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
【摘 要】 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完善。为了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校20提出了“四会”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四会”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进行相关浅析,以及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仅供参考。
【关键词】 “四会”教学法 初中 生物课堂 应用
前言:“四会”教学法主要是指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组织建设的一种教研活动,主要是指培养学生会发现、会参与、会感悟和会应用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从多方面和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作为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想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那么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提问意识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关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这一课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我们认为比较困难的一点是学生提问的结果直接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不可控性,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为此教师应该强化自己的专业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结合学生自由提问,再转化成具体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给予连接,例如:你结合本章知识想了解哪些知识呢?你希望得到哪些收获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一步活跃起来。
2. 鼓励学生会参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鼓励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需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地方。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问题和关键词以及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病毒”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应的细胞结构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区分,让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对病毒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并对比,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各个组的代表,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发言,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感悟的学习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过程。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感悟可以帮助学生将一种感性认识融合成一种理性认识,在感性和理性融合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识别出本质,这样在以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做到举一反三,应用原理就能够解决每一个不同形式化的具体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为此,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去将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不是只是学到了片段和零散的知识,而是能够从一种系统化和全局式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最终价值。例如:在学习“病毒”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病毒的结构和构造讲解之后,还要能够对生活中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通过如何能够实现和病毒的融洽相处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确立更多的生活观念,在生活中能够有更多的生活常识,才能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加强了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升。
4.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果说感悟能力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形式,那么会应用,就是一种外化于行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生活和实践,以便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应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于“病毒”这一方面内容,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结合相关的情况,应用于其中的原理进行对应,找到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应用相关知识,不断增强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强化学生再一次发现的能力
会发现、会参与、会感悟和会应用是“四会”中的内容全部,最后一个环节,需要进行再一次提问来提升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没有解决的,应该怎么办?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要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獲得综合能力和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后期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蕾.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 魏娜.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 张小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生物课堂学生生态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