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摘 要】目的:小儿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容易受到外部的病毒、细菌感染而患上严重的疾病。因此,本文针对儿科护理过程中相关安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践案例研究,提出相应的安全护理建议。方法:本次实验选择在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某医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患者共计200位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比分析的手法来研究相关的实验结论。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较高,而且出现护理并发症的几率也更低。结论: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尽可能地规避,才能够促进患儿的身体恢复健康。
【关键词】儿科护理 ;风险因素 ;安全隐患; 防范对策; 护理质量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2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小儿来讲,其自我意识较低,而且对于危险防范的意识比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而且治疗过程也比较复杂[1]。无论是在儿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是其他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学都是一门能够贯穿整个医疗诊治过程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以及促进患者及时的恢复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科护理的过程来说,小孩本身对于外界环境中细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就很弱,在患病之后就更应该加大护理力度,不仅仅要求儿科护士能够悉心照顾,对于患儿家属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他们两者作为儿科护理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作交流机制,对于儿科护理安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为安全护理做出巨大的贡献[2]。因此,本文研究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来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在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某医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患者共计200位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比分析的手法来研究相关的实验结论。首先要对这些患儿的基本情况和身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发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安全事件的共有100位患儿,其年龄区间在2岁至11岁之间,平均年4.15±2.61岁, 其中有男性患儿108位,女性患儿92位。在对照组中,男孩有52位,女孩有48位,年龄1~12岁,平均(5.26±3.31)岁;在实验组中,男孩有54位,女孩有46位,年龄1~13岁,平均(5.51±3.52)岁。上述这些指标的相关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因此是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符合标准。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分析的方式,旨在通过之前的护理记录和后期的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这200位儿科患者在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造成风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护理建议[3]。
1.3 排除标准 (1)所选择的儿科患儿是具备一定程度的正常表达能力, 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治疗干预研究的。(2)对于有智力障碍、肝功能障碍、心肺功能障碍、或者患有其他心脑疾病、意识不清楚、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儿来说,不强制其做出任何实验的要求。(3)在此基础上,要求所有参与治疗的患儿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已保证实验的顺利性的实际性。(4)对于这次实验室自愿参加,并愿意接受调查问卷等形式的研究了解。
1.4 观察指标 统计2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投诉情况,分别计算出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和护理总投诉率。
1.5 统计学意义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计量资料()表示,借助t检验方法; 计数资料用[n(%)]表示,借助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在实验组的100位儿科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质量的评分为90.3±5.21,护理满意度为94.2±3.39。在对照组的100位儿科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质量的评分为79.4±5.06,护理满意度为86.4±4.51。上述这些指标的相关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因此是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符合标准。
2.2 两组的护理投诉情况 在对照组的儿科护理过程中,共出现17起投诉案件,发生率为17.00%。在观察组的儿科护理过程中,共出现8起投诉案件,发生率为8.00%。上述这些指标的相关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因此是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符合标准。
3 讨论
通过对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容易造成严重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分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应的技术能力不充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程度不够等[5]。这其中,还有临床纪录存在漏洞、用药风险、沟通不足产生的护理风险、制度化管理不严格、感染风险等。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影响因素带来的问题,不仅仅需要通过科学化的手段来促进护理人员和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在充分取得其信任的基础上,更好地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环境和病情,帮助其尽快痊愈,而且还需要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少可能会初夏难度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6]。因此,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加强同患者家属的沟通都属于相对来比较成熟的防范对策即可。
参考文献
王丽,周玉,董佩佩,易莎.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6):125-126.
王霞,卢华萍.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233-234.
刘转巧.近10年儿科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6):151-153.
肉先古麗·艾拉,阿依古丽·阿巴斯.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9):227.
王晓英.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0):114+119.
王永莲,高绪莲.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