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基本图形打造灵动课堂

2019-10-23 03:53徐初标
读写算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性质直线图形

徐初标

摘 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先经历探究对顶角概念和性质——“对顶角相等”的形成过程,再用互余、对顶角的性质解决例2,整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打造了一个灵动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基本图形;灵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9-0158-02

对于“直线的相交(1)”这节课,要打造一个灵动的课堂教学,非但要紧紧抓住“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还需经历以下的思路过程:

首先,说一下它的内容与地位:本节课是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6.9相交线”的第一课时,相交线的知识在小学里已学过,所以课本中只做简单的回顾。然而,相交线的模型这一基本图形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整节课中,首先由相交线产生对顶角的概念,继而得到对顶角的性质,最终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在题目中的综合应用。足可见它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另外,“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作为初中几何的重要定理,由于它具有隐藏性,所以,在图形中一旦有相交线,就要用它的时候,因而,在后续要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圆等这些知识中都有它的影子。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

其次,紧接着看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有三个:

(1)了解相交线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的本质特征;

(2)理解“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

(3)会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教的计算。

目标1解析:由生活的实例或数学解题中产生相交线的必要性,抽象成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来定义相交线,并以图形对顶角的概念的本质特征,这一目标的定位方式是(1)低维到高维 (2)组成要素的关系(3)过程与结果的融合,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的素养的落实。

目标2解析:如何让学生感受证明“对顶角相等”的必要性,从一个给定的图形中得到“对顶角相等”,但任意两个对顶角都相等吗?通过课题引入的剪刀的剪纸过程可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在变?而对顶角的相等关系总能保持吗?从而引发学生用“同角的补角相等”推得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并写出它的几何语言,从而达成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目标3解析:例2中涉及余角、补角以及对顶角的性质的综合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事先让学生读题,看图,做到边读题目,边看图形,边标条件,接着让学生找出基本图形,然后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或用思路导图引导学生从结语出发多渠道地找到已知条件,以上的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建构解题思路,从而达成了目标3。

再次,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分析

对顶角的性质具有隐藏性,一旦看到有相交线的图形,就会想到对顶角的性质,本节课的例2涉及余角、补角以及对顶角的性质的综合应用,作为刚接触到几何推理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繁琐的说理过程,那是比较难的。为了能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可根据“目标3的解析”那样方式与方法,即可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基于以上的诊断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余角、补角以及对顶角的性质的应用,并且包含较多的说理过程。

紧接着,对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动态地演示“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进行一图多变。把整节课的知识点串在一条线上,让学生品味一图多变、一题多解的数学之美,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

由以上的几个环节,我设置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设问:如图,这里有一把剪刀,紧握剪刀的把手,就能剪开物体,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生可能疑惑不解?

追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图形?请你把它画出来。

生不难得到:剪刀的两半可以看成两条直线,中间的螺丝看成一个点,这样就可以抽象成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模型。

小结:象这样,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此时板书6.9直线的相交(1),同时画出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

(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为引出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埋下了伏笔,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与生产。)

二、探究问题,形成新知

师提问: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形成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这4个角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下。

生可能得到:(1)4个,分别为∠1,∠2,∠3,∠4。

(2)4个角的关系:∠1+∠2+∠3+∠4=3600.(3)三个角的关系:变化中不存在不变性——没有固定的关系。(3)两个角的关系:两两配对有6对角,即∠1与∠2,∠1与∠3,∠1与∠4,∠2与∠3,∠2与∠4,∠3,与∠4。

师:(2)对于∠1与∠2的关系如何研究?

生可能得出: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从角的定义出发,得到研究内容:两个角的顶点、边的关系,得到∠1与∠2的位置关系。第二,顶点重合,一边重合,称这两个角“相邻”;另一边为反向延长线,所以这两个角互补。第三,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邻补角的定义:∠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为互为反向延长线,即∠1与∠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师追问:其余5对角的关系呢?生不难得到:∠1与∠4,∠2与∠3,∠3,与∠4这三对与∠1与∠2的关系一样,都属于互为邻补角;而∠1与∠3,∠2与∠4这两对角的共同特征:一是角的顶点相同;二是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此时指出对顶角的本质特征,并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两个角的的边之间的特殊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互为领补角,另一类是对顶角。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所要学的重点内容——对顶角的概念,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融合,直观想象、演绎推理等数学素养的落实。

三、设计题目,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对顶角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及例1。

(1)如图2,点O,P是直线AB上的两点,并且∠1 =∠2,那么∠1 与∠2是对顶角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3,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OD=1790,此时∠1 与∠2是对顶角吗?请说明理由。

【这三个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顶角的本质特征,也为下面的“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的逆命题是否正确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感悟有什么收获?

【小结归纳不仅是知识的罗列,而且应该选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教材P168,A组T3

(2)作业本

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角的表示法,角的和差以及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后,再进行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对顶角的概念成型于现实生活的剪刀的构造,而对顶角的性质的推理过程涉及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课程的整体结构上、知识内在逻辑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面对一个几何对象,从构成的主要元素和相关元素,体验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

要说整个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其实“相交线”这一基本图形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整节课之中,借助多媒体,动态地演绎了“一图多变,一题多解”的数学之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一图多变,一题多种”的数学之美,体会数学图形之美的育人价值。当上课接近尾声时,我在小結过程中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感悟、收获等不同的角度谈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再次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

由此可见,紧紧抓住一个基本图形,只要进行巧妙的变形,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灵动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范良火.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浙教版,2013,(1)

[2]章建跃.我们应该如何教几何[J].中国数学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性质直线图形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画直线
一样长吗?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你喜欢直线吗?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