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一体化策略

2019-10-23 07:59张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鲜感词句课文

张军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由两篇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组成,这是统编教材首次划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第一次有了“单元导读”。对于这样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懂,要思考:教材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如何利用这些变化实施有效教学,呈现教学的展开逻辑?这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以单元双线结构为纬线,横向发现文本内容的关联

翻开“单元导读”,我们清晰地看到左上角标明的“人文主题”: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右下角标明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样的“单元导读”既告诉我们本单元“写了什么”,又让我们明晰要“学习什么”。对本单元而言,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可以横向拉出两条纬线:一条关联“人文主题”,一条关联“语文要素”。

1.从“人文主题”寻关联

《大青树下的小学》作家吴然为我们描绘了一所地处边疆的民族学校,读者随着文字观摩大青树下的小学一天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所温馨的乡村学校,一个多民族儿童梦想启航的地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能走到一块,坐在一起上课学习,体现的是民族的大团结。

《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一篇经典散文诗。静下心来品读,会不知不觉伴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最渴望的是下雨,因为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其实,花儿狂欢的背后是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有小小心思……这与学校生活体验相关,也与孩子们的天性相关,也许很多孩子读后会产生共鸣。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名人故事,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习的事。孙中山不想糊里糊涂地背诵先生从来不讲解的功课,壮着胆子向先生发问,正当同学们被吓呆时,先生被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发问的精神打动,耐心地为学生讲解书中的道理。孙中山从此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文章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

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的这组课文的内容是有关联的。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为我们勾勒出理想学校应有的样貌和不应有的样子,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告诉我们作为学生在校应该如何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前两篇以散文化的笔法描摹,后一篇以叙事化的笔法记录,都和学校及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互为补充。

2.从“语文要素”找关联

对教师而言,如何确定什么是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其实是需要换位思考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大致梳理出三种类型:一是生字新词,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句,他们充满好奇,有新鲜感;二是有内涵,这些词句饱含深意,需要学生去细读揣摩,在层层剥笋中体会文字的精妙;三是有画面感,阅读这些词句,学生眼前会有情景浮现,脑海中会如放电影一般流动着画面。

(1)生字新词。循着学生的视角,我们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的“坝坪”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称呼;《花的学校》一文中的“荒野、惩罚”等词语;《不懂就要问》一文中的“私塾、戒尺”等词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太懂或是第一次读到,属于新鲜感词句的第一类。生字新词,需要查阅资料,借助图片影像等资源才能明白。

(2)有内涵。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的“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等句子;《花的学校》一文中的“当雷云在天空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等词句;《不懂就要问》一文中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等句子,对学生而言属于新鲜感词句的第二类。有内涵的句子,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

(3)有画面感。引导学生品读时,我们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等句子;《花的学校》一文中的“树枝在林中相互触碰着,绿叶在狂风中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着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等句子;《不懂就要问》一文中的“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等句子,属于有新鲜感词句的第三类。学生边读边想,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有画面感。

二、以长程两段结构为经线,纵向推进单元教学训练点

作为第二学段的起点年级,学生具备了品读课文的初步能力,应进一步强化与培养他们细读文本的能力,但一学期时间毕竟有限,在精读的同时须慢慢放手,让他们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阅读。针对本单元课文,基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横向发现文本内容的关联,建立起“单元双线结构”的两条纬线。接下来,就要以“长程两段结构”为经线,纵向构建单元一体化教学: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分为“教结构”和“用结构”两段,由扶到放推进教学,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学习的方法性。

1.精读课文教结构

根据“语文要素”,在教学中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哪些词句是具有新鲜感的(前文已做归类),接下来在于理解其意思,体会其写法,才能真正感受其精妙,为言语实践所用。如《花的学校》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课后习题”里已有明示:“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拍着大手。”“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从这三句话的表达来看,是有共性的,因为这三句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表情达意。不一定要给学生讲拟人句的术语,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些句子都是把眼前的景物(东风、树枝、雷、花)当作人来写,作者是在仔细观察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才写出来的文字。继而可以这三句话为例,引导学生再去找一找文中类似的句子,抓住本文写法上的特色——把物当作人来写,体会花草树木在诗人泰戈尔的眼中皆有童趣,并尝试仿写。

2.略读课文用结构

《不懂就要问》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编者为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了孙中山的故事展开叙述。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不妨根据“阅读提示”分步推进本课教学。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学习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继而根据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找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最后能结合这个故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深化认知。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发现、理解,进而迁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据经纬线把握教学的“长宽高”,确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有了單元教学的经纬线,其实就有了坐标,便可确定教学的“长度、宽度与深度”,从而把握教学的尺度。从教学长度看,就是课时划分,精读课文安排2~3课时教学,略读课文安排1课时教学;从教学宽度看,精读课文需要品词析句,拓展延伸得更多些,略读课文关注整体,拓展延伸得略少些;从教学深度看,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发现文字背后的密码——写法,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率。循着这样的思路,根据分布的经纬线,从常规目标与核心目标两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表1)。

总之,精读课文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品析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略读课文重在能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对有新鲜感的词句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理解感悟、迁移运用”的言语实践之旅。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李政涛.从“单元”教学到“单元类结构”教学[J].江苏教育,2011(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新鲜感词句课文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KINGSWOMAN
端午节的来历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背课文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