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吉 尔
“我不是一名电影导演。 我只是一名导演,是使用不同工具讲述他人梦想和故事,并让观众做梦的导演。”——弗朗哥·泽菲雷利
1923年2月12日出生的弗朗哥·泽菲雷利(Franco Zeffirelli),是意大利国宝级的电影及歌剧导演,1990年代还曾短暂进入政坛。泽菲雷利执导的歌剧作品总是带有其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被粉丝们贴上了“泽菲雷利式”(Zeffirellian)的标签。而众所周知的是,泽菲雷利的审美,远远超出了他的歌剧、电影、舞台表演等范畴。今年6月15日,这位导演、设计师、电影制片人、政治家、作家于一身的艺术家在罗马去世,享年96岁。
左页:年轻时的泽菲雷利
弗朗哥·泽菲雷利不仅在人世间驻留了近一个世纪之久,而且他的身世也颇为传奇。泽菲雷利的出生和童年时光非常具有戏剧性,甚至比有些歌剧的故事更甚。泽菲雷利的母亲阿莱德·伽罗希·希普利亚尼(Alaide Garosi Cipriani)在佛罗伦萨的共和国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经营一家服装店。当时,她与一位律师结婚并已有三个孩子,可后来她遇到了光顾她服装店的绸布商奥托里诺·科西(Ottorino Corsi)。虽然科西已婚,但这样一位英俊且衣着无可挑剔的商人,使得希普利亚尼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两人产生了私情。希普利亚尼的怀孕在当时佛罗伦萨的上流社会引发了许多议论。
上:意大利国宝级电影与歌剧导演弗朗哥·泽菲雷利
不幸的是,在这个婴儿出生之前,希普利亚尼的丈夫突然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和这个可怜的遗腹子,而当科西拒绝承认他是这个遗腹子的父亲时,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时在意大利,非婚生子女的姓氏是根据字母表的顺序随机分配姓氏首字母的。等轮到这个孩子时,他被分配到的是“Z”。于是,他的母亲决定给他起名为“奇安弗兰科·科西·泽菲雷蒂”(Gianfranco Corsi Zeffiretti)——泽菲雷蒂(Zeffiretti)是一个假姓氏,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微风”,来自于她非常喜欢的莫扎特歌剧《伊多梅纽》(Idomeneo)的咏叹调“温柔的微风”(Zeffiretti lusinghieri)。不走运的是,户籍管理人员誊抄姓名时少写了两横,于是日后的大导演就冠上了泽菲雷利(Zeffirelli)这个罕见的姓氏。
当弗朗哥·泽菲雷利6岁时,他的母亲死于肺结核。由于他的亲生父亲仍拒绝承认这个孩子,泽菲雷利不幸地成了孤儿。
在这命运的转折中,泽菲雷利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标志性事件——他受到了意大利团体Scorpioni的照料。Scorpioni是由一群英国女性所建立的团体,旨在亲近、保护佛罗伦萨的艺术珍品。团体中有一位玛丽·奥尼尔(Mary O’Neill)女士,她对泽菲雷利的教育非常关心,亲自教授他英语和英国文学,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奥尼尔这个人物形象,后来还成为泽菲雷利1999年拍摄的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中玛丽·华莱士的原型,由琼·普莱怀特饰演)。
尽管寄人篱下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泽菲雷利仍能接受丰富的美学教育。Scorpioni带着他见识了佛罗伦萨所有的艺术珍品,这使得他对视觉艺术、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泽菲雷利还在萨沃纳罗拉(Savonarola)曾经主持过的圣马可修道院(San Marco monastery)的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学习意大利文学,并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原版经典文本。他经常光顾附近的阿卡德米亚画廊(Accademia gallery,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展出的地方)、美第奇宫(Medici palace)和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泽菲雷利被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那著名的圆顶深深吸引,于是他决定将建筑作为他的主修课程。
上:弗朗哥·泽菲雷利与歌剧名伶玛利亚·卡拉斯是多年的好友
下:玛利亚·卡拉斯主演的《托斯卡》
1940年代后期,泽菲雷利在佛罗伦萨学习建筑时,还在剧院担任布景设计助理。在那里,他遇到了比自己年长17岁的、意大利最重要的戏剧和歌剧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泽菲雷利向维斯康蒂展示了他的一些建筑和戏剧设计,于是两人成了恋人,不久后泽菲雷利搬进了维斯康蒂的别墅。维斯康蒂还邀请泽菲雷利担任自己的个人助理,并让他在舞台剧《欲望号街车》里负责舞台设计,随后又让他在自己的新片《大地在波动》(La terra trema)剧组当上了副导演。1948年,维斯康蒂把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搬上舞台,找来超现实主义大家萨尔瓦多·达利做艺术指导,还安排了泽菲雷利做其助手,提携之功显而易见。按照泽菲雷利自己的说法,是维斯康蒂教会了他如何当导演。
也是通过维斯康蒂,泽菲雷利认识了许多伟大的意大利和英国艺术家,包括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llas)、意大利著名影星安娜·麦兰妮(Anna Magnani)和集导演、制片人、演员于一身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50年代,他和歌剧红伶玛利亚·卡拉斯成为好友。在她的要求下,泽菲雷利成了卡拉斯版罗西尼歌剧《意大利的土耳其人》的导演,之后两人又合作了《茶花女》《托斯卡》等多部歌剧,卡拉斯可说是他艺术生命中继维斯康蒂之后的又一位贵人。1950年代中期,与维斯康蒂分手后的泽菲雷利有了文化积累和雄心壮志,便开始追求作为独立导演的职业生涯。
在接下去的十年间,泽菲雷利在意大利各大歌剧院执导歌剧制作,他的国际突破点是在伦敦与琼·萨瑟兰和玛利亚·卡拉斯的合作。同时,他还在英国执导了许多莎士比亚作品,包括1960年在老维克剧院(Old Vic)由年轻的朱迪·丹奇(Judi Dench)主演的《罗密欧和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和1961年在斯特拉特福德剧院(Stratford)由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主演的不太成功的《奥赛罗》(Othello)。之后,应劳伦斯·奥利弗的邀请,泽菲雷利还在英国国家剧院执导了戏剧《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泽菲雷利在舞台设计方面的天赋,以及他执导的莎士比亚戏剧和意大利歌剧,终于引起了大都会歌剧院的关注。1964年,大都会邀请泽菲雷利执导了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该制作由伯恩斯坦执棒。这个制作的舞台布景带有强烈英国风格,装饰性极强又忠实于原著、既传统又合理的舞台设计获得了评论家一边倒的好评。
弗朗哥·泽菲雷利执导的歌剧制作,其丰富的舞台表现总是令观众激动不已。与此同时,也总有一些评论家和纯粹主义者表示,这样盛大的舞台场面会使得音乐和戏剧不堪重负。但即便如此,《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多纳尔·赫纳恩(Donal Henahan)曾将泽菲雷利的职业生涯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故事之一”。
在泽菲雷利职业生涯的早期,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了经典制作,如1959年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Lucia di Lammemoor,由年轻的琼·萨瑟兰主演)和1964年的《托斯卡》(由已处于职业生涯末期的玛利亚·卡拉斯和正处于巅峰期的男中音提托·戈比主演)。与泽菲雷利后期的作品那些巨大的舞台布景相比,这些早期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更多地关注了人物性格的细节处理。在他长长的职业生涯中,泽菲雷利的作品渐渐地越来越接近写实主义,他的舞台布景甚至好像是原封不动地从真实生活中搬上舞台一般。
虽然这位伟大导演的大部分歌剧作品最终都被保存在视频中,但这些视频并不能完全还原在现场观看时的震撼——在剧院中,尺寸巨大的布景填满了舞台的每一寸,无论是高度、宽度还是深度,连镜框式舞台的台口都被设计成为一个框架。对于一部令人难忘的歌剧作品而言,这样的舞台设计的确是引人入胜的,但不可否认这样繁复的设计也会分散舞台上故事的实际进程。但无论如何,泽菲雷利在大都会歌剧院执导过的作品都成了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制作,其中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普契尼三部曲”,包括1981年的《波希米亚人》、1985年的《托斯卡》和1987年的《图兰朵》——每个制作都拥有比前一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元素,无论是巴黎广场、罗马教堂还是中国宫殿,观众都会在看到舞台的第一时间欢呼起来。
琼·萨瑟兰主演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
泽菲雷利的《波希米亚人》是大都会歌剧院历史上最常上演的制作之一。截至2019年1月,这个版本的制作已经在纽约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巡演中演出过486次,并还将在2019-2020演出季再次在大都会舞台上演。
大都会歌剧院泽菲雷利版《波希米亚人》剧照
大都会歌剧院泽菲雷利版《弄臣》剧照
除了执导歌剧,弗朗哥·泽菲雷利在电影界也是位传奇导演。1967年,泽菲雷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影片改编自莎翁名剧,由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这对好莱坞明星夫妻联袂主演,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不过,真正让泽菲雷利扬名影坛的,反倒是之后那部由当时不知名的新人演员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演莱昂纳德·怀廷(Leonard Whiting)和奥丽维娅·赫西(Olivia Hussey)当时正值豆蔻年华,经过海选脱颖而出,为这出莎翁名剧注入了全新的青春活力。该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了最佳影片、导演、摄影和服装四项奥斯卡奖提名,至今仍被视作影史最经典的莎翁改编作品之一。
此后,泽菲雷利又执导了宗教题材的《日为吾兄月为吾妹》(Fratello sole, sorella luna,1972)和《拿撒勒的耶稣》(Jesus of Nazareth,1977),还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舐犊情深》(The Champ,1979)和《无尽的爱》(Endless Love,1981)。与此同时,他执导的舞台剧和歌剧作品,也红遍了欧美舞台,令他成为当时最受追捧的多栖导演之一。
1990年,泽菲雷利再次改编莎剧,执导了梅尔·吉布森版的《哈姆雷特》。影片延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实景拍摄、服装考究、台词简化、节奏加快的特点,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故事吸引到了新的观众,也获得了影评人的一致褒奖。1996年,他继续改编名著,将《简·爱》搬上银幕。该片贴近原著,尤其是女主角选用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让人眼前一亮。
2002年上映的《永远的卡拉斯》是他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长片,影片由法国女星芬妮·阿尔丹(Fanny Ardant)主演,表现了歌剧名伶玛丽亚·卡拉斯的晚年生活,是泽菲雷利在这位老友去世25周年之际,为她献上的衷心致意。
除此之外,泽菲雷利还拍摄过两部歌剧电影,分别是1982年的《茶花女》(La Traviata)和1986年的《奥赛罗》(Otello)。显然,两部歌剧电影中,前者更为人所熟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导演的大部分镜头完全专注于特蕾莎·斯特拉塔斯(Teresa Stratas)令人难忘的表演。后一部虽然是也是著名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在其鼎盛时期拍摄的,却不能称其为成功之作。
大都会歌剧院泽菲雷利版《图兰朵》剧照
泽菲雷利晚年还曾积极从政,曾加入贝卢斯科尼领导下的意大利前进党,还当过七年国会议员,服务于国防、劳工、教育、环境和文化事务。身为这支中右翼政党的一员,泽菲雷利本人的政治立场也相当保守。实际上,这不仅得益于弗朗哥·泽菲雷利在佛罗伦萨接受的文艺复兴艺术教育,还得益于他学习的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名著。与许多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人不同,他并没有接受左翼政治,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英国人一起对抗墨索里尼的军队。
随着泽菲雷利的离去,他的时代和他的美学都成了过往,可以说任何未来的艺术家都不可能拥有他的那种博学,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歌剧中的古典艺术审美。
1996年泽菲雷利在拍摄电影《简·爱》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