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2019-10-21 11:53王伟麟方颖林海波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

王伟麟 方颖 林海波

[摘要]文章从技术技能积累的四个维度和现状入手,深入探究了高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路径,包括面向区域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面向高职教师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蓄积平台、面向高职学生搭建技术技能学习和实战平台等,同时还提出了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和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校企协同  技术技能积累平台  运行机制  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王伟麟(1978- ),女,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方颖(1982- ),女,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林海波(1977- ),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  台州  31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台州市科技计划软课题项目“台州市科技创新人才绩效考核及其政策完善”(项目批准号:1801rkx01,项目主持人:王伟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GZYZD2017024,项目主持人:林海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069-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用工荒与院校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却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不能有效提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本文试图探究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有所启示。

一、高职技术技能积累的四个维度及其特性

(一)学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深入程度:校企合作融合度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经济、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互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应当坚持创新、合作、发展的方向,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对多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走访调研显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一体化”仍存在明显的学校“一头热”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合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没有找到与企业共赢的结合点,缺乏稳定和长效的制度保障,导致大多数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产学研交流的浅层次上,而在关键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内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

(二)学生技术技能积累的高度:学生素质的综合度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依靠自己的专业或者目前的技术技能水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些虽然顺利就业,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相去甚远,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根据岗位实际内容和工作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再学习和再培训。这不仅无法缓解企业的“用工荒”,反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偏见。

(三)教师技术技能积累的广度:教师教研水平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匹配度

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本科院校相差甚远,而且应用水平和使用经验也落后于企业技术人员。很多专业教师难以胜任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技术技能积累方面没有优势,尤其是在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等高级别的技术项目上,参与度不高或几乎很少参与。所以,当地企业管理者并不看好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认为他们的教科研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与产教研深度融合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密集度:平台建设水平与社会需求的满足度

目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存在散而小的问题,建设资金筹措存在困难。仅仅依靠单个机构、部门、学校的有限投入,难以实现高水平建设。而“低水平”重复建设或“有水平”却无法共享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等,也导致校企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二、高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路径

(一)基础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顶层制度与政策设计。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政府应该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建设上起主导作用,既要注重顶层的宏观调控与投入,又要考虑市场导向及对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建设前,设计规划出一套符合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完善平台建设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引导校企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运行后,政府主管部门则不宜过多干涉平台的具体运行,只需要重点发挥好引导和服务作用。

2.校企协同构建深度合作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要积极挖掘校企协同各方的动力要素,促进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深层次展开,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同步提高,促进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模式,理论教学和企业现场的实践训练交叉进行,确保高职生在校或厂学习的内容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基本一致,通过企业轮岗实习、顶岗实习、车间授课等形式,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推进;可以通过“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落实到人,包括场地的布置(“生产车间”“工作室”“学习室”)、学习内容的组织与提炼(选择适合于工学结合的,又比较典型的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具有教学组织能力,又具有一些绝活的能工巧匠)、质量的监控(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技能操作水平),均要达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的标准。

(二)具体实现形式

1.面向区域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要基于原始的技术技能积累,加强对企业的科技服务,开展实质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践。要依托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与区域企业特别是区域标杆龙头企业的合作。依据学校专业建设需求,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大、与自身专业建设匹配度强的企业,围绕师生的技术技能积累能力进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助力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向区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需求,努力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通过“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课工作室”等载体,建立重点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合作平台,注意选拔优秀师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深度参与区域企业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师生积累与龙头企业同步或领先的关键技术技能,并将技术项目和技术技能应用研究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资源,从而也推动平台的进一步深入建设。

2.面向高职教师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蓄积平台。要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职业教育新常态发展需要,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尤其是要能为教育教学改革、生产优化、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提供支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为教师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蓄积平台,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成长机会。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主动走进企业,增加实践经验,积累关键技术技能。高职教师要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认真学习关键技术技能,并且注意發现岗位中的技术问题,分析整理成教学资源,以便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提升技术技能积累的实战含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增加探索性、应用性研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支持教师组建相应的技术研发团队,依托校内的市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构建开放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便利与科研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团队开展深度对接,切实基于企业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不是束之高阁、华而不实。

3.面向高职学生搭建技术技能学习和实战平台。在技术技能学习平台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聘请行业中有影响力的 “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承,探索民间师徒传授式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既注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某一完整工作任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其次要积极推进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学习的真正主角,在课堂之外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技术技能学习。在技术技能实战平台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尝试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才、文化,在校内共建“校中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到“以产促学”。同时,在企业内,校企共建“厂中校”,定期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的实战平台顶岗,提前感受职业氛围,以便于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

(三)配套提升策略

1.构建技术技能竞赛机制。高职院校要依托国家、省、市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积极与企业、行业组织合作,建立技术技能竞赛机制。各教学分院以专业、课程、项目为载体,组建技术技能竞赛小组,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制订并执行竞赛计划,保证竞赛质量,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教学辅助竞赛、竞赛促进教学的有效机制,从而在长期的竞赛环境中达到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递进。

2.实施技术技能精英培养计划。高职院校要建立校企对接的“卓越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机制,遴选各专业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基于“导师制”开展技术技能精英培养。以企业关键岗位和重点专业人才队伍需求为突破口,校企联合对拔尖学生进行封闭式训练及培养,单独给他们布置技能训练任务和设计任务,定期进行检测、研讨、修改,促成一批能进行科研合作、攻克技术难关的精英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再由他们带动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进步,实现技术技能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双提升。

三、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运行机制

(一)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要积极探究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的机制,加强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以生产和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共融。校企双方积极协商,通过相关资源共享、制度的相互衔接、合作方式的选定、责权的明确划分等,实现持续稳定的合作共同体。高职院校利用师生技术研发的优势,以平台为支撑,在校内建设生产工厂、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协助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提供先进的设备、实际的工作岗位,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学习,实现师生技术技能的积累;校企按照师资互聘、按比例出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的原则,共同负责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推进校企深入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参与各方在利益平衡的局面下,共同促进应用技术开发,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学校师生技术技能的积累、科研水平的提升均得以有效实现。

(二)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效果进行监测,从而在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矫正措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应考虑平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协同组织、过程、条件和各种效益等主要指标。指标与技术技能积累的关联度要高,评价流程应尽量简化,保证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类指标主要包括参与主体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校企双方师资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状况,技术技能积累对专业建设的贡献度,技术技能积累对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反哺,实践教学中师资、设备、学习平台建设情况,考核体系的完备度和社会评价等。在各个要素中,社会评价的作用比较关键,主要考核人才供需的平衡度,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职业岗位要求与技术技能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结合,学校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贡献度等。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蔡志奇,黄晓珩.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4]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5]金鑫,王蓉.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差异与校企合作水平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