并且两者在技术性这一维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换而言之,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相比于未恋爱的大学生在手机的使用习惯上存在着不同。研究对其的解释是,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需要通过手机上的聊天工具与另一半交流来保持亲密关系。另外,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技术性上同样差异显著。研究发现是因为学生干部需要使用手机接收和传达学校的通知。在冲突性与戒断性这两个维度上,所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其都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无论性别、年级和专业等,如今大学生在不使用手机一段时候后都会普遍出现一定的戒断的症状,轻则有不适感、空虚;重则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且过度使用手机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中得到,有不同程度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共计216人,占总人数的58.5%,平均分48.27分大于理论值45分。显然,如今有一定的社交焦虑行为及心理倾向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性别、是否恋爱这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在社交焦虑的得分要高,未恋爱的比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高。存在的解释是,女性相比于男性在社交情景更为被动、消极。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男性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期待为“主动、大方,沉着冷静”,女性则更为害羞和依赖性强,所以她们在社交方面有一定的回避行为和产生焦虑的情绪。而未恋爱的大学生相比于在热恋中的大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展开过多的社交活动,部分存在的原因是她们害羞和内敛的人格特质。另也有研究指出,具有一定完美主义倾向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社交焦虑,原因在于他们时刻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展现出不完美的形象,在社交活动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现,因此产生一定的社交焦虑。研究对社交焦虑进行高低分组对手机依赖五个维度做了差异检验,得到高低分组在冲突性、持续性、戒断性和凸显性这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指出,高分组社交焦虑的大学生频繁地使用手机,且手机对于他们来说也存在着重要意义。同时,社交焦虑者对手机功能的选择也有着偏好:高社交焦虑水平的人不会花太多的时间与他人进行通话,而是较多地通过信息间接与他人联系,所以他们在手机的使用上更容易出现无法使用手机时出现的负性情绪反应和对其生活的负面影响。

(三)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注意力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手机依赖、社交焦虑和注意力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结果: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以及注意力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则对其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社交焦虑程度也相应越高;大学生的注意力越是不集中,那么他们越会沉迷于手机网络。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社交场合中过度地使用手机,必定会影响和分散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和在社会交往中的专注程度。相关研究指出,手机依赖并不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对手机的功能以及手机可见内容的依赖。这种依赖能暂时缓解因焦虑而产生的不安等情绪,让大学生存在逃避现实的可能。因此,大学生会在社交场合中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与回避行为,对人际关系逐渐感到失望,在学习中也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沉迷于手机网络之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一点从前人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另外一方面的解释在于,人们在社交情景中的焦虑情绪会助长人们手机依赖的行为,削减人们生活中注意力的稳定性。因为焦虑的个体更可能以一种压力的形式来感知某些正常生活事件,为了减少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了更多成瘾行为,而且女性更可能通过手机来维持社会关系。因此,手机成瘾也许是减少焦虑的一种途径。进一步讲,对人际关系感到敏感和紧张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在洪艳萍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一定精神质的人,他们的性格特点为孤僻、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不合群,封闭自我以及不够自信,因此他们在面对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沉迷于手机网络中。所以,他们很难面对面地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他们用手机微信聊天和发短信等降低人际关系焦虑。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的行为,并没有直面个体的自我的焦虑,运用手机与他人进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控制感,因为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组织自己的语言,也有足够的时空距离避免与他人面对面的接触。金荣的研究则从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的角度阐明,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个体,他们使用手机与他人建立某种情感联结,减轻与人们直接接触时的不适感,并且缺乏社交适应性而过度依赖手机,这也是出现手机依赖的原因之一。

(四)注意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对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表明,两者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用spss24.0 process的方法進行中介效应分析和直接、间接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对于社交焦虑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手机依赖变量可以直接影响到社交焦虑。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倾向时,那么一定的社交焦虑会直接产生。另一条是手机依赖可以通过注意力这一中介变量来实现对社交焦虑的变化,其中注意力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到总效应的24.8%。研究对其的解释是,一方面,使用手机会让个体进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人们在此状态下注意力被持续地转移和分散,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患上近似“注意力障碍”等心理问题。换言之,个体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思维难以集中,削减了人们思考的能力,使思维变得浅显且难以深透。此外,过度地关注手机还会让人们处于应激状态,对于外界的变化感到敏感,人们很难安定下来。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持续地、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的行为会占据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之后产生成瘾的倾向甚至是行为,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当中会有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兴致低下等现象,最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缓解社交焦虑,并引导他们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孤独和焦虑,仍需要进一步实践意义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

[2]Jenaro C,Flores N,Gómez-Vela M,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 healthcorrelates.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3)

[3]Kasesniemi E,Rautiainen P.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teenagers inFinland//Perpetual contact.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2:170-192

[4]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4)

[5]栗文敏.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6]孙君洁,李东斌,虞悦.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2)

[7]王正翔.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8]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9]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10]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3)

[11]李宗波,王婷婷,梁音,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

[12]谢晋艳,王晓刚.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6)

[13]李荣刚.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4]陶琼霞.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15]刘文庆,林佳燕.高职新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16]肖雅戈.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7]刘雪.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8]Billieux,J,Linden,M V D,D'acremont,M,Ceschi,G,Zermatten,A.Doesimpulsivity relate to perceived dependence on and actual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edCognitive Psychology,2007:21;527-537

[19]洪艷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4)

[20]金荣,闻雪,姜永志.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600012);2017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研究项目(2017LSZ018);2016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P15022)

【作者简介】黎卓承(1997— ),男,江西新余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学生;邹增丽(1982— ),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中介作用手机依赖
动机调控对成人英语学习成绩的作用研究
不同媒体下感知价值对品牌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
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