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摘要: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存在落后的现象。目前我國农业生产是以承包农户为单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程度化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公共产品加大了对外部条件的依赖,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强制性过大等特征,农村农业的发展已经明显导致了农民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的含义及供给现状
公共产品就是只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并且具有非竞争性或者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而非排他性指的是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成本过高的现象存在而被放弃。农村的公共产品通常给农村居民提供的具有上述两种特征的公益性服务产品,我们所熟知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等,都包含在其中,这主要是农村的基层政府根据农村的综合发展状况而设立的一些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行政管理措施。[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之后几十年里,我国都采取了劳动力代替资本的方法,政府通过鼓励农民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然而,这种体制只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政府的督促,获得了很大的效果,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缺乏了之前政府的压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很明显存在着日益不足的现象。除此之外,新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在之前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不可取因素,他在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上仍然有一些强制性的特色,导致很多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并且有关部门逐渐将重点放置城市化的建设,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供给总量不足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呈现了总体不足的现象,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村社会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由于文化程度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一些健康文化娱乐的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这种状况的产生非常不利于农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除此之外,农民在个人与家族之间存在着某种很重要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而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也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一种。目前,随着农村高度社会化,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包括春节的庙会,甚至祭拜祠堂等现象也非常少见。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落后的现象,农村生产又是以分散的承包户为单位,这就意味着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性逐渐加强。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显依赖于水利建设、电网改造、交通设施完善等条件,而一旦这些条件的总量存在不足,就会导致农村的发展逐渐萎缩,城乡的差距话逐渐扩大。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调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不仅表现在总量短缺,更主要的是供求关系方面的失调。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政府供给,私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限制,而很难进军农村公共产品领域。另一方面,农村目前实施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也是由村社区内部政府的指令决定的。在这种形势下,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会使得基层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公众的利益。因此,在行政管理实施过程中,政府与农民会存在冲突,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失衡。除此之外,目前很多乡镇政府已经向村委会等组织渗透,在农村,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特有的执行机构,农民很难在机构中体现自己的民主思想。对于一些公共产品的建设和推广,都是政府一意孤行,有些产品的建设并没有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有利之处,反而会消耗很大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2]
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
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也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也在逐渐下降。在这之后,甚至取消了原先乡镇政府的一部分财政预算和开支,使得农村的财政渠道变窄,财务周转变得更加困难。在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于各家各户的税收依赖较城镇更为强烈。由于农村中农业税是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上级政府对其的补贴减少,就会使基层政府使用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方面的资金缩减,农村义务教育也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缺口增大,不仅使得农村的生产发展受到限制,也会使农村的文化水平进一步下降。在税费改革之后,中国农村开始面临一个新的讨论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国家工业化顺利进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一方面农村需要克服工业化给其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自我生产能力,这与政府对农村的帮助密不可分。然而,目前行政部门还没有就这两个问题达成协调,农村公共产品的配置仍然存在很大困境。
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对策
建立完善公共产品农民需求表达制
对于公共产品,农民总是有自己的需求导向,因此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当将公共产品的需求结构以及农民对公共产品的评价纳入到民主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并且结合农民的意愿,确定公共产品的使用时间与年限。农民需求导向在公共产品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将决定了公共产品生产的类型和顺序以及方式。当然,在建设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同时,也会面临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在将农民需求作为公共产品建设的核心同时如何采取措施避免集体中产生的需求冲突。对于这一问题,政府首先应当按照农民需求的数量进行排序,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考察,农民的需求是多元的,然而公共产品的结构是不稳定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需求顺序来化解。对农村发展可以做出极大贡献,并且需求量最高的公共产品,应当放在建设的首位。其次,在建立农民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时,应当坚持理性的原则。对于不同层级的决策应当考虑到让农民参与的程度。在农民表达意愿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非理性的现象,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这种现象给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使农民的需求表达成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环节。
实施供给主体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的理论最早形成在二戰时期,各国的政府在此之后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并且努力建设福利国家,政府的职能在这过程中逐渐扩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分加强对市场的干预也存在着日益凸显的弊端,使得西方学者不得不对政府的职能重新进行了审视。公共治理理论便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政府的管理和公共部门管理之间关系和结构的重新思考和全新的认识。
在这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治理对象应当扩大范围。非营利性组织的建立也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高效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使得其拥有担任公共产品供给方的资格。政府如果能适当放权,便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政府在垄断公共产品管理的同时,应当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使私人与政府的供给相结合,驱动多种供给方式并存局面的产生。[3]
明确政府自身的职责
政府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承担着农村公共产品构成层次划分的责任。自上而下的政府都有其负责的公共产品供给区,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供给,而各个层次的政府主要负责惠及一方的公共产品供给。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地方政府应当在其负责的区域内从事农业基础性的建设,以弥补中央政府决策的不足,并且在对社会有益的地方进行投资与管理,在财政与事物相统一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还应当适当下放权力,让地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富有活力,同时还应当平衡各个地区的财政差异,尽可能的满足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化与合理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渐趋于制度化,就需要完善对于相关方面的立法。首先,各级政府应当贯彻国家已有的法律,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成就的法律法规,并且逐步加快制度化,法律化的进程,预设出台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先进条例。对于一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施较为完善的地区,可以作为示范政府供其他地区学习。在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的同时,还应当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农村的基本救助体系,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
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长时间以来,政府加强了对工业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因而忽视了对农村的建设,也逐渐导致了城乡分割局面的产生。我国农村很大程度上是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很多公共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城市的公共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首先是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供求方式。其次是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最后,中央政府也要对地方政府相关人员灌输有关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农村现有的供给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仍然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的形式决定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调和政府强制性等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自身职责的完善,尽量放权,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发展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郭姝宇,严姗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当代生态农业,2012:152-159.
[2]储德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09-111.
[3]杨泽楠.乡镇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6.