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河南总队医院(450052)高超 罗先润 张辉
河南省中医院(450002)刘影
1.1 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8年4月接收的68例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甲、乙组,每组34例。甲组:21例男,13例女;年龄66~77岁,平均(72.4±4.3)岁;乙组:23例男,11例女;年龄67~79岁,平均(72.7±4.3)岁。研究纳入对象均被确诊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年龄>60岁;且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并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患有精神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冠脉造影,给予甲组常规治疗,且患者均在发病12h内进行入院治疗,具体的治疗内容为将100~150U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静脉输注,同时给予患者吸氧、镇痛、抗休克、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乙组采用PCI术治疗,术前可服用适量的阿司匹林(神威药业集团公司,国药准字H13023716)和替格瑞洛(国药准字:J20130020,生产企业:AstraZeneca
AB)。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适当的冠状动脉导引管、导丝、支架和球囊导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血流分级法对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使用导丝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注入100~200ug硝酸甘油,将先扩张血管置入支架,或直接置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CTFC帧数、血管开通率、平均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中,血管开通率可采用心肌梗死试验血流分级(TIMI)0~3作为评估依据,TIMI血流2级以上及残余狭窄<30%为血管开通成功。LVEF指标越高,表明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各项研究数据,定数、定量资料用例数(%)和(±s)表示,差异用x2和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血管开通率、CTFC帧数比较 乙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LVEF指标明显高于甲组,CTFC帧数明显少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指标、CTFC帧数、血管开通率对比(n,±s)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指标、CTFC帧数、血管开通率对比(n,±s)
组别(n=34) LVEF(%) CTFC帧数(帧) 血管开通率(%)甲组 43.7±4.3 3.21±1.19 25(73.5)乙组 48.2±7.8 0.86±0.82 32(94.1)t 2.95 9.48 5.31 P 0.00 0.00 0.02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乙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8±3.4)d明显短于甲组(19.7±4.3)d,心律失常发生率2.9%、病死率0.0%分别明显低于甲组的17.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乙组患者LVEF、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甲组患者,且患者CTFC帧数、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少于甲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甲组,表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PCI术治疗的效果比常规治疗的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认为PCI治疗可有效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1]。针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害性,临床上在治疗AMI的同时,通常采用升压药物、静脉溶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方法治疗心源性休克。但上述治疗方式只能暂时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压,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冠状动脉成形术、搭桥手术则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性。但老年人因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差、且合并有各种慢性疾病等原因,在临床上采用急诊PCI的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在采取PCI术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过程中,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对手术的耐受性,选择安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2]。
综上所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PCI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疏通血管堵塞状况,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