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情度理 甄选观点

2019-10-23 04:08胡相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米罗栅栏写作者

胡相国

揆情度理,“揆”估量揣测:“度”,猜想。

“甄选”,在审查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主要是表明进行选择之时是有根据,是通过了各种条件的审核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随意地选择。(百度百科词条)

读材料,审材料,写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过程,也是命题者、写作者、阅卷者交换思想的过程。

考生,作为考场作文的写作者,面对材料,定要揆情度理,甄选观点。落笔时,眼中有材料,心里有命题者和阅卷者,方可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下笔千言,却不会“离题万里”。思想深度,言辞灵动可以“不落窠臼”:话题范围,思考针对性却不可以“落拓不羁”。

命题者,提供写作材料,提出写作要求,是为规定写作发言的方向和框架;写作者,理解材料,顺应要求,“循规蹈矩”,力显“规矩”下的“方圆”之美;阅卷者,既要与命题者有共识,又要与写作者思“同理”,定夺是非,评判高下。因而,从此角度看来,优秀的考场作文、令人满意的作文分数,是三方共同成就的结果,揆情度理,考场上的写作者争取被认同的话语权;甄选观点。考场上的写作者在被动处获得笔下的主动权。

请看下面两道试卷上的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只小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三夜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去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一丝憋闷,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读材料,可思考以下问题:

1.小狐狸为什么要进栅栏?因为栅栏内葡萄园结满果实。为了吃到美味的果实,宁可“饿三天三夜”,享受了果实的美味后,又要“三天三夜不饮食”,“饱餐”享受止于一顿之间,接受的挑战和惩罚加起来是两个“三天三夜”,时间的短暂和长久完全不对等。如果说后一个“三天三夜”以其作为“狐类”的“智力”,未必可以意料,而前一个“三天三夜”却是它的主动选择,享受片刻的口腹之乐,付出了相当长的口腹之欲,若仅谈于“口体之奉”,完全是一场“折腾”,为什么要让自己受“折腾”的折磨?

2.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为什么会突然妄想“浅水区的生活~依依垂柳~暖暖阳光”“青青水草”“鱼儿们自由自在”,从没在它生命中出现过,“从未真正感受过”,但听“长辈们描述”过,怦然心动的是浅水区的美好诱人,所以身临其境时,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现实既往的世界,实在是“太委屈了自己”,却不会想想身边“长辈们”为什么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无“行动”的实际,描述的“内容”自何而来?有无已经探过路的“前辈”,尚在?何在?会听会接受,也有向往,却无辨别和思考的能力,所以一只追求新生活的米罗虾,比起永远沉在深海,不“问新”“向新”的庸庸群虾,它的境界更高,为何却贸然行动,不理智?

问到此时此处,小狐狸和米罗虾的遭际都可以用“诱惑”来注脚了,狐追求“口体之奉”,是物质感官:虾追求“新的生活”,是精神寄托,都有一种“越是不能得到,越是想得到”的冲动,不管“诱饵”何种形式,在常人眼中都“惑矣”,昏了头,糊涂啊,得不偿失,自食其果,甚至是自寻死路。“拒绝诱惑”,“不可妄慕”的观点,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拒绝诱惑”“不可妄慕”是从此两则寓言中得到的寓意,从故事本身来讲,没错。(所以本次全市统考,此类观点,在阅卷时定为扣题、切题,阅卷者认可写作者这类认识)

可是,阅读有多重性,我们可以继续追究以下问题,考虑有无其他论点的产生。

比较两个寓言故事本身的结局:

1.小狐狸“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享受美味之后,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成功地从栅栏中出来,离开了“葡萄园”这个享受与危机并存之地,并且还积累了经验,有下一季的葡萄果实和另一个葡萄园的美味在等待和期许中。

2.米罗虾“突然胸中感受到一些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享受片刻,却是失去生命的长久代價,世间已无第二只这样的米罗虾,它这样的追求和尝试也随着生命的个体“灰飞烟灭”。

故事为讲而讲,“狐”和“虾”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讲故事人口中,要生则生,要死则死,“生杀予夺”,本就寄托着讲故事人的“用心”,这个讲故事人是谁?是命题者。

再看讲故事人在叙述时用的若干言辞:

1.小狐狸“终于进来”(“终于”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尽情享受美昧的果实”(“尽情”“享受”“美味”,是否也默认葡萄果实的诱惑力实在令人难以抗拒,有理解,有同情,甚至有艳羡的成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只好”,调侃的语调,含着与它进出栅栏同悲同喜)。

2.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忽然”,无根无据,无铺垫,“心血来潮”,欠缺思考,头脑发热,“冲动是魔鬼”),“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只听”,未思考判断,道听途说,未三思而后,亍),“它从未真正感受过?”(“未真正”不深入)。

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带有温度和倾向的,这几缕蛛丝马迹已足以让我们体察到命题者隐藏在故事后面的“陟罚臧否”,小狐狸和米罗虾的所受“待遇”是不一样的:一为调侃,善意的,轻松的:一为讽刺,悲壮的,沉重的。命题者借故事已经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对狐“热”.对虾“冷”。

更为“露骨”的是,叙述完狐狸故事后,命题者甚至直接表态:“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此”一词是如此坦率,况且用的还是如此强烈的反问句式,直接把“狐生”推广到“人生”,“狐”具有了与“人”平起平坐的高度。

看“狐”如何被推广提高幻化为“人”:

狐狸为了吃到葡萄,各有两个“三天三夜”的克制与忍耐,进出栅栏前后的狐狸还是那只狐貍(实体),“此狐”却亦非“彼狐”(精神):美味的葡萄果实已消化殆尽,在狐狸生命个体历程就不曾留下任何印记?栅栏一“进”一“出”时,狐狸的身心感受完全相同?前后两个“三天三夜”的“饿”,“不饮不食”,心理境况完全相同?

狐狸可以自豪地回答:我已品尝过葡萄的美昧,我已尽享了果实的甜美,获得了身心满足,释放了个人的欲望,我比其他狐狸多了体验和经历,我是一只敢想敢做的狐,不亏待自己,不辜负美味的葡萄……

人得到了启示:所有生命都是从生到死的一样的结果,生命的过程却是不一样,有幸的是能够品味知道其中甘苦,收获了经验,得到了教训,滋味多多,不是内容更丰富的人生吗?“活着”对生命个体有更深刻内涵……(此类立意观点,在本次市统考总装中,更受作文阅卷老师的青睐)

看“虾”如何“悲摧”地成为反面教材:

一只深水区生,深水区长的虾要活到浅水区去——“水土不服”,违背常识和规律,“从未见过一丝阳光”到“想去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追求新生活没错,可新生活之“新”也是挑战,有实力接“招”吗?“感慨万分…长长地叹了口气”——不满现状,突破旧界也可以,可自己却顷刻毙命……

错的是谁?怪环境险恶,可新旧环境的置换是“虾”自己的选择;怪长辈们不负责任的蛊惑和煽动?可他们从不曾强迫谁,米罗虾所见到的浅水区的真景,也表明他们所“描述”的美景不是虚幻的,不带有欺骗性……

人得到了教训:面对现状,面对自身,要有正确的认识,慎重些,理智·性,认清自我,才能恰当定位自己的人生和追求:千万要遵循规律,不可妄思盲动……

不要责怪命题者“厚此薄彼”,命题的使命是追求试题的信度(力避宿构和套作,杜绝抄袭),追求试题的效度(有效区分和判定各层次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为此,一定会在命题时斟酌试题的内容,衡量材料的外延,须“天下英雄尽吾彀中”!这个“彀”的设计颇费思量,要“英雄”“慧眼”识得,方可“入”进。

客观看来,命题者须得限制区域,框定方向,否则各自只在自己一隅自话自说,你的“矛”不对着我的“盾”,没有碰撞,怎有交流?所以揆情度理的过程是在审读材料、分析材料,也不例外是在对写作区域和方向作精准定位。甄选观点,已经在选择与命题者情理最为契合的思维结果。

如果没有命题者在“情理”上的指向和指令,也将给作文阅卷带来极大的困惑。文本的理解、思想的表达,是无穷多样的,没有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一个较为明确的尺度,在评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问题非常难以界定,更何况作文这种主观性非常强试题的解答,高下优劣需用数字来明确化和精细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应试作文,写作者必须知道这不是平时的“自娱自乐”,考虑命题者在前,阅卷者在后,这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你的“舞姿”和“舞技”只能在规定“舞台”展示,还得接受“镣铐”的束缚。要充分尊重,甚至可以说完全服从命题人通过试题文字明谕或暗示的情理取向,审慎与有选择性地破题、入题,顺利地、稳妥与阅卷人形成默契。任何表达都是为了交流思想,指向获求他人的理解,读懂命题者,被阅卷者读懂(甚至激赏),才是最为明智的考场写作者。

猜你喜欢
米罗栅栏写作者
米罗:一生像孩子一样画画
白马
论写作(创作谈)
我的世界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米罗制造”梦幻版画体验展2015/10/31 — 2016/01/03芮欧百货(上海)
裤子上的红太阳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