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凤
【摘 要】 幼儿园时期是一个学生的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对于任何外界事物都处于一种不太了解的状态,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让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加多姿多彩。
【关键词】 信息技术;幼儿园;教育活动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课堂上出现了新的教育工具,并且将课堂教育手段进行了改进,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感官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教育,增强幼儿活动趣味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时期的儿童,也就是3~6岁的儿童,他们的语言系统已经建立,他们已经对一些事物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么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就可以利用他们认识事物的这些规律。幼儿阶段要进行儿童多方面能力的教育,例如美术课堂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美。老师不能够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应该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围绕幼儿动手实践进行学习。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行培养,可以通过进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给学生构建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直观的情景进行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幼儿园阶段,大家都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老师也经常结合这个课程内容开展绘画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可以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可爱的人物和有趣的配音;再通过ppt讲解蝌蚪的生理形态,让学生模仿蝌蚪游动时的动作;最后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蝌蚪,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语言兴趣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习兴趣,虽然幼儿园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也脱离不了这个人类认识的局限。所以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时期的学生爱玩爱发现,有意思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更加快乐。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在课件中加入有趣的动画视频和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进行学生引导教育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视频和诗歌激发幼儿语言交流表达的兴趣。老师在课前进行动画课件的制作,让学生通过课件看到语言变化的多样性,,老师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诵,将语言中优美的意境显示出来,让学生兴趣满满。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问题,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虽然幼儿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老师往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而忽略了探究能力的培养,直接将知识告诉学生。虽然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但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无法自己进行问题的探究,所以老师应该要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促进学生思考。这样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将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例如《动物的尾巴真有用》这一内容的学习,要让他们先进行联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动物尾巴都是什么样的;其次,老师播放一些动物尾巴的视频,并且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刚才你们观看了动物尾巴的有关视频,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时候,幼儿们就会争相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老师此时又可以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尾巴对于动物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此时老师再进行知识教育,学生就能够掌握得更加牢固。这种信息技术呈现问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拓展幼儿知识视野
幼儿虽然学习的知识有限,但是他们也需要開阔视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课堂手段,可以更快,更加准确地进行信息传递,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幼儿阶段,学生们都学过《小兔乖乖》这首歌,这首歌的传授可以拉进师生间的关系,让他们以后的学习更加高效。学生们对于动画都有着很大的兴趣,老师可以先让幼儿观看《小兔乖乖》的动画,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再进行歌曲的教唱,学生就能够更加快乐的进行学习。《狮王进行曲》也是学生幼儿阶段耳熟能详的歌曲,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狮子的吼叫声,将音乐情感与狮子王的艺术形象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有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接着老师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让幼儿去表现音乐,他们也就能够轻松完成课堂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音乐学习中,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传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幼儿学习。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教育,增强幼儿活动趣味,激发幼儿语言兴趣,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问题,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拓展幼儿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玮.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启蒙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6(12).
[2]陆琴芳.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思考[J].小学科学,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