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

2019-10-21 11:53俞婷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基于学生“千日成长”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推进育人主体全员化、育人渠道立体化、育人成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主动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及其功能作用,从学生“千日成长”的视角合理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包括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开发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学生“千日成长”

[作者简介]俞婷(1985- ),女,云南昆明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8JDSZ1019,课题主持人:张鹏超)和2017—2018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学生成长的高职院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GH040,项目主持人:张鹏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094-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特点和规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对课程应有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重新审视和理性回归,其突破了教书与育人相互分离、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框架,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和实施载体,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上实现了内在统一,不断拓展和深化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这一育人理念内涵。

一、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主要特征

(一)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学生“千日成长”这一概念最早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7年提出,意为引领千名学生走好在高职院校的千日成长之旅。从概念提出到内涵不断深化完善,迄今已持续进行了长达12年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学生“千日成长”是指以高职学生在校一千天为时间轴线,以学生在校三年大约一千天的学习生活经历作为研究起点,基于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分析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业重点,突出不同年级的工作侧重点,通过构建涵盖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开展有针对性并一以贯之的全程式育人工作。教师秉承“在校一千日,成长每一天”的育人理念,通过准确分析三个不同年级学生素质养成的阶段性特点,设置阶段式育人目标和具体任务,对学生一千天成长过程进行全面把控和全方位指导,从而开创高职院校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内外联动的育人新模式,为引领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优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职学生“千日成长”的系统工程中,课程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专门承担系统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理论课程。然而,一直以来很多学校把专门承担狭隘地理解为唯一承担,未能充分挖掘开发其他课程在知识传授以外的价值引领功能。事实上,基于课程特征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所有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样需要其他具有自身独特育人功能的不同课程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效应。课程思政建设从理念上突破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源单一化的思维束缚,实现了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向建设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的转化和飞跃。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在遵循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契合的课程目标,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及其功能作用,从学生“千日成长”的视角合理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打造思想政治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协作的育人主体,构建育人主体全员化、育人渠道立体化、育人成效最大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

(二)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主要变化特征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是对突破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对立的现实困境的强烈呼唤。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重实用主义轻人文关怀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普遍和突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整合,是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其主要表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第一,从强调知识传授到强调价值引领,实现教书与育人、知识与品格、启智与明德相结合。把课程作为承载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有机体,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在价值引领中聚焦知识传授,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使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得到同步提升。第二,从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到强调各门课程合力育人,立足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元素。不同的课程虽然学科属性各自不同,但都蕴含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和独特功能,彰显着各自学科领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范式。第三,从强调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到强调构建课堂内外联动的立体化育人渠道。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课外实践,考虑到大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要把课外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养成道德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第四,从强调以显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到共同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隐并重合力影响学生。与直接显性课程相比,蕴含在校园文化和实践体验性活动中的隐形课程覆盖面更广,亲和力更强,接受度更高。高校院校既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唱响主旋律,又要深入挖掘隐性育人资源,合理開发各门课程中隐含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和功能作用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发、挖掘、提取各门课程蕴含的独特育人资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以全课程育人为内核、以全员育人为主体、以全程育人为基础、以全方位育人为方略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相互协调统一的“四位一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丰富、导向鲜明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独特的育人功效。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导向性、系统性、整体性和理论性程度最高的直接学科课程,具有统领和整合其他教育渠道中碎片化和隐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就要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从宏观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路、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切中改革的重难点,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从微观上把握学生情况和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所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及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关注热点和身心特点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在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中激活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创新讲授方法和话语表达方式,增强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力和话语权,深化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创新,在如何讲清讲透知识要点和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方面下真功夫,在深入透彻的理论教育中不断深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教育,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打造成为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统领辐射作用、学生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二)挖掘专业课育人资源,强化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弘扬

立足专业、面向就业、忠于职业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开展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传授,往往忽视了其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多门课程交叉共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必须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广大专业课程所依托的学科属性,尤其是专业课程在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中的独特作用。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借助专业教学的手段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在专业文化熏陶中感悟职业道德之美。例如,财会金融类专业要侧重于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医学护理类专业要侧重于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艺术文化类专业则要侧重陶冶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等。通过深挖专业教育课程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把理想信念、价值引领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振动、合力发声,着力培育一批德育功能明显的示范专业课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三)凸显通识课育人功能,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通识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对接未来社会、理解多元文化、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念。从教育内容来看,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那么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宽口径和厚基础为特征的普及型人文教育,则超越了专业教育存在的狭隘性、功利性和实用性等缺陷,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知识理论深度和事业发展广度。本着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教育原则,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健全的人格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任何一门通识课程本身都自带育人功能,并具有覆盖面广、接受度高等诸多优势,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和提升道德品质方面的功能,摈弃功利主义思想,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教育产品”。

(四)丰富实践课育人内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

实践性教学是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占比日益增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日益多样,涵盖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课程。实践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又是深化认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有利于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了解社会热点和新闻舆论,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丰富实践课育人内涵,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的,以创新实践育人路径为重点,以加强实践课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为保障,用实践出真知的伟大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三、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把价值引领贯穿“千日成长”全过程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整合各方育人力量、践行协同育人工作理念的有力举措,旨在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发挥联合育人的作用,共同推动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状况,深刻理解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深刻把握学生“千日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按照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的原则,统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育人目标和重点,统筹高职学生不同课程的育人内容和功能,统筹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针对性教育引导。有效整合资源,科学设计载体,构建联动机制,合理规划育人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抓好思政课程,夯实基础课程,重视专业课程,完善实践课程,豐富课程载体,创新工作举措,抓好工作落实,在提升全课程育人成效上下功夫,真正使每门课程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把价值引领贯穿“千日成长”全过程。

(二)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赋予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实质就是把每位教师都作为育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着力推进育人主体全员化,开展全员育人工程,汇聚强大师资力量,赋予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类主体承担的现状,高职院校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呼吁广大教师立足工作岗位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到育人队伍中来。通过开展师生合作项目、教师走访结对学生寝室、建立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方式,扩大师生接触范围,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辟更多的促进师生交流的互动空间,不断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同时,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评估体系。

(三)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三个课堂”有效衔接

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三年学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约1000天的时间,设计成一个相互衔接,内容涵盖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在内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工程,着力培养懂做人、精专业、会做事的高职学生,认真抓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工作,构建第一、二、三课堂课程育人的有效衔接和融合机制,通过学校的组织发动、机制构建、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立体化育人工程。其中,第一課堂侧重于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是进行系统化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二课堂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才情才艺的养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和完善第一课堂,其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区别于中学生活的重要方面;第三课堂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塑造合格准职业人的主要场所和学生走向职场的关键一环。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关于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离不开基于“三个课堂”有效衔接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

(四)开发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从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需要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一级学科的指导,还需要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多个学科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引,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学术资源,及时总结和凝练中国发展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话语,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来阐释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构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价值主导。

从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各自为政,未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把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揽所有的育人职责,而是需要多门课程和多方力量的共同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全面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并形成协同效应。另外,课程的开发设计要贴近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切入点,使教学内容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新型教育主体间性关系,为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内化清除语言认知和身份弱势的障碍,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不对等位置的僵化结构,促进教育主体共享平等的对话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