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一、“知识共享”的含义和影响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通过建立知识传播机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从个人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实现知识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而网络最大便利就是信息的传播,所以网络成为了知识的“传播媒介”。现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都在通过网络做网上直播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颗想学习的心,哪里都可以成为课堂,什么知识都可以通过“共享”获得。知识共享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部分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从而不断地推动着新知识的产生。另一部分人利用知识的共享做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情,从而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对于在校的未成年人来说,会误导他们认为通过抄袭等方式获得虚假的成绩,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认为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合理运用“知识共享”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知识共享”的“利弊”
人们看到了“知识共享”带来的便利,许多的职业也因为“共享”拥有了更轻松的工作方式。例如教师这个职业,貌似只要在网上找到优秀教师共享的示范教案、优秀课堂视频等人人都可以胜任。在学校课堂上,教师们也不用反复的书写板书,只需要在电脑上找到一个完整的知识分解课件,就可以在讲台上提取讲解,对比其他职业,教师看上去成了一个入门低、假期多、收入稳定的职业。这些“知识共享”为老师们带来了职业的便利,同时也让很多老师为自己“英明神武”的机智暗自得意,认为自己和优秀老师讲的一模一样讲课,自己也就优秀了。那么“知识共享”为学生们又提供了什么便利呢?通过广告的卖力宣传,很多学生知道了“小猿搜题”、“作业帮”等学习APP。有了这些应用的帮助,学生们做起作业来易如反掌,有难题就搜,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就没有不会的。老师们也乐意改这种作业,打开本子一看全都对。原本师生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都迎刃而解,大家其乐融融。但这样真的好吗,这样的老师对吗,这样的学生好吗?
2019年初,由一名演员引发的“学术不端”案件,给全国人民都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某演员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不知“知网是什么?”,“知网”是“知识共享”的最大推进器。而他的论文在“知网”上被网友发现其重复率达到40%。这“一课”难道只是凸显我国学历教育把关不严吗?如果没有“知网”这种将知识整理归类的“共享容器”,学生的学术抄袭行为会不会有所避免?如果老师严厉制止会不会培养出更多“才德兼备”的学生?这种学生“抄袭”会让多少“条件优越”学生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又会让多少“寒门子弟”觉得读书无望?
在这次事件中,我认为正是“知识共享”让人们发现了学术上的“弊端”,在“知识共享”的时代,人们可以轻易的获得别人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个人的道德素质面临了考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这个事件的影响持续不断的扩大,教育部最近也发布公告,今年将对已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进行重点抽查,对存在学术不端、存在捏造事实、查重不过关的论文进行整顿。这一举措让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得到整顿,科研学术关系着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站在学术顶端的专家、学者都有不正之风,那么整个社会陷入一个“知识造假”的恶性发展中。
三、“知识共享”的德育教育
博士研究生都有学术“空子”可钻,那么未成年人呢?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现在的孩子每天都被课业压力无形的包裹着,部分教育者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学重心都在学生每天学习到多少知识。所以,在“知识共享”的时代,能够轻易获取的知识不代表是已经掌握的知识,这种获得会让今后的学生丧失学习能力。在“轻松学习”的引诱下,我们成年人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的引导。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习的“偷工减料”会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王国维大师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生读书就应该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明确自己内心的目标和理想,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
1.“知识共享”之师德的影响与运用
在“知识共享”的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靠网络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老师这个称呼已经变成跟“男神”、“偶像”、“帅哥”一样的流行称呼了。“老师”的含义得到了无限的延伸,能指陡增,“老师”成为了真正的各行各业的“传道、受业、解惑者”。④在教育学的定义中,老师是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有能力的人。教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教师不但要育人还有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才可以“为人师表”。面对“知识共享”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身作则,树立高尚的师德。如果不希望学生做的事情,老师本身应该严于律己。
2.“知识共享”对学生的影响和发展
我在南充市某中学七年级中做了相关的调查,该校住校生占比80%,并且留守学生占比60%,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实现的,家长们都会要孩子学会“共享”这个观念。当学生们将这个观念运用在了学习上时,教师们就经常发现一些“复印式”的作业,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迫在眉睫。
在這个网络主导的新时代,知识已经不是只能通过课堂或书本才可以得到的“宝藏”。但这个“宝藏”仍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挖掘”才可以获取。每个人“挖掘”的方式不一样,获得“宝藏”的多少就不一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坚定自己所选择的路,运用正确的方法,脚踏实地的学习,一定会手握“宝剑”,站上自己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