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卫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及教育经费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经费剧增与高职院校应激式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组织构架缺乏顶层设计,内部控制建设主动性不强,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绩效考核模糊等方面。为顺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各级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高职院校 内部控制 短板 新要求
各级高职院校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与一般的事业单位相比,各级高职院校的资产总量及财政资金收支规模相对较大,财政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在收入结构中财政补助资金收入比例也相对较高。同时,财政支出个性化内容多,且列支的政策性强。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对各级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要求日益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赋予财务部门的职能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核算和简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上,不但要关注预算的执行率、预算绩效项目评价等常规项目,政府部门更要侧重考量事业发展内涵建设和内部运行健康发展机制。伴随政府部门管理评价指标日趋理性和刚性,各级高职院校对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益、办学各项目成本因素及成本控制、大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使用效益、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都要逐步适应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各级高职院校必须通过财务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来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运营效率。对于各级高职院校的内控建设必须适应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各级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短板
(一)预算管理水平不足
当前,各级高职院校对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从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方面,各级高职院校执行“收支两条线”和“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依法执行预算,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规范了预决算公开工作,预算执行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但预算执行管理尚存在刚性不足,主要表现为:编制的预算数据普遍缺乏精细度和前瞻性,预算指标的指导性作用不强,缺乏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纠偏机制,缺乏预算执行分析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预算支出的追责问效机制。
(二)成本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各级高职院校在收付实现制下对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要求不高,没有太高的管理要求,信息化手段也相对落后。在成本管理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阶段, 未满足精细化核算管理的要求,对事业发展项目尚未实行收支配比、有效的成本控制及业绩评价,成本管理对经济行为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发挥和凸现。
(三)信息化水平较低
各级高职院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在各职能部门自身的应急需要,没有统一的长远规划,一直采用打补丁式及应急性而建立的网络系统,造成部门之间所用管理软件不一致,取数标准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无法提供实时的动态数据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建设尚缺乏成熟的信息系统支撑。
(四)业财融合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业财一体化水平较低,财务部门仅专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本身的专业领域, 普遍不重视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调沟通,业务财务融入度不高,导致很多财务数据对经济管理的可参考性较低, 财务监管力度显得不足。
(五)普遍缺乏内部和第三方审计机制
内外部审计是实现各级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约束的重要治理机制。目前各级院校财政资金规模日益扩大,内外部审计力量却相对薄弱。因受阻于内部的各种关系,内审的独立性较弱,导致内部审计质量难以直接度量。外部审计一般应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要求进行,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相对较高,但外部监督审计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新要
(一)行政管理科学化新要求
优化行政管理机制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内控体系建设要求,首先要求充分发挥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在内控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重视一把手領导在内控规范实施中主要责任人职责的履行。内部建设要求全员参与,注重自上而下内控理念的倡导,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提高政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其次按照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职责明晰。加强内控牵头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再次实行法制化建设,通过建全完善规章制度,实现行政工作的流程化和规范化。
(二)会计核算精准性新要求
新会计制度重新建立了核算模式,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管理部门要求能够精确掌握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全部资产、负债以及政府运行成本等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要有客观反映。新会计制度也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将报表分为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两大类。增加了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折旧明细科目,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要求通过报表,实现执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预算会计科目与执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科目无缝对接。所以对财务核算工作提出了全面性和精准性要求,进一步强化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功能。
(三)资产管理规范和精细化新要求
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纳入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对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国有资产,追求资产管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求加强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推进产权登记,构建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的管理框架,实现数据共享,通过系统的更新和完善,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避免帐物不符、资产不明、闲置浪费、国有资产流失。
(四)成本核算理念改变新要求
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实现收付实现制,发生的成本项目被视同为沉没成本,在年度决算报表中反映,通常不进行收支配比分析、项目绩效考核分析,这样造成了成本核算细化程度不够,成本效益匹配不精准,缺乏成本控制理念。随着各级高职院校收入的增多,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各级高职院校要实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成本核算的传统理念,对各项财政性收入项目进行成本溯源、精准核算、动因分析及绩效考核,为创收减支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五)嵌入内控要素的信息平台建设新要求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并不是财务部门的“独角戏”,是全员参与过程,内控体系的最终落地实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因此打造各级高职院校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留痕、全环节管控、全方位监督的内控建设体系,将预算管理、财经法律法规和廉政风险控制要素嵌入制度流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和透明化的动态建设。各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应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做到各司其职、运行高效,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间能产生协同管理效应。
三、内控建设今后应加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各级高职院校的内控建设是整个行政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覆盖经济活动和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发挥各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积极作用,倡导全体教职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认真履职。在管理层中应培养核心的内控建设人才,促进内控环境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成长。刚性的规章制度是内控建设的基础,各级高职院校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二)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水平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更加突出了对预算执行信息的重视。各级高职院校应加强预算硬性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下达的财政预算批复,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预算执行过程分析,健全预算项目资金申报、论证、实施、绩效评审及验收制度。专项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申报内容和预算资金列支,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实行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三)提升资产管理精细化水平
以新制度的实施为契机,在全面清查各项资产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资产的分类变化, 重新修订资产清册目录,为计提折旧、摊销等提供依据。对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文件重新制订,健全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资产使用绩效考评。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首先加强网络相关软硬件设施的财力投入,将内部控制要素嵌入业务流程,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业财融合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内控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的效率。其次推进“阳光财务”建设。不断扩大信息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实现财力配置透明。定期预决算公开、财务收支信息公开,接受内控环境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完善监督檢查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原则,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流程,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的准确合理使用,保证内控体系高效运行和执行落地。强化内控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内控缺陷,列出问题清单,及时整改落实,实行问题公开、措施公开、考评公开的原则,通过内控建设的透明考核,确保内控到位,执行有力。
(六)建立内外部联审机制
应健全各级高职院校年度联审机制,加强权力的运行监督制约。内部审计是日常监督的主线,可以对各项经济事项和行为及时纠偏纠错,所以应确立和明确内部审计在内控中角色定位并保障职能的履行。同时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第三方审计,通过对财务收支审计、经济决策和管理审计,对履职行为进行签证和评价,及时发现权力异化行为,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实行追责机制,有效预防廉政风险,促进内控体系的健康运行。
五、结束语
当前各级高职院校正在加强管理,构建高效的治理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财务人员应与时俱进,提升业财融合度,增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制定出更契合实际的内控方案,使组织构架明晰,预算科学合理,制度和流程优化,业务风险点准确把控,助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