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慧
[摘 要]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等职业教育一起为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社会公平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新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中依然面临着“生源、师资和学校自身”等诸多困境。呈现新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几点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26-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而其中,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一起承担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解决部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数量为306所,我国民办高职学校数为306所,占全国高职总数的22.9%,虽然该比例较上一年下降了0.2%,但民办高校专科在校生数为227.5万人,占全国高校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1.7%,该比例较上一年增加了0.6%。民办高校专科招生数为81.3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1.1万人;民办高校专科毕业生数为62.8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1.7万人。由此可知,从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整体上看,民办高职都处于上升态势,并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此外,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实践也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刘洪一曾提到,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民办教育占极高的比重。如美国名城波士顿有52所高等学府,其中51所都是民办的,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约有300所高等学府,公办和民办几乎各占一半,但最好的高等学府基本都是民办的;斯坦福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入学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文化、价值观念”课程,并围绕“人何以为人”的主题展开。做人第一,修业第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不变准则[1]。
总而言之,在学校自身、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效显著,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新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改革才能使其获得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困境
(一)学生方面
首先,部分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度较低,沿袭了过去的自卑等其他负面心理,一旦这些心理未能在大学期间得到较好的梳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就业和生活。其次,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偏离、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薄弱,日常生活得过且过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胜于理论课程,这也与高等职业教育创建的初衷相契合。但众所周知,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先导和基础,脱离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阻碍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可能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随着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生源质量下降,相伴而生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力、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降低,理论课堂上的“低头族”、实践课堂上频繁的重复发问,使学生陷入了“情绪困境”之中:上理论课时觉得容易、不愿听;在实践课堂上发现连基本的操作也不会,即出现了“眼高手低”的局面。
(二)教师方面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结构不达要求,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问题以外,还存在着“双师”不够“双”的问题。当前普遍强调发展“双师型”教师。从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这确实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我们也发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双师”的内涵发生了“偏移”。“双师”的本义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具备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具体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后一条已部分、逐渐被简单的“专业职称证书”所替代。甚至部分“双师”的“双之一(专业职称证书)”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即便是那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后期由于诸多原因很难再去企业“补充”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实际工作经验无法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三)学校方面
我们所熟悉的是“办学经费单一、办学和管理模式缺乏特色、软硬件设施较差、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表象问题,仔细分析,就会了解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经费不足”。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营利性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背负着“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双重重担。与公办不同,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国家财政补贴,所有收入来源完全依靠学杂费。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生源得到保证,各项办学经费便有了保障。某种程度上,生源无疑成为该类院校立校的“生命线”。据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只占我国教育经费的6%左右,尤其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企业筹资,再加上受到同类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經费的预算方面重点甚至是侧重安排。在总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招生经费与其他各项办学经费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很显然,过多的招生经费预算将压缩师资待遇、软硬件设施等其他办学项目等方面的预算,即便这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想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也可能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正所谓“没有生存,何谈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将阻碍该类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此,该类院校除了要寻求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形式的融资途径以保证办学经费,真正发挥“民办”固有的灵活性,还需要科学地平衡招生经费与其他各项办学经费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宽进宽出”的恶性循环。具体而言,在最初招生时,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入学后,学校的管理不规范、“不敢”规范,使学生的旷课、逃课、考试不及格等成本较低,从而造成“入学容易、毕业容易”,但“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这违反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也会影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而事实上,只有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提高就业率等,才能保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出路
基于以上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几点困境的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首先,正如前文所引:“做人第一,修业第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不变准则。”因此,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针对特殊学情,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同时,适当强调通识教育,并将这一条正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以及教育部门对该类院校的评估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学生在礼仪、人际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健全和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关于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比学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其次,注重将企业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学习过程。具体而言,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塑造学生奋斗、坚韧、向上、创新的特质。高职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企业,所以提前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融企业文化于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感受到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就业的紧迫感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管理好自己的学业,又利于学生未来很快适应职业生活[2]。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具体而言,可以根據不同年级来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教育。如,对于大一学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大二学生,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主,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开展职业能力拓展训练;对大三学生,着眼实战课程演练,指导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获取就业信息、掌握面试技巧,针对性地准备求职材料[3],即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始终。
其次,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双师”问题,可从“事前”和“事中”两方面来努力。“事前”指的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招收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甚至是同时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相应的福利待遇来支持。所谓的“事后”努力,指教师在取得“双师”称号后,学校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与企业合作,或由教师进行自我筹划,在寒暑假,甚至是脱产到企业中去学习和工作,积累和更新实践经验,以便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创造便利,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这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凭借自身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学校的实训室建设提出符合实际的改进建议和意见,亦能够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于教师、学生和学校均有利。
最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营利性的该类学校需清醒认识到,生源保障固然重要,广告宣传投入也必不可少,但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质量才是一个学校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保障,也是这类院校的持续发展力所在。另外,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和教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不可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甚至是兄弟院校的管理模式,走内涵式和特色发展道路;在教学管理上,严格学生的学业管理,提高学生逃课、旷课及各种违纪违规以及考试多次不及格的成本,可“宽进严出”,即以质量求得民办高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民办学校以后还会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表面上看,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争夺生源,但从根本上看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民办高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4],这也是符合学校长远利益的选择。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是细节问题也是关乎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挑战与机会并存,需要我们耐心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4-57.
[2]民盟,陆晓萍.民办高职教育如何“破茧成蝶”[N].团结报,2012-02-28.
[3]祁丛林.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思考[J].文化创新与比较研究,2017(26):99.
[4]徐征宇.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新方位思考[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6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