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生 秦景良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论述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服务模式设计包括基于“两平台”的信息化顶层设计、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办学特色、打造互联网应用亮点等,提出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进行共建、组建服务团队做好支撑和维护工作等对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力高职教育服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电力高职教育 服务模式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34-03
互联网目前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从简单的信息展示、搜索升级到短视频和富媒体应用互动的呈现,功能日益强大。在职业教育领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正积极把互联网引入教育中,不断颁布各类信息化教育政策文件,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各职业院校更多的指引。其中,作为与电力类密切相关的职业类院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受到“互联网+电力”带来的冲击,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电力与通信融合场景的出现,已经使电力行业发展出了新模式和新服务。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供给方,职业院校必然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2015年“两会”被提出,在2017年出现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到了2019年“两会”“互联网+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已经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互联网是数字化信息流传递的平台,其传播速度是即时的,而基于互联网的各项网络业务系统都是要遵循一定的信息流程才能使用,此类系统类似流水线作业可使业务活动高效运转。要想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必须契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即把传统的线下办事流程数字化,为此就要改造原来的办事流,从而迫使原有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甚至促进组织架构的调整。由于网络的去中心化,传统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体系还需专门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小组或推进办公室,统筹管理跨越各层级各部门掌握的互联网资源。
(二)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网络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出现了在线远程培训、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内涵有重合,但无不是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再造的新事物。传统面授式教学存在固定的环境和固定的时间,有了互联网的介入,学生可以提前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交流和答题,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个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多样性。
(三)拓展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正向互联网强国迈进,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和相关专业办学都需要各类企业的合作,从师生校园用网、移动基站建设到相关专业的认证和培训,校企双方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选项,如合作化远程教学、职业认证,创新创业等,诸如此类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通过开展这些合作项目可以加深校企合作的融合度。
二、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服务模式设计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广西首批特色高校,学院自201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单位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以“电力特色鲜明、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方向,在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混合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化仿真建设等方面不断践行着“互联网+教育”的目标。目前已建成“万兆骨干化、有线/无线全覆盖、IPv4/v6相融合”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打通数据流转的教学和管理两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一)基于“两平台”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学院以“一站式数字校园平台”和“混合式教学在线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從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两条主线,分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网络环境建设问题,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对学院教与学的流程进行梳理,重构和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使之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在学院层面政策的制定上,已出台多个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文件,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标准编码规范》《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混合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
(二)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办学特色。对于电力类专业相关的实训仿真,由于真实实验的危险性和设备仪器数量的不足,学院通过把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开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交互方式,学生能更安全、更高效主动地掌握各类技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组类型不同的真实电厂环境,运用互联网与虚拟仿真,学生在校内机房通过网络传输,即能同步真实电厂的实时数据,给学生以现场感受。对于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学院引入中关村知名企业资源,通过异地授课方式获取优质的师资资源,实现了校企的合作共赢。此外,依托学院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和变电),通过“2+1”模式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各类运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已面向国内外开展了多次仿真培训,包括东南亚各国的企业职工,如越南、泰国、老挝的企业职工。
(三)打造互联网应用亮点。职业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一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或是基于某套方案就能解决的。而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划逐步实施,在此过程中,为使建设获得可持续性,必须打造应用亮点,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让师生有感,才能持续推进信息化。近几年,学院基于互联网打造了较好的多个信息化亮点,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互联网+迎新”的智慧迎新工作,改变了传统迎新慢、繁、乱的弊端,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二是大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发挥了在线教学的优势,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本地化的结合,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师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三是构建了泛在式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资源等各类专业互联网检索平台,将校内购买及教师自主开发的如关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方便教师在任何时间获取教学资源。
三、实施成效及对教育教学的改变
在学院未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场景一般是各部门各自浅层次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院层面的互联网资源建设与应用缺乏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过程中缺少统一标准,各部门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提取和分析,应用系统流程再造力度不够,多部门协同办公效率较低。就应用的深度而言,很多日常管理都还停留在电子表格时代,尤其是学生事务繁杂的学工部门,在处理诸如迎新、学生请假、评奖评优、宿舍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存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管理绩效不高。同时,在学院行政审批流转上,也存在着纸质流程审签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上,学院初步搭建了混合网络教学平台,但未与数字校园平台互通数据,还是孤立的系统,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优势特点。在通过“互联网+教育”多年的实践后,极大了改变上述弊端,具体如下:
(一)对校园服务管理绩效的提升。以高校常见的迎新工作为例,传统迎新要完成全部迎新流程往往需要2~3天,数据由录入到统计出结果往往需要5天以上,且偶有误差,不容易实时掌握新生报到信息。引入“互联网+迎新”后,学院利用数字校园平台的迎新模块即可显著提升迎新的工作效率。从2016年开始,学院在新生现场报到前就已经采集好新生的到站、贷款、缴费等信息。经过平台数据分析,这些信息给学院精确派车,采购数量适宜的贫困生大礼包,为设置接待点提供了数据依据,从而减轻了迎新管理成本。迎新当天,整个报到流程清晰简洁,人到即办,只需把个人录取通知书的条形码扫一扫,即可迅速获得该生的相关信息,从递交录取通知书、录入缴费、安排住宿到完成整个注册流程最快用时仅需25秒,报到当日上午即办理完成新生人数的60%。高效快捷的方式也让新生和家长赞不绝口。
(二)对业务办事流程优化的促进。针对学院行政办公纸质流转存在办事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学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多次召集相关职能处室对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和优化。首先,对各部门工作管理流程进行清理和反思,从实际情况入手,对每一项具体业务进行认真的梳理,形成了各自的服务办事流程。其次,以数据流转为核心,简化工作流程,根据所处的岗位职权和工作范围,对流程进行适应数字化审签的再造,以适应现有OA办公系统。再次,以服务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坚持管理就是服务。最后,以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的满意度为评价准则。目前学院OA系统已实现网上办公事项共20余项,完成审签超2万次,行政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三)对学院重点项目混合教学改革的支撑。截至2018年底,学院平台在建273门网络课程,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数据量超过30T,总访问量达540万人次,平台平均单日独立访问用户数超过500人以上。经调研,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该平台简单易用,对辅助学习有很大帮助,并对平台表示满意,根据教学评价系统,开设混改课程的满意度已达90%以上。从平台统计数据来看,每天登录用户最多的时间段在20点至23点,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传统教学空缺的时间段。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地延伸了传统学习的时间。此外,越来越多的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试点,将网络空间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探索的试验田和支撑环境。
四、基于互联网构建电力高职教育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互联网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引入教学,很多经验和做法其实在很多高校已经实施过,为避免走弯路,要多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取长补短,充分进行调研后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设计,同时避免照搬照用,防止出现立项实施后成为用不起来的闲置资产。由于信息化是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投入的全校性项目,需要协调好全校各个部门才能完成,校级主要领导须亲自抓落实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引入企业资源进行共建。要充分发挥对接行业一线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校企间的相互服务,构建校企在线联合体。比如通过学校的混合式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企业的顶崗实习可通过平台进行实习过程的(下转第76页)(上接第35页)跟踪和监测;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相应培训资源,开设视频互动教学课程和技术资质认证课程,还可以通过学院数字校园访问学校购买的期刊文献等电子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建。
(三)组建服务团队做好支撑和维护工作。服务模式的构建是项长期工作,必须做好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的搭建,以保障各项任务的开展。利用互联网手段,比如可设置相应的QQ群提供在线答疑,由技术部门提供应用管理、数据管理、基础保障环境管理等后台支撑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离不开专家团队的全程跟进指导,以及针对人员信息化素养的各类校内外信息化培训。
总之,“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趋显著,必然引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上的变化,从而不断改变着其原有的教育服务模式。职业院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构建好“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助力职业教育各项改革更快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宏畅,亓见春.“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7(3)
[2]陈绍敏.面向电力行业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创立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6(3)
[3]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9KY1496)
【作者简介】唐春生(1963— ),男,研究员,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