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019-10-23 03:44杨云帆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伍尔夫海浪

杨云帆

摘要:作为一部体现了伍尔夫生命诗学的作品,《海浪》颇具“天人合一”思想色彩。通过探索作家本人“存在的瞬间”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背后的相通之处,透析“天人合一”思想在《海浪》中的体现,认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仅与伍尔夫的生命思索相似,也寓于《海浪》的主旨思想之中,表达了一种于有限人生里寻求无限价值与意义的生命观。

关键词:伍尔夫;生命诗学;《海浪》;“天人合一”;“存在的瞬间”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深受学界关注。《海浪》作为凝结了伍尔夫的生命感悟和创作理念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新颖的写作方式,被评论家视为其小说创作实践中的顶峰之作,在其叙事方式、生态视角、主题思想与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天人合一”思想的视角对《海浪》进行探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

“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1]总体来看,其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道德层面上的“天人一体”观念,二是“形而下”的“天人和谐”内涵。前者关照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等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后者则更关注人与自然在经验层面的相处状态或相互关系。[2]

在精神境界的层面上,“天人合一”思想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主客体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本文所着重聚焦的一点。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关系问题也即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3]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4]这种消除了自然与人类的殊异和对立、模糊了主客体边界的体验中,内外之别与物我之分不复存在,人从而抵达了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5]

二、伍尔夫的“天人合一”——“存在的瞬间”

“存在的瞬间”(Moment of Being)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感悟,它强调了生命的某些时刻对人生的重要价值。她常常感觉到生命在她身旁流逝,而其中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时刻并不多,或许只是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某些片段,这种瞬间被她命名为“存在的瞬间”。[6]伍尔夫认为“生命中有些经历意义重大、震撼心灵、富于启示性,可以被定义为‘存在(being),而与此相对的那种表面的、外现的、物质的生活,则被赋予她‘个人的简称——‘非存在(non-being)。”[7]在随笔中,她曾进一步解释道,在这些“存在的瞬间”,一个个体不仅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更获瞻了一瞥日常生活的混沌表面之下被隐藏的个人与外界庞大的关联。[8]

“存在的瞬间”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伍尔夫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并包含写作观念与生命哲学两个层面的意涵。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存在的瞬间”指代作者认为庸常生活中一些凤毛麟角的重要特殊的时刻。就写作观点层面而言,这是指作家写作时应该穿越纷繁物质的浅层表象,探索自然与生命的本质,捕捉并定格那些意味深长的“時刻”或“瞬间”。影响于作者这样的写作理念,读者常常会发现其笔下人物总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精神探索后,产生电光火石般的幡然领悟,加深了对宇宙与时间、生命与永恒的诠释与理解。[9]

作为生命哲学的“存在的瞬间”,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精神意蕴上存在着共通之处。根据伍尔夫在其随笔中的阐释,“存在的瞬间”指的是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对于自己的存在具有清醒认识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刻,个人的心灵仿佛与外界仿佛联通一体,超越了个体的局限,看到了世界更广阔的样貌及其中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结,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得到彰显,换言之,个体生命的身体的、外物的限制不再存在,人真正成为了组成世界的一部分,人与世界合为一体,因此,“人就是语言、是艺术、是事物本身”,人可以代表和他同为一体的世界及其中的任何一件事物。这种“物”与“我”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的“忘我”、“无我”的“瞬间”与“时刻”,恰恰与“天人合一”思想中“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精神别无二致,达到了一种“神与物游”的超脱境界。在这个意义上,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哲学意蕴上遥相呼应。

三、《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作为深刻体现了伍尔夫生命哲学与创作理念的作品,在《海浪》中,无论是在行文布局还是人物思维感受的涌动之中,“存在的瞬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都多次得到体现。

从宏观的创作结构上看,《海浪》每一章节最开始处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对应了该章节小说人物的人生境遇,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心物统一”,这恰巧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理解的“天人合一”内涵不谋而合,是一种对“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的充分肯定。[10]从微观的文本细节上看,小说中的人物个体也常常表现出与外在世界物体的“合一”,他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身体上的局限也不复存在,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自己本身无法触及的事物,自由无拘地遨游于自然万物的天地之间,达到了一种“神与物游”的精神境界。

此外,《海浪》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色彩更从侧面体现了伍尔夫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看法,赋予了《海浪》更深一层的主旨思想。伍尔夫将小说人物的命运与海浪的起起伏伏相对应,将这些有限生命的个体与无限的自然外物相联结,通过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延伸了他们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当一个人达到这样一种高远自由的境界之时,人外在的身体上的局限已不复存在,人与外物、与世界的界限消泯了,人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自然与天地,便超脱了表面上有限生命的躯体,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获得了无限的生命意义,就像永不停息的海浪。如此一来,有限生命的人成为拥有无限生命、循环往复的世间万物的代表,自由地栖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上获得了永恒和无限,可以以一种超脱勇敢的姿态面对有限的生命与宿命的死亡,正如小说结尾伯纳德所体悟到的对生命和死亡的释然(Against you I will fling myself, unvanquished and unyielding, O Death![11]),获得了更深刻的生命感悟,到达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四、结语

无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海浪》中的创作构思与文本细节,还是她本人“存在的瞬间”观念,均包涵了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相通意蕴,展现了一种于有限人生中寻求无限价值与意义的生命观和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这种东西方的思想共鸣,有利于读者对《海浪》这部作品及伍尔夫本人的思想理念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滕艳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今日科苑,2009(18):162.

[2]刘学智.“天人合一”即“天人和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1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3.

[4]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7):34-37.

[5]关四平.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24-29.

[6]Woolf, Virginia.“A Sketch of the Past.”In Moments of Being.Ed.Jeanne Schulkind.2nd ed.New York: Harcourt Brace&Company,1985:70.

[7]伍建華.存在的瞬间:生命的叹息与呢喃——弗·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叙事伦理阐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0):66-69.

[8]Urquhart, Nicole L.Moments of Being in Virginia Woolfs Fiction.https://writing.colostate.edu/gallery/matrix/urquhart.htm(accessed 05/12/2017).

[9]杨莉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81-86.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8.

[11]Woolf, Virginia.The Waves.Reprinted edition.London: Penguin Group,2000:228.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伍尔夫海浪
海浪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樊应举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