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点情,写点意

2019-10-21 18:19刘幸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好友文本情感

刘幸

《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感恩大自然的写景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篇别具韵味的游记,移步换景,从清晨到日暮,漫游在这山景中;也可以说是一篇情谊铮铮的抒情散文,高山流水遇知音,子知鱼之乐,鱼知子之情;还可以说是一篇文韵灵动的想象散文,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加上想象,新奇又浪漫。

崔峦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 、表达方法而得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如此。”因此,《山中访友》的教学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问题是:“作者对山中朋友有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也就是“悟情”“得意”。第二课时的主问题是:“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山中好友的感情的?”也就是“析语”“得言”。但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遭有限的课堂内引导学生对作者与山中好友的情感进行体悟?是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分析,醍醐灌顶般帮助其表达方法的习得?是否在关注“得意”与“得法”时,也不忘却重点字词的有效教学,带学生搭好每一块砖?笔者皆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精进之处,也对本课的教学产生了更深的考量。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思考。

一、以“教材”为源,找准起点

首先,找准“文本”的起点。语文的教学的起点应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只有当教师对教材中的导读、选文 、插图及其思考和练习进行阅读思考,同时参照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特点后,教学目标才能明确。在备课之初,笔者曾简单地把它定位为一篇文辞优美的游记散文,以“同学们,“‘访是什么意思”为导入;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为线,进行整体感知,按照游览顺序,从1、2自然段中分析作者轻松,愉快的好心情,从3段中认识第一个好朋友“古桥”、从第4段中认识第二个好朋友“树林”……整个过程难以体现其“散文”之妙,“山水之妙”。《山中访友》是一篇游记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教师解读时要更综合。山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于作者而言皆为好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知己”的灵魂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更适合直接以“情”为起点,整体感知时不仅让学生找到作者拜访了哪些好友,并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掀开情感层面的面纱,这样也更符合六年级学生的理解和阅读水平,为进一步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其次,找准教学的起点。第一,字词的教学虽然不再是高学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但依旧是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本课生字如“俯”“峭”“蕴”,词语如:“德高望重”“俯身”“弓着腰”等都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针对这样的字词,教师可以采取随文识字,随文识词,借助上下文信息来理解词语,让词语教学更加有语文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六年级的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不仅要了解文章所述内容,描述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还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以“情感”为纬,抓住感悟点

读读品品,感悟“高山流水”之情意。《山中访友》的并不是学生们熟悉的借景抒情,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想象等修辞手法,通过和山中好友的交流来传达情感,作者与山中众好友颇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意。开始,我按课文段落依次提问题,教学后我发现平铺直叙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也无法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情感,于是我再次研读教参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决定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还给孩子,教师随机对“感悟点”进行点拨,以“读”为箭,击中文本感悟红点。

三、以“表达”为经,突破习作点

崔峦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说明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读,进行及时的小练笔,将读写联动起来,对于习作点各个击破,让阅读和写作不再是两张皮。

《山中访友》在表达上的特色和学生可以掌握的习作点就是:丰富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充满童心童趣和浪漫色彩的想象与联想;首尾呼应,脉络分明的布局。那么在教学这些习作点时,如何通过课堂短时训练进行突破,如何让课堂小练笔水到渠成呢?

首先要找准读写结合的联动点。“情动方能辞发”,学生只有在潜心阅读,深刻感悟文本,情感达到了制高点时,才会产生表达的冲动,言之有物。如第五段里有着大量的排比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可以挖掘的写作训练点。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朋友,深深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往往就让学生也仿照课文,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把它拟人化。“画皮画骨难画虎”,对学生来说,难的不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而是这种“和好友热情地打招呼”是有感而发还是牵强附会?因此教师一定要带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多形式诵读品读第五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学生能充分体会作者与山中好友之间的情感后,再顺势而导,进行拟人化的训练,提问:“如果此时你去山中访友,你会和谁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呢?”,这时候学生就会有由心而发的真实表达了,练笔就鲜活起来了。

其次,要就“文”取材,形式多样。小练笔作为一种课堂即时训练,要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可以多样,我们可以创写,可以仿写,可以改写,也可以补写。同时一定要根植于《山中访友》的文本,不可好高骛远。

教学完《山中访友》这一课,针对课堂和学生的反馈,进一步琢磨教材,从导读到字词,从段落到句子,从简单地读到复合地写,从课内到课外,琢磨每一个曾经忽略的细节的过程,让笔者深深地意识到:处理教材的功夫深深决定着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决定着学生将遇见什么样的“风景”。教学《山中访友》這篇美文更像是带着学生携着晨露,撞着微风,踏着幽径,来一次山行。若能让学生站在正确的起点,循着作者的“情感”地图,用心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用笔描绘这旅途中值得记忆的美好,那也算是一趟适意的旅途了。

猜你喜欢
好友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属羊
台上
得病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