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活动中盥洗环节的实践与优化探研

2019-10-24 03:02焦金花
成才之路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一日活动实践优化

焦金花

摘 要:幼儿不是单纯的被照料者,他们需要主动发现自己的生活需求,并积极利用环境满足自身的需求,主动适应环境。因此,营造一种让幼儿感觉亲切、自然、便利、可选择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幼儿一日活动中盥洗环节的教育实践入手,阐述如何在洗手环节和如厕环节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盥洗环节;幼儿;一日活动;实践;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5-0072-02

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自由活动、午睡和离园,能否把这八个环节组织好,直接关系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使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与手段,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幼儿园不仅要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还要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文从幼儿一日活动的盥洗环节入手,探索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优化方法。

一、盥洗室的洗手环节

盥洗室的幼儿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洗手和如厕。首先来看洗手这件事,“为什么要洗手”“什么时候需要洗手呢”,这些问题幼儿们会觉得很好奇。有专家统计幼儿在园平均每日洗手10次左右,一般认为在吃东西前、吃完东西后、上完厕所、玩过玩具、碰触到脏东西的时候就需要洗手,有些专家还建议小便前后都需要洗手。洗手需要哪些物品呢?洗手液、擦手毛巾,当然还需要水。物品准备就绪,孩子们就真的会洗手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教师不难发现洗手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形形色色:有的挤了很多洗手液,有的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溅了一身,有的简单一冲了事,有的开着水龙头玩起了水,有的搓着泡泡玩,有的把手上的水甩到地上,有的没擦毛巾就走了,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无效洗手,二是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呢?

1.随机教育,利用环境与幼儿积极互动

在教育活動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再根据这些问题,追问幼儿应该怎么样克服和解决。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师生共同找到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形成动力定型。关于洗手的方法,教师可以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先讨论,再通过多媒体规范的操作演示和朗朗上口的儿歌“挽起袖口,打开水龙头,淋湿小手,挤上洗手液,搓搓小手,冲冲干净,轻轻甩一甩,擦干小手”等方式促使幼儿自然习得。在关于用什么洗手的问题上,幼儿又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说洗手液,而有的幼儿认为是香皂,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讨论——爱上香皂或洗手液的几个理由,大家自由表达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洗手液和香皂都可以。同时告诉幼儿,除了使用洗手液或香皂,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幼儿很快认识到如果不会洗、不按时洗,再好的洗手用品也不能发挥作用。于是问题又回到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环境与幼儿积极互动,根据幼儿的讨论,师幼共同制作展板,将七步洗手法示意图和节约用水的标志贴在盥洗室的墙上,以方便幼儿随时对照,自主学习。

2.灵活机动,具体问题甄别对待

关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无效洗手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还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具体问题甄别对待。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一名善于发现、积极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例如,幼儿餐前都需要洗手,为避免无谓的等待,教师可以安排一段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放松整理,并自觉地或在教师的提醒下去洗手。教师此时对生活环境的创设,还包含对“自然利用幼儿做事的不同节奏和速度”和“给予部分幼儿适当的提醒和关心”的考虑。对于幼儿在盥洗室内的各种让教师“头疼”的行为,教师要客观地甄别,哪些是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需要理解的,哪些是因为条件不完善而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因为指导不到位造成误解而需要澄清的。比如,幼儿洗手液弄得过多主要是因为控制不好按压力度、把握不好量,教师可以在洗手液瓶的按压头下缠上一圈皮筋,减少可按压的高度,这样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幼儿节约使用;冬天天气冷,幼儿害怕洗手,草草了事,幼儿园可以安装热水器;为了解决水流又大又急容易溅湿幼儿衣服的问题,幼儿园可买来专为幼儿设计的水龙头转接装置以控制水流,从硬件上进行改善;盥洗室里的地砖潮湿易滑,教师可以铺上防滑垫,或放置专供幼儿自觉擦干地上水渍的小型拖把。还有的幼儿爱玩水,教师可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个问题,大家商量出“提醒不玩水”的规则,如后面排队的幼儿轻拍前面玩水幼儿的肩膀来提醒,这种提醒有别于教师指定值日生“凶巴巴”地点名,能够更好地营造班级和谐的生活氛围。

总之,教师要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入手,重视并甄别自己创设的生活环境是否能满足幼儿生活需求,尽量减少硬性的、外在的规定,让幼儿快乐地养成好习惯。

二、盥洗室的如厕环节

接着要探讨盥洗室中的另一项幼儿活动——如厕。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早期对幼儿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有益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然而,对幼儿园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发生在幼儿的如厕环节。因此,如何让幼儿学会正确如厕,如何利用环境来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成为指导幼儿如厕的关键所在,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

1.抓住契机,生成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厕所——作为幼儿园的必备设施,也是一项教育资源,正在慢慢体现它的价值,从厕所教育上升到厕所文化,并不是小题大作。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生成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和组织孩子们讨论的形式,找到幼儿对如厕比较感兴趣和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厕需要什么,有没有危险,如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了,如何解决呢?教师可鼓励幼儿去讨论和解答。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和对盥洗室的实际观察,幼儿知道“卫生纸、扶手、遮挡门和冲水阀是必要的物品和设备”。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日常谈话,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卫生纸如“小便用1张,折1次;大便用3张,每张折1次”。在如厕的正确姿势方面,可采用儿歌的形式:“男孩上厕所,人要站站稳。女孩上厕所,腿要蹲蹲稳。进入小蹲坑,找准脚丫点。如厕位置要瞄准,便后冲厕不忘记。”儿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识记。

2.发挥健康墙饰的作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幼儿园可在台阶处贴上黄色警示标志,在地面贴上小脚印作为排队如厕的等待标志。教师和幼儿可共同讨论如厕的注意事项,比如留意台阶,善用扶手,站对位置,便后洗手,衣裤的整理以及不玩水、不拥挤、不打闹、不妨碍别人、不做危险的行为等,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展板贴在盥洗室的墙上,充分发挥健康墙饰的作用,可方便幼儿随时对照,自主学习。

3.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坚持一贯性、一致性教育

教师要坚持一贯性、一致性教育,在如厕环节中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坚持做到“厕所里只要有幼儿就要有老师在”。对遗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为他们更换、清洗衣物,特殊时候还要观察幼儿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面对自理能力较弱、身体特殊的幼儿,教师应随时跟踪,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最终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3岁~6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教师不能盲目追求生活设施的高级和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料,而要积极思考如何让幼儿表达自己的需要,管理自己的行为,承担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马玉兰.浅谈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以甘肃省和政县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2]甘晓彬.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

[3]张爱玲,冷木草.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J].甘肃高师学报,2015(06).

[4]徐洪艳.幼儿园中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浅谈[J].辽宁教育,2014(16).

猜你喜欢
一日活动实践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浅谈一日活动中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