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正骨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162例临床观察

2019-10-23 14:21岳倩文夏铂马英锋张金军张金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疗效对比

岳倩文 夏铂 马英锋 张金军 张金玉

【摘 要】 目的:观察张氏正骨技术(小夹板固定)与张氏正骨技术配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16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采用张氏正骨技术,对照组采用张氏正骨技术配合石膏托外固定,两组患者均进行肩关节、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的愈合情况及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疗效评价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85.29%,对照组优良率为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氏正骨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较好,肱骨功能恢复快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值得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张氏正骨;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5-0080-04

肱骨干骨折主要指肱骨外科颈远端1cm以下、肱骨髁上2cm处的肱骨干发生骨折,好发于青壮年,约占全身骨折的1.31%左右[1]。其骨折主要由交通意外、跌倒、挤压伤等暴力引起。由于肱骨干周围肌肉的牵拉,所以在不同平面的骨折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随着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骨科医生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因切口较大,术后易伴发并发症,也不乏少数患者术后不愈合[2-3]。相较于其他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更具优势。该療法不破坏骨折端血供,骨折端更易愈合。吴忠马莲渠正骨医院采用保守疗法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该院的肱骨干骨折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5~70岁,平均(40.1±6.8)岁;上1/3骨折患者23例,中1/3骨折患者34例,下1/3骨折患者2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周,平均(5.62±1.59)d。观察组82例,其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5~70岁,平均(42.4±7.1)岁;上1/3骨折患者22例,中1/3骨折患者39例,下1/3骨折患者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纳入标准:通过临床和X线片明确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年龄在5~70岁,无严重心、肝、脑等器质性疾病,受伤至入院时间≤1周,有明显外伤史且伤后局部有明显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绝大多数存在移位骨折,上臂有短缩或成角畸形,并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患者;②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③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骨折;④肱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和肩关节骨折需早期活动者;⑤任何种类的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⑥肱骨远端螺旋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在固定或手法复位后桡神经麻痹加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张氏正骨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配合功能锻炼;观察组采取张氏正骨技术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

1.3.1 张氏正骨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利用顺势拔拉法沿上臂纵轴拔拉,随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①上1/3骨折时,在维持拔拉下,医者先用拿固法固定骨折近断端,助手在前臂中立位拔拉骨折局部至可活动,再沿上臂纵轴方向拔拉,随后用提按法和侧挤法纠正残余的侧方移位。②中1/3骨折时,在维持拔拉下,医者用拇指指腹从远处向骨折处推导,在骨折突起处突然加力,其余四指提按骨折远端向外以纠正成角移位,再用回牵法纠正旋转移位。纠正移位后,助手用拿固法固定骨折局部,徐徐放松拔拉力,使断端互相接触,再用纵压法配合晃摇法,使骨折断端相互嵌插稳定。③下1/3骨折时,助手的拔拉力量要缓和,采用端正法来纠正成角畸形。

1.3.2 张氏正骨夹板固定 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中1/3骨折则不超过上、下关节,并应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果移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方各放一长方形大固定垫,将上、下骨折端紧密包围。若仍有轻度侧方移位时,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若仍有轻度成角,利用固定垫三点加压,使其逐渐复位。若碎骨片不能满意复位时,也可用固定垫将其逐渐压回,但应注意固定垫厚度适中,防止皮肤压迫性坏死。桡神经沟部位不要放固定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而麻痹。四根扎带捆扎,固定后肘关节屈曲90°,以木托板置于肩关节于中立90°位,患肢悬吊在胸前。肿胀明显者,可采用分次复位固定。固定时间成人约6~8周,儿童约3~5周。

张氏正骨石膏固定:采用悬垂石膏外固定,患者坐位稍向前倾,肘关节屈曲至90°,前臂中立位。助手一手握住掌部并用力上托,另一只手在前臂上部用力向下压, 使骨折部分复位。随后迅速包上臂石膏管型,由腋部往下,在肘部稍垫毯片,再继续将石膏上至前臂及腕部。在桡侧腕部置一铁丝环。待石膏硬化后, 以绷带吊起。石膏范围包括腋部至前臂,长短及厚薄视所需重力(牵引力)的大小及患者上臂肌肉的强弱而定。牵引作用可由三角巾的宽窄及其在前臂的位置来调节[5]。固定时间成人约6~8周。

1.3.3 药物治疗 观察组初期患处外敷张氏骨伤宁膏,每2天换药1次。骨折中后期患处外敷张氏正骨膏,每2天换药1次。药膏外敷规范是以局部肿胀为界,外延3cm,外敷药物厚度约2mm,均匀涂抹,用纱布块轻裹后,用绷带包扎3~5层。对照组无需药物。

1.3.4 辅助检查 两组患者固定后即做X线透视或拍摄照片,以及时发现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定时复查X线片,若发现断端分离,应加用弹性绷带上下缠绕肩、肘部,使断端受到纵向挤压而逐渐接近。

1.3.5 功能锻炼 两组患者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肿胀开始消退后,患肢上臂肌肉应用力做舒缩活动及特殊甩手疗法。骨折4周后,根据骨痂量多少,确定锻炼的强度。甩手疗法要求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患肢手提1公斤重物并前后摆动,此疗法有助于牵引的同时防止重叠移位及肩关节粘连,加速肩关节功能恢复。对照组患者则在拆除石膏后进行锻炼。待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加强肩、肘关节活动。

1.4 观察指标 参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6]、Mayo肘關节功能评分[7]对肩肘关节进行功能评价,得分越高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见表1和表2。

1.5 疗效判定 参照临床愈合标准[8]:①无直接压痛与间接压痛;②无异常可动性;③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不清,有一定量的骨痂相连;④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并可适量承重。

临床疗效评价:优:骨折达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骨折端稳定,骨折局部和周围关节无疼痛,肩关节肘关节恢复;良: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肩关节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尚可:骨折对位超过1/2,成角10°以内,骨折基本愈合,肩关节肘关节功能尚可;差: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肩关节肘关节功能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和表4。

2.2两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 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5.29%,对照组为8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手术作为其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较多,但其带来的医源性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同样不可避免。Smith[9]在使用IM钉进行骨折内固定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后期矫正率高达45%。故保守治疗最接近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且人为干预最小,最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故为目前大多数医生首选方法[9-1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皮肉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普济方·折伤门》中有记载:“若因伤折,血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骨折属“骨错缝”范畴,其发生多伴有气血、筋脉等的损伤,其治疗应坚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等原则[12]。首先,张氏正骨采用逆患者受伤机制及骨折移位的原则恢复断端原有的配合关系,并用我院特制的夹板固定肩关节于中立90°位并配合功能锻炼防治肩部粘连。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是临床常规评价指标,评分显示观察组的肩、肘关节疼痛度小于对照组;肩关节的力量测试中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通过两组治疗观察不难可看出,不论是采用石膏外固定患者还是小夹板固定患者,但凡采用手法进行整复并结合功能锻炼的患者其肩、肘关节愈后良好。由于上肢肌肉不如下肢发达,因此在进行手法整复操作上肱骨干骨折易于下肢骨折,稳定性较好,在肘关节稳定性评分中观察组、对照组得分为(9.2±0.8)分,(9.2±0.7)分中得到了证实。肱骨作为上肢主要的运动肢体,对关节灵活性要求高于稳定性,为此在进行手法整复时应遵循手法轻柔、动作幅度小、对位对线良好的原则,而正骨手法采用望、闻、摸的诊断手法来确定骨折的类型,恰好有轻、快,力量轻缓的特点,且患者痛苦小,加之自制膏药,患者前期疼痛、肿胀消退较快。

其次,石膏固定与小夹板固定整体上虽然没有差异,但小夹板外固定可随骨折部肿胀程度变化不停调整松紧度,可塑性强且不易变形,始终处于稳妥固定状态,充分考虑到后期功能锻炼时患肢的屈伸运动,故在患者行动能力恢复上要好于石膏固定。本研究所用的药物也在其他大量研究证明了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性[13]。相比之下,单纯石膏外固定则可能待瘀肿消除后产生松动,导致位移不能及时调整而影响了固定的稳定性,且石膏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进行周期性替换,骨折部位透气性差,易产生瘙痒引发溃疡[2],而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但石膏外固定也有优势,石膏可根据肢体形状进行一次性塑性,仅需15d更换1次,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医者而言其固定更为方便;小夹板则需2~3d更换1次进行复位调整,因此本研究在征求患者意见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固定及石膏外固定两种方式为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再者,以张氏正骨膏为代表的回药方具有芳香化浊、活血化瘀、开窍避秽、轻清升阳等作用[14],用量少而精,加速了骨折愈合。最后,指导患者主、被动功能锻炼,以最大限度恢复肢体的功能。贾红兵[15]在临床中发现早期干预,科学规范化的锻炼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肿胀消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甩手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患者可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对康复器材依赖小、花费少,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力量的恢复,加速肩关节液循环,防止肩部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从而使骨折在筋骨、内外、动静等综合治疗的联系中逐渐康复。

综上所述,张氏正骨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显著,该疗法在长期的传承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骨折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且痛苦少、费用低、并发症较少。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少,技术规范便于操作,适宜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Papasoulis E, Drosos GI, Ververidis AN, et al. Functional brac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Injury,2010,41(7):21-27.

[2]周云明,高峰,张贻良.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60-61.

[3]García-Fernández C, Lopiz Y, Rizo B, et al. 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iled fixation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Injury,2018,(49): 22-2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3-94.

[5]靖佳富.肱骨干骨折石膏固定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教育,2015,7(11): 39-40.

[6]Constant CR, Murley AH. 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14):180-164.

[7]Morrey BF, Adams RA. Semiconstrained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the elbow[J].J Bone Joint Surg Am,1992,74(4):479-490.

[8]施杞,王和鳴.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7-408.

[9]Smith AM, Mardones RM, Sperling JW, et al. Early complications of operatively treat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7(16):14-24.

[10]张伯松,李文毅,刘兴华,等.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49):851-854.

[11]Koch PP, Gross DF, Gerber C. The results of functional(Sarmiento) brac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2,11(2): 143-150.

[12]单于德,单利.回族药学理论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7-8.

[13]刘智,凌超,李连华.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与比较[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 (1):20-22.

[14]陈堃,陈卫川,高如宏,等.发展回族医药之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3):1-5.

[15]贾红兵,高云,黄海燕.规范化功能锻炼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6):575-576.

(收稿日期:2019-05-25 编辑:杨希)

猜你喜欢
疗效对比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