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探究

2019-10-24 09:15刘彦伯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人力资源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认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的人才应具备精通的网络技术、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以及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方法,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措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高职人力资源人才;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人为本,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20-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改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遵循“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坚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人力资源分配合理,企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将互联网技术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企业中人尽其用的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

“互联网+”不仅仅是强大的互联网,它更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充分把握以及利用“互联网+”是未来所有企业要走的必然之路。综合来看,“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巧妙利用大数据平台。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分配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中的工作业绩评定职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公平决策员工的职位调动等;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反映出来的员工调查问卷了解职工心理需求,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保障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二)人力资源的有效重组。现代科技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现代产品的发明与制作,需要更多人力物力与科技力量,制作难度更上一层楼,所需要的人才也涉及众多领域。在一款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需要众多领域相关专家的相互合作,这就需要跨领域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重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分配任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人才的适应性与适应度。真正开展项目之前,需要对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选拔,然后进行培训。企业目前对于人才的需求,属于多元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就需要人才的跨领域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跨领域人才时,可以促进各行业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合作共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人才的多领域流动。但在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在人才流动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以及应增强集团和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人才的流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群體扩大。互联网就像是一张大网,它几乎将整个世界容纳了进来。同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也早已被容纳进一张大网之中,在这张网里,包罗万象,它涉及各种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发生关系的各商家、顾客、合作企业及其内部成员等,凡是能和企业有所联系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中心,呈网状发散,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呈现出一个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态势。

(四)推进公司管理民主化进程。互联网无边界管理改变了“以企业高层为中心”的局面,互联网下的“去中心化”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企业中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下层的沟通效率,缓解公司员工间的矛盾,有利于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另外,利用互联网的民意调查、决策投票等功能,可以让公司职员广泛地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的人才素质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力资源人才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一)具备精通的网络技术。网络现在几乎已经应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了,一个合格的员工需要具备优秀的网络知识和精通网络技术。比如办公室的文秘人员,就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网络应用技术、PS高级应用、Excel表格应用等。具备更加专业的多媒体技术,才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赢得各种先机。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各种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技术,深入地去研究网络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多方面发展的能力。有的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很精通,但是未来社会要求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因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需要多领域跨行业合作发展,那么就需要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培养多元发展的全能型人才。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也要加强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互联网+”背景下,要求员工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多方面发展以适应工作多方面的要求,促使工作顺利完成。因此,互联网思维下,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方法。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传达工作指令,保证工作按时完成,人力资源人才必须树立网络思维管理理念,利用方便的网络技术传达信息。现在QQ、微信等通信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企业通过这些平台进行项目宣传,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与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来就比较复杂,层层管理,更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有效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人才需要更新管理观念,紧跟时代发现潮流,顺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工作新模式,利用好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层层管理,加强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信息沟通的实时性,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高职人才的专业素养。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措施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高职人力资源人才。高职人力资源人才对专业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入,对于专业实践性的要求了解更透彻,所以在工作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要扩宽高职人力资源人才的知识面,除了教师课上授课,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比如网易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百度等进一步探索知识,培养出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促进社会人才资源优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高职人力资源人才需要具备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将媒体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职业中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将重点放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这需要以实际工作情景为基础构建教学体系。首先,校企合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我国南方有较多的成功案例,一方面是由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南方地区“互联网+”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可以借鉴南方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验,如学校邀请相关企业、基层政府机关、兄弟院校等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调研,并指导学生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交流,了解工作模式和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人事政策、招聘方案、供求分析等事项。其次,要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重新设置课程,构建新的学习框架,建立以基础素质能力、职业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模块的教学体系。同时,在“互联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高职人力资源人才,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让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接触到相关企业,加强理解所学知识和未来的工作内容,提高未来人力资源的质量。高职院校本身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在学术方面的教学成果不太显著,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互联网+”的推行,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以人为本,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与资本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才不仅仅是一项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可以創造出新的资本,利用人才优势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和产业增值。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持,加快人才的流动。

如今,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进行人力资源培养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重要性也不断显现,企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互联网视频会议进行管理,通过视频会议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将这些时间和资源投入到人才的管理方面,优化人才管理模式,帮助企业树立起新型的人才管理观念,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面,学校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实践育人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践技能的交流和培养。“互联网+”背景下的沟通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降低了沟通成本,推动了企业中的人才流动和信息流动,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性不断实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培育出更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认知实践—专业学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流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又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学校应定期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去企业培训,或进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挂职锻炼。同时,也要积极“引进”企业中专业素质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拓宽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巧燕,范炜斌.“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财经界,2016(6)

[2]王民钢.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J].中国市场,2016(9)

[3]张彦.高校创新创业的观念辨析与战略考虑[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作者简介】刘彦伯(1982— ),男,广西桂平人,硕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才培养人力资源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