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课程标准具体又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学科中摆在了第一的位置上,而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才能有效支撑完成上述目标。我主要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展开谈一谈,如何运用教师智慧设计、合理设计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音乐高效课堂。
一、运用竖笛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吹奏竖笛能有助于学生音准、节奏、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在旋律视唱、歌曲教学、合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也都可以运用竖笛来做为辅助。可以说竖笛演奏是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多种方法在多种课型中运用竖笛辅助课堂教学活动。
1.吹奏部分旋律,并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整首作品
学生接触竖笛时间短,不能完整吹奏旋律,在执教四年级《小螺号》一课时,我的做法是师生配合,学生吹奏红色方框中部分,教师吹奏蓝色方框中部分(图片)降低了学生演奏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很好地完成了歌曲的旋律教学。
2.吹奏简化旋律,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如执教五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时,第四主题为具有苗族特点的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苗族音乐风格,这时我尝试加入竖笛,但音乐本身较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简化旋律,主题旋律由原来的变为
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演奏,师生接龙演奏,老师吹奏完整音乐,学生吹奏简化音乐,再过渡到主题视唱,学生在多次演奏及聆听的过程中很好地感受苗族音乐风格,并能视唱主题旋律,较好完成教学目标。
3.吹奏完整旋律,为歌曲音准提供保障
随着学生演奏技能的进步,可以完成部分歌曲旋律的完整演奏。二声部合唱一直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执教《故乡的小路》时,我尝试使用二种小乐器:竖笛与葫芦丝,把学生先分成二个小组,一组用竖笛吹奏高声部,一组用葫芦丝吹奏低声部,不同音色的乐器合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觉和声效果。然后再过渡到学生分成四组,二组演奏带着另外二组同学唱旋律,用乐器来保证学生演唱过程中的音准,最后扔掉乐器这个拐棍,很好地完成了二声部合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觉、注意力、合作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再如《我怎样长大》、《牧场上的家》等等
二、图形谱是一种非常直观、实用的教学方法
图形谱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多,可以使很多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点入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要素的图形谱来辅助教学。
如在教授《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时,引子部分让学生边聆听音乐老师边画图形谱,
学生通过看图形谱,结合音乐,发现引子部分的声音强弱规律,适时引导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声音呢,结合地理位置,学生分析出后面三声是前面三声的回声。通过图形谱,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长短与强弱变化,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三、打击乐器的合理使用会给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充满好奇是孩子们的特点,爱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打击乐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打击乐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专注力、集体意识等。
四、体态律动(声势)的应用为音乐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体态律动(声势)可以做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经常使用的一种, 它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认识和能力。
五、情境表演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我們的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适合进行情境表演。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演唱、乐曲内容、表现的情感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六、电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音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合理应用好教学课件能在音乐聆听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在执教《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时,分段聆听讲解后,完整复听环节,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课件:随音乐播放,课件自动翻页,展示不同音乐主题对应的小标题、主题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场景等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
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合理运用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为我们的高效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我的分享能为每一位同仁提供些许帮助,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